宋華敏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練習題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在做題時特別容易做錯,分析其原因,不是學生不會做,多數(shù)是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所以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一個問題——學生的審題意識薄弱,審題能力有待提高。
一、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
1. 粗心大意造成審題錯誤。例如:8厘米=( )米,要求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姆謹?shù),有的學生會讀成“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從而導致了錯誤的出現(xiàn)。
2. 思維單一,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較差。如某野生動物園有動物共計218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共138種,一級保護動物有44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多少種?在這道題里,有效的信息只有138和44,學生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審題的障礙也就掃除了。
3. 遷移及思維定式的干擾造成審題錯誤。如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面積(前三個是三角形,第四個是平行四邊形),前三個圖形的面積都是底×高÷2,思維上形成了定式,所以計算第四個圖形的面積是便不由自主地也按照底×高÷2去計算。
4. 學生急于求成,讀題速度過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將題目要求掃視一遍,然后憑借著已有解題經(jīng)驗或大概的印象開始做題。
二、培養(yǎng)審題能力的方法
1. 加強讀的訓練。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自己讀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入手。如在判斷有限小數(shù)和無限小數(shù)時學生容易錯,有學生把循環(huán)小數(shù)判斷成有限小數(shù),便讓學生自己翻開課本,自己讀一讀循環(huán)小數(shù)和有限小數(shù)的概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看書得到的答案,比起反復在學生面前強調,效果要好得多。這也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讀書(讀題)的確有好處!
其次,嚴格要求自己課堂上不再代替學生讀題,而是不論什么問題,都讓學生自己去讀,讀一遍不行,便要求 讀兩遍,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試著解決問題。剛開始這樣做,感覺課堂效率變得比以前要低得多,可是時間長了便發(fā)現(xiàn),凡是學生自己讀題、動腦思考后,教師再根據(jù)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的題目,基本上省去了再講一遍的麻煩,看似低效的課堂實際上變得高效了。
2. 加強學生的說理訓練。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yǎng)學生說理的習慣,要養(yǎng)成想說、會說、敢說的習慣。通過說理,學生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爭論探討、去偽存真,在思考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巧。這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判斷等能力。
3. 加強抓關鍵,把握重點的訓練。在學生會認真讀題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邊讀邊思,用圈畫等方法來抓住關鍵詞,理解題目所表達的意思。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幾遍題目,明確應該圈畫什么關鍵詞,哪些是重點?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
4. 加強動腦思考的訓練。思考就是對題目進行分析,尋找解題的方法,確定解題思路,如果是應用題,就要對題中蘊涵數(shù)量關系的關鍵句子進行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正意思,明確算理,理解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做題時,杜絕不思考清楚就下筆寫的現(xiàn)象發(fā)生,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保持頭腦清醒,思維要靈活,分析推理要有理有據(jù)。如果園有180棵桃樹,比蘋果樹少25棵,蘋果樹有多少棵?對此題學生一下子可能分辨不出哪種樹多,哪種樹少,這就要抓住“比蘋果樹少25棵”這個關鍵句,聯(lián)系前后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即“桃樹比蘋果樹少25棵”,也就是蘋果樹比桃樹多25棵,這樣問題便很容易解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說算理的練習,讓學生把思考過程分析給大家聽,或者在練習時讓學生總結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教師還要根據(jù)具體的題目類型教給學生好的解題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習慣和審題能力,勢在必行。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好這個重心,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和技巧,從習慣抓起,從課堂練習抓起,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訓練。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堅持不懈的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習慣和審題能力,一定會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有所提高,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