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1.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2.清華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 100084)
地方知識在社區(qū)減災行動中的整合策略
——基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案例研究
劉冰1,2
(1.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2.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 100084)
“仙臺減災框架”強調(diào)了地方知識在地方性防災減災策略中的重要性,如何將地方知識有效整合到社區(qū)減災行動中成為全球減災行動的一個重要議題。在我國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的宏觀背景下,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基層政府和社區(qū)災害風險管理實踐為例,基于大量第一手訪談資料和實地調(diào)研,探討了“編碼”“動員”和“混合”三種典型的地方知識整合策略,對提升地方知識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水平具有一般性的啟示作用。研究表明,地方知識的有效整合需要國家、區(qū)域、本地各個層次上的減災理念和決策模式的根本轉變。
地方知識;社區(qū)減災;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總是發(fā)生在特定空間范圍內(nèi),有關當?shù)刈匀缓蜕鐣h(huán)境的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構成了地方性防災減災策略的重要基礎。近二十年來,全球減災行動的一個重大進展就是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地方知識在減災行動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聯(lián)合國減災大會通過的《兵庫行動綱領》提出“加強國家和社區(qū)的抗災能力”,基于社區(qū)和基層政府的災害管理開始在世界各地興盛起來。2015年3月,聯(lián)合國第三次減災大會通過的《2015~2030年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以下簡稱“仙臺框架”)中則明確提出“確保災害風險評估以及制定和執(zhí)行特定部門政策、戰(zhàn)略、計劃和方案時,適當利用傳統(tǒng)、土著及地方知識和做法,補充科學知識并采取跨部門辦法,這種辦法應因地制宜并符合實際情況”[1]。這表明地方知識已經(jīng)寫入國際減災議程,將在今后15年乃至更長時間內(nèi)成為全球減災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地方知識具有隱含性、零散化等特征,在實踐中的應用仍然處于自發(fā)的、無組織化的狀態(tài)。一些案例研究表明,地方知識是作為一種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形塑了土著居民的減災避災行動從而發(fā)揮出作用[2-3],而災害管理主體主動將地方知識運用到災害風險管理的方法和路徑研究尚不多見。在“仙臺框架”的倡議下,如何將地方知識有機地整合到災害管理過程中將成為減災實踐的迫切需求。我國在減災實踐中十分注重“加強城鄉(xiāng)基層社區(qū)居民家庭防災減災準備工作”①《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guī)劃(2011-2015年》國辦發(fā)〔2011〕55號,2011年11月26日印發(fā)。,各地基層政府和社區(qū)摸索了一些在減災行動中運用地方知識的經(jīng)驗和方法,可以預見社區(qū)減災在十三五期間仍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本文在我國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的宏觀背景下,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的基層政府和社區(qū)災害風險管理(local and community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實踐為例,通過大量第一手調(diào)研資料研究了地方知識融入減災行動的具體做法,總結了三種主要的整合策略。這些策略在我國的災害風險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提升地方知識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水平具有一般性的啟示作用。
長期以來,災害風險領域表現(xiàn)出科技主導的傾向,地方知識在減災中的有效性未能得到足夠重視。社會科學的災害研究者在早期的研究中曾注意到社區(qū)的“應災策略的知識”以及“社會關系的知識”[4]、災害中組織溝通的地方性特征[5]、地方性文化因素對減災行動的作用[6]以及地方知識在應對環(huán)境災害中的作用[7],但是地方知識的議題在主流文獻中處于邊緣地帶。20世紀80年代開始,“地方知識”的研究在災害管理的臨近學科如可持續(xù)發(fā)展、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中興盛起來,[8-9]其研究成果受到一些全球倡議的肯定,如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委員會的人類發(fā)展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十分注重地方知識的運用。
隨著聯(lián)合國第一次減災大會的舉行,“社區(qū)減災”成為了災害管理的關鍵詞。社區(qū)減災的理論基礎是社會資本理論,主張調(diào)動鑲嵌于個體關系中的行動資源以降低災害風險,[10]這些資源都具有高度的地方性特征。在社區(qū)減災的倡議下,一些國際減災組織在發(fā)展中國家展開大量援助項目,為落后地區(qū)的防災減災規(guī)劃提供先進技術和理念。這些項目對提升落后地區(qū)的應災能力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有一些案例顯示,外來援助項目在某些地方的實施并沒有得到預期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是外部專家提供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并沒有與當?shù)氐纳盍曀?、日常?jīng)驗相結合,當?shù)鼐用駞⑴c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也缺乏相應的知識水平以理解和接受先進的災害管理方法。[11]科學知識和地方知識在實踐領域中已表現(xiàn)出鴻溝。
與此同時,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土著經(jīng)驗和地方知識在形塑人們的應災行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2004年12月26日發(fā)生的印度洋海嘯中,部分土著居民依靠祖輩相傳的知識及時識別了發(fā)生海嘯的征兆,從而成功避險。[1]這個案例引起了災害風險管理研究的高度重視,地方知識開始出現(xiàn)在全球減災議程之中。2008年,聯(lián)合國減災署編寫了地方知識的專題報告,總結了亞太地區(qū)運用地方知識和傳統(tǒng)經(jīng)驗預防和應對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實踐案例。[12]2013年,聯(lián)合國在“經(jīng)濟和社會理事會”下設的“土著問題的常設論壇”中發(fā)布了《推動本地居民參與減災》的白皮書。如前所述,2015年3月,聯(lián)合國減災大會制定的“仙臺減災框架”明確強調(diào)了地方知識對改進減災策略、提升社區(qū)恢復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仙臺減災框架”對地方知識的關注引發(fā)了理論研究界的高度關注,[13-14]地方知識的研究再度掀起高潮,現(xiàn)有文獻中關于地方知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通過大量的案例證實地方知識在災害管理中的重要性。[15]第二,界定了地方知識的含義和類型,[16]從理論上構建了地方知識與科學知識整合的框架。[17]第三,在其他較為成熟的研究主題下引入地方知識的作用,如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CBDRM)。[18-19]但是,與快速推進的實踐需求相比,現(xiàn)有研究在總結提煉主動應用地方知識的經(jīng)驗和策略方面仍顯不足。本文努力的方向是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中國實踐案例發(fā)現(xiàn)地方知識進入基層減災行動中的幾種典型模式,推動地方知識在減災實踐中與先進的減災科技手段一起共同發(fā)揮作用。
地方知識是指一個地區(qū)或一個社區(qū)中產(chǎn)生對周邊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系統(tǒng)認知,這些知識潛在地形成了個體的減災應災行為。由于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掌握了一套觀察、識別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技巧,不斷降低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這些技巧有些是具有共通性的,如修建水壩、開挖河道等,這些知識在較大范圍內(nèi)得以傳播,有些則是具有地方特異性的,只與當?shù)靥囟ǖ淖匀缓蜕鐣l件相聯(lián)系的獨特知識,這些知識只局限在較小的地域空間內(nèi),通過口頭交流代代相傳。最近的研究表明,地方知識在很多方面彌補了現(xiàn)代減災科技的不足,可以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災害。[13]近年來,國際上以永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減災思路,將社區(qū)和公眾的知識和能動性提到至關重要的位置,代表了從以科技為主的“結構式減災”過渡到以人為主的“非結構式減災”[20]。
Dekens[16]將減災行動中的地方知識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環(huán)境知識、技術知識、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見圖1)。從自然背景的維度看,環(huán)境知識包括對當?shù)爻R娮匀粸暮?、地理地形特征、天氣模式、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認知,這些因素也常常是形成各種自然災害的直接原因。地方性的技術知識是指當?shù)鼐用窀鶕?jù)本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長期摸索形成的建筑房屋、農(nóng)田水利等方面的經(jīng)驗知識。社會維度上的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最具有地方特殊性。社會知識包括當?shù)氐纳鐣Y構、社會關系和社會網(wǎng)絡等,這是一個地區(qū)和社區(qū)長期演化的結果。文化知識則體現(xiàn)在本地居民的價值觀、世界觀之中,外化為抗御災害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
圖1 減災行動中地方知識的結構模型
地方知識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地方知識產(chǎn)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嵌入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之中,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12]。第二,大部分地方知識具有隱性知識的特征。雖然許多地方知識表現(xiàn)為隱性知識,但是地方知識并不等同于隱性知識。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有些學者將地方知識稱為內(nèi)部知識,從而與外部輸入的知識相對應。第三,地方知識的傳播主要依靠口頭交流等非正式的傳播方式,往往缺少文字記錄。正是由于這些特征使得地方知識散落在民間,往往通過口口相傳在相對有限的空間范圍內(nèi)傳播,難以在減災實踐中獲得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的應用。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四川省阿壩州的基層和社區(qū)減災實踐為例,研究地方知識與減災行動整合的主要途徑。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于作者2013年6月在四川省阿壩州所做的實地調(diào)研和訪談。2013年6月,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五年,以及蘆山地震之后的一個半月之后,作者考察了受地震災害影響嚴重的阿壩州,先后訪談了省級應急管理辦公室官員3人,阿壩州州政府、部分縣政府以及鄉(xiāng)鎮(zhèn)災害管理者9人,以及普通群眾21人。訪談包含了以下主題:當?shù)貞獙ψ匀粸暮︼L險的主要做法;當?shù)鼐用駪獙ψ匀粸暮︼L險時所使用的各種知識來源;群眾參與減災的主要途徑和發(fā)揮的主要作用;政府各級官員、村和社區(qū)的干部在減災中扮演的角色等。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減災戰(zhàn)略的歷史變遷以及各種知識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作者在2014年6~10月間在北京補充訪談了中國民政部減災中心官員1人,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2人,減災科技專家2人。在征得受訪者同意之后進行了錄音,這些錄音材料成為本文案例的第一手資料。
在實地調(diào)查的過程中,作者還收集了阿壩州地方防災減災文件,包括當?shù)卣臏p災規(guī)劃、村和社區(qū)的應急預案、縣和州政府掌握的災害隱患點記錄表等。為了更加全面地勾畫中國減災政策的變化,作者分析了1998年以來的國家減災規(guī)劃和重要的減災文件,并收集整理了2008~2014年間有關阿壩州災害風險管理的新聞報道。這些材料綜合起來構成了案例研究的全部細節(jié)。
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高山峽谷區(qū),下轄13個縣,233個鄉(xiāng)鎮(zhèn),共有1 000多個自然村,總面積8.4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阿壩州處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龍門山斷裂帶呈東北—西南走向斜跨阿壩州的東南部。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里氏8.0級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正處于阿壩州境內(nèi)(見圖2)。此次地震中,阿壩州95%的鄉(xiāng)鎮(zhèn)和79%的人口受災,汶川、茂縣2縣分別有15 941人和4 016人遇難,被國務院認定為極重災區(qū)。[21]5·12大地震之后,阿壩州的自然環(huán)境更加脆弱,多次爆發(fā)泥石流災害,如2010年8月14日,汶川縣特大泥石流造成31人失蹤。[22]2013年7月10日,阿壩州境內(nèi)的岷江上游支流多點群發(fā)流域性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16人死亡,20人失蹤。[23]2013年汛前排查數(shù)據(jù)顯示,阿壩州共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4 283處(其中:滑坡1 258處,崩塌895處,泥石流1 578處,不穩(wěn)定斜坡530處,地面塌陷5處,地裂縫2處,危巖體3處,其他12處)。[24]
圖2 阿壩州行政區(qū)劃和地形圖
阿壩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為落后。2014年阿壩州的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為33.77億美元,在四川省的21個地級市中位列第20位,城市化率為34.59%。[25]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交通極不便利的偏遠山區(qū),暴露在較高的環(huán)境風險之中??萍碱A警系統(tǒng)和工程性防御設施在減災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公眾意識和地方知識在防災減災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壩州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根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阿壩州常住人口為898 713人,其中,藏族人口占54.50%,羌族人口占17.58%,漢族人口占24.55%,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3.37%,是四川省的第二大藏區(qū)和全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qū)。[26]本地居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應對自然災害的地方知識。在全國鼓勵社會參與的總體戰(zhàn)略下,阿壩州地方政府在推動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中積極利用地方知識,摸索了一些將地方知識整合到災害風險決策中去的有效方法。本文通過深入的案例分析,總結了幾種典型的整合策略,試圖為地方知識的整合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鑒。
阿壩州地處自然災害多發(fā)地區(qū),本地居民在環(huán)境、技術、社會和文化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地方知識,并對降低災害風險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環(huán)境知識方面,阿壩州經(jīng)常暴發(fā)的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在汶川等地的居民反映,他們當?shù)卮蟛糠衷?008年之后已親身經(jīng)歷了5~6次大型泥石流,對泥石流發(fā)生的速度和可能的逃生時間有親身體會。阿壩州的居民還能夠通過觀測天氣變化預測暴雨的強度,從而提前做好防災準備。比如,一些長者能通過下暴雨時山谷中的回聲來辨別山洪的危險程度;本地居民對當?shù)氐沫h(huán)境風險及其危險性保持高度的敏感,熟悉周圍的逃生路線,往往能及時采取避險行動。在2011年6月的一次泥石流災害中喪生的6人均為外來務工人員,而本地居民由于撤離及時無一遇難。阿壩州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因此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地方知識具有特殊性。藏族和羌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生活習俗和宗教習慣,這些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地方知識的差異性是進行減災規(guī)劃時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逐步確立了以“綜合減災”為主線的減災戰(zhàn)略,[27]強調(diào)全災種防范、多主體參與以及多種政策工具和減災措施的綜合運用。在這個過程中,社區(qū)和公眾的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視。與兵庫行動框架相一致,中國在“十一五”(2006~2010)和“十二五”(2011~2015)減災規(guī)劃中都十分重視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①中國從2006年起將“社會參與”作為一條基本原則寫進了“十一五”減災規(guī)劃。2011年,在“十二五”減災規(guī)劃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被確立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首要原則。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國通過在全國推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建設,完善城鄉(xiāng)社區(qū)災害應急預案,組織社區(qū)居民積極參與減災活動和預案演練,其中明確鼓勵“利用本土知識和工具,進行災害監(jiān)測、預報和預警”[28]。民政部通過實施標準、經(jīng)費支持等政策鼓勵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實踐。2011~2015年間,中國已經(jīng)建成6 142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②資料來源:作者根據(jù)民政部發(fā)布的歷年“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名錄”整理計算而得。在以“社區(qū)減災”為導向的總體減災戰(zhàn)略下,有關繪制風險地圖、制定撤離預案、災害預警和預報等方面的決策都開始轉化為“自下而上”的模式。在這種轉變中,地方知識開始進入災害風險管理的決策過程。
在大量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本文將社區(qū)減災行動中整合地方知識的策略概括為三條主要的路徑,分別是:編碼、動員和混合,不同的策略在知識載體和參與主體上有所不同,但都將分散化的地方知識進行了結構化的應用(見圖3)。
圖3 地方知識在社區(qū)減災行動中的整合策略
(一)編碼
知識編碼十分有利于零散化的地方知識的有效擴散。在地方知識中,特別是本地環(huán)境知識和技術知識兩類中,有大部分知識是可編碼的,甚至于能與GIS等先進技術整合起來。[11][29]
阿壩州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xiàn)地方知識的編碼和更大范圍的擴散,從而進入到災害風險管理決策的過程之中:地質隱患排查、制定避險方案和發(fā)放“明白卡”。
第一種編碼途徑是地質隱患點排查,這是一個地方知識從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地質隱患排查實際上是“編制風險地圖”環(huán)節(jié)的準備工作。中國繪制風險地圖是從“十一五”期間才逐步推行的。作者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與編制國家和區(qū)域層次的風險地圖不同,縣域層面的風險地圖主要依靠當?shù)鼐用駥χ苓叚h(huán)境所具有的地方知識,而不是依靠數(shù)字遙感等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隱患排查任務分解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及家庭,通過村民大會等形式,由每家每戶上報居住點周邊的危險源,完全采取自下而上的信息收集機制,統(tǒng)計的信息包括隱患點的地理位置、受威脅的人口及防災責任人等(見表1),這其中既包括本地環(huán)境知識,又包括本地社會知識,比如脆弱性人群(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及少數(shù)民族家庭的分布等,在有些藏民聚居的地區(qū),還指定了使用藏語的聯(lián)絡人,并考慮不同民族應對災害的行為模式,本地文化知識的因素被考慮進來。這種做法也是地方知識在社區(qū)減災行動中得以應用的主要方式,許多研究都提供了“參與式風險地圖”的案例。[11][30]
表1 災害隱患表中所包含的信息
第二種重要的編碼活動是制定撤離預案,這也是將地方知識集中化的一個方法。2008年以后,阿壩州的大部分縣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都建設了設施完備的應急避難場所。在受訪的阿壩州的8個村中,都通過村民大會制定應對不同災種(如地震、泥石流等)的撤離預案,并且通過應急演練進行了修正和完善。這個過程都是以當?shù)鼐用駞⑴c的方式完成的。
第三種編碼活動是制定和發(fā)放“明白卡”。“明白卡”是基層災害管理者創(chuàng)造的一種風險溝通戰(zhàn)略,“明白卡”分為兩種,一種是發(fā)放給基層災害防治工作人員的“工作明白卡”,發(fā)放對象是國土員、水務員、村兩委會干部、地質災害隱患點監(jiān)測人員,記錄的內(nèi)容包括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guī)模、組織群眾避險的工作。另一種是發(fā)放給受災害風險威脅居民的“避險明白卡”,記錄的內(nèi)容包括撤離路線、避險注意事項、緊急聯(lián)系人等,在藏區(qū)則發(fā)放藏文明白卡,對一些不識字的長者則由專人進行面對面的風險溝通。阿壩州州府所在地馬爾康縣在2013年6月就發(fā)放200多張“明白卡”,這種做法在阿壩州以及四川省的其他地區(qū)都有實踐,可以視為是將編碼化的地方知識在災害風險管理中進行廣泛擴散和有效運用的一種有效方式。
這三種方式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完成了對分散的地方知識的集中和再次擴散,地方知識以正式化、數(shù)據(jù)化的方式被分享給災害管理者和行動者,從而使原本分散的知識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
(二)動員
動員是一種直接利用地方知識的戰(zhàn)略。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阿壩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不斷增多。阿壩州一方面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完善了氣象、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另一方面大力動員基層人員參與災害監(jiān)測預警。在阿壩州,作者觀察到三種不同范圍的知識動員,分別是災害監(jiān)測員隊伍、基層干部和普通群眾。
災害監(jiān)測員是由本地政府組織的一支兼職的災害管理隊伍,災害監(jiān)測員中的大部分人是本地的民兵、社區(qū)工作者等工作人員,還有部分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他們既熟知本地環(huán)境和社會知識,在擔任災害監(jiān)測員之后,又獲得了自然災害防治的專門培訓。阿壩州的大部分災害監(jiān)測員會獲得由當?shù)卣鋫涞耐ㄓ嵤謾C,用于及時報送險情,各個縣還根據(jù)自身的財政能力對災害監(jiān)測員提供每月10~50元的補貼。2010年8月,汶川縣的4名災害監(jiān)測員發(fā)現(xiàn)居民區(qū)周邊的山溝內(nèi)水流增大、水質渾濁等征兆,立即發(fā)出預警信息,組織1 000多名群眾成功避險。災害監(jiān)測員與先進的災害預警的技術手段形成互補,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阿壩州在全州加強地質災害監(jiān)測員隊伍建設,確保每個災害隱患點至少有1名監(jiān)測員①資料來源:《阿壩州“十二五”綜合減災應急管理規(guī)劃》,阿府辦發(fā)〔2013〕15號,2013年3月20日。,這種人工定點監(jiān)測的方法有效彌補了技術手段監(jiān)測的不足。截至2014年底,阿壩州共有災害監(jiān)測員4 967人,公共財政中用于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能力建設補助資金為1 405.2萬元。[31]
基層干部主要是指鄉(xiāng)鎮(zhèn)長和村組干部,掌握較多的本地社會知識,包括人口構成、生活方式、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等。在藏族、羌族聚居的縣鄉(xiāng),基層政府中有大量少數(shù)民族干部,通曉少數(shù)民族語言,了解民俗和宗教習慣,在災害準備和組織撤離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動員群眾。這些本地社會知識具有隱性知識的特征,很難通過正式編碼加以運用,只能通過動員擁有這些知識的人參與災害風險管理,對這些隱性的地方知識加以直接利用。
普通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許多應對災害的經(jīng)驗。阿壩州的大部分居民對本地區(qū)頻發(fā)的自然災害種類,如地震、泥石流等,都有過親身經(jīng)歷,能辨別災害發(fā)生的征兆、險情的嚴重程度等。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鼓勵群眾自發(fā)地監(jiān)測周邊的災害隱患點,要求每個家庭做好應對各種災害的應急準備。這樣,普通群眾所掌握的地方知識也被動員起來參與降低災害風險的努力。
(三)混合
混合策略主要是指地方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混合的過程也需要編碼,但是與編碼策略的差異在于:編碼策略主要是將現(xiàn)有的地方知識進行標準化、數(shù)據(jù)化,從本質上看仍然是地方知識的運用,而混合策略是由地方知識和科學知識共同產(chǎn)生新的知識形態(tài),作為災害風險管理的決策基礎。
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災害管理實踐類似,地方知識在阿壩州的減災實踐中也經(jīng)歷了從邊緣化到逐步接納的過程。2008年以前,阿壩州政府的國土資源、水利等部門雖然也經(jīng)常組織防災減災培訓,培訓的對象是政府部門的防災減災工作人員,往往采取集中講座的方式,知識傳遞的過程是由地質、水文、氣象科學的專家向受訓者的單向傳遞,掌握了地方知識的社區(qū)的災害管理者及普通群眾既沒有機會接觸到科學知識,也沒有機會將地方知識引入災害風險管理。
2008年以后,在以強調(diào)“社區(qū)減災”為導向的新的減災思路指導下,縣級政府擔當了各種減災培訓的責任,培訓對象是分管減災工作的鄉(xiāng)鎮(zhèn)長、村組干部、監(jiān)測人員等擁有豐富地方知識的一線工作人員,培訓形式則采取了以研討為主的雙向知識交流,一些科技專家甚至被邀請到社區(qū)、地質隱患點現(xiàn)場,與鄉(xiāng)鎮(zhèn)長、村干部一起共同研究制定防災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地方知識凸顯出來,放在了與科學知識同等的位置共同實現(xiàn)降低災害風險的目標。一位在汶川參與過減災培訓的地質科學家指出:“我們所掌握的遙感技術能夠對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有一個總體了解,我們的研究也主要致力于揭示總體的災害演變規(guī)律,能從一般意義上指導救災。而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區(qū)情、民情,造成各種災害在不同地方發(fā)生時的差異性,在這些方面,當?shù)氐臑暮芾碚咚莆盏牡胤街R在減災中是很有效的”。
混合策略的成果往往是形成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或一個社區(qū)的綜合減災方案,其中已經(jīng)難以區(qū)分哪些是地方知識,哪些是科技知識,而是混合產(chǎn)生了新的工作思路、減災策略等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地方知識被有效地整合進災害風險管理的決策過程。
國際減災行動的發(fā)展趨勢表明,災害治理并非由單一的行政系統(tǒng)所獨占,而呈現(xiàn)出多元系統(tǒng)協(xié)同共治的格局。[32]其中,災害中的“國家—社會關系”在國內(nèi)外的災害管理研究中都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33]阿壩州在減災中應用地方知識的實踐體現(xiàn)了災害治理的先進理念?;鶎雍蜕鐓^(qū)災害風險管理者采取了三種主要的整合策略:編碼、動員和混合。其中“編碼”通過一些由基層政府領導的正式化的減災制度推動了地方知識的擴散,這些正式制度包括地質隱患點排查、編制應急預案和發(fā)放“明白卡”的風險溝通工作等?!皠訂T”是對嵌入在社區(qū)中的地方知識的直接利用,特別是不可編碼的本地社會知識、防災避災經(jīng)驗等?!盎旌稀辈呗噪m然也具有編碼的特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地方知識與科學知識的混合產(chǎn)生的新知識,這些新的知識服務于基于社區(qū)的減災工作。
本文的案例研究還表明,地方知識的整合需要國家、區(qū)域、本地各個層次上的觀念轉變和決策模式的轉變。阿壩州從2008年之后,地方知識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明顯增多,這與宏觀的減災思路和體制變遷有很大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發(fā)生的一種局部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阿壩州是中國推行基于社區(qū)的減災戰(zhàn)略的一個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其他地區(qū)在類似的過程中積極利用地方知識的實踐過程。
盡管阿壩州的實踐表明,地方知識已經(jīng)開始以多種形式被整合進災害風險管理中去,但是這種實踐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比如阿壩州目前有11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均建立了社區(qū)防災減災機制,制定了撤離預案,組織了災害預警員隊伍等,①資料來源:作者根據(jù)民政部發(fā)布的歷年“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名錄”整理計算而得。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qū),這種降低災害風險的努力就比較薄弱。由于交通條件的限制,作者沒有獲得處于偏遠山區(qū)的社區(qū)的案例資料,因此本文所描述的地方知識利用狀況可能高于現(xiàn)實中的平均水平??傮w而言,地方知識的利用程度是與基于社區(qū)的災害風險管理努力同步的。
由于中國災害風險管理體制的特殊性,政府部門在災害風險管理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shù)卣畬Φ胤街R的高度重視,從原有的集中式減災決策模式轉變?yōu)榛谏鐓^(qū)的分散式的減災決策模式,地方知識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和運用。組織科技界和本地居民的對話過程是由當?shù)卣畞硗瓿傻摹獾难芯恐卸嘀v“利益相關者”與“社區(qū)”之間的溝通,這里的“利益相關者”有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包含當?shù)卣?、外部(甚至國際的)減災組織、科學界人士、提供減災方案的企業(yè),等等。和其他研究有所不同,阿壩州整合地方知識的努力中幾乎沒有非政府組織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鶎诱賳T和社區(qū)領導人是主動利用地方知識的主要行動者。而許多研究表明,在以國際援助項目為主的許多災后重建項目中,外來援助機構、非政府組織在整合地方知識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1]就作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2008年以后,中國的NGO組織雖然積極參與救災和災后重建,但是在與社區(qū)共同工作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大部分NGO組織都不是植根于本地的,因此在利用地方知識方面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作用。
本文的案例研究顯示,地方知識在提升個體防災避災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地方知識仍然需要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共同實現(xiàn)降低災害風險的目標??茖W知識和防災技術在揭示一般性的災害規(guī)律、對較大范圍內(nèi)的災害進行預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而地方知識在觀察和監(jiān)測本地特殊性的災害風險、有效疏散群眾、建立具有本地針對性的應急預案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因此地方知識與科學知識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在“仙臺減災框架”的倡議下,從更加深入的社會變遷和個體應災行為改變的角度,探討地方知識如何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動員多元主體參與減災,仍然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重要課題。
[1] UNISDR.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EB/OL].http:∥www.unisdr.org/we/inform/publications/43291.
[2] USEPA.Office of Policy Analysis,Unfinished Business: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Washington D C,1987.
[3] 薛瀾,劉冰.應急管理體系新挑戰(zhàn)及其頂層設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10-14+129.
[4] BARTON,ALLEN H.Communities in disaster: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ective stress situation[M].Garden City,N Y:Doubleday and Co,1969.
[5] DYNES 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Disaster[M].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1974.
[6] QUARANTELLI E L.Disasters:Theory and Research [M].London and Beverly Hills:Sage,1978.
[7] TORRY W I.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Hazardous Environment:Past Trends and New Horizons[J].Current Anthropology,1979,20(3):517-540.
[8] BATES,ROBERT H.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9] WILBER C.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M].New York:Random House,1984.
[10]呂方.中國式社區(qū)減災中的政府角色[J].政治學研究,2012(3):120-126.
[11]TRAN,PHONG,RAJIB SHAW,et al.GIS and local knowledge in disaster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flood risk mapping in Viet Nam[J].Disasters,2009,33(1):152-169.
[12]UNISDR.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good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experien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M].Bangkok:UNISDR Asia and Pacific,2008.
[13]HILHORST,DOROTHEA,JUDITH BAART,et al.Is disaster“normal”for indigenous people?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coping practices[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24(4):506-522.
[14]WEICHSELGARTNER,JUERGEN,PATRICK PIGE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2015,6 (2):107-116.
[15]CHISADZA,BRIGHT,MICHAEL J,et al.Valid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drought forecasting systems in the Limpopo River Basin in Southern Africa[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23(5):551-566.
[16]DEKENS,JULIE.Local knowledge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a literature review[R].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Kathmandu,2007.
[17]MERCER,JESSICA,ILAN KELMAN,et al.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indigenou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Disasters,2010,34(1):214-239.
[18]BURNSIDE-LAWRY,JUDY,LUIS CARVALHO.Building local level engagement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a Portugese case study[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24(1):80-99.
[19]SURJAN,AKHILESH,RAJIB SHAW.Enhancing disaster resilience through lo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Case of Mumbai,India[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18(4):418-433.
[20]周利敏.永續(xù)社區(qū)減災:國際減災最新趨向及實踐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1-7.
[21]《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2]汶川縣政府辦.汶川縣“8·14”特大泥石流災害受災情況統(tǒng)計[EB/OL].(2010-08-20).http:∥www.wenchuan. gov.cn/p/st_news_items_i_x634181788539678750/.
[23]安源.山洪泥石流已造成四川阿壩16人死亡[EB/ OL].(2013-07-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3/0714/c70731-22193513.html.
[24]阿壩州2013年度地質災害防御預案.[EB/OL]. (2014-06-27).http:∥www.abazhou.gov.cn/ggfw/ ggsy/yjbn/yjya/201406/t20140627_961218.html.
[25]阿壩州統(tǒng)計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014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15-07-21).http:∥www.abtjxxw.gov.cn/news/201507/2015070210430882500. html.
[26]阿壩州統(tǒng)計局.阿壩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一期.[EB/OL].(2012-10-12).http:∥www.abazhou.gov.cn/ggl/gsgs/201210/t20121012 _636507.html.
[27]SHI,PEIJUN,WENDONG NIE,WEIHUA FANG,et al.The Community Model of Integrated Natural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in China[M]∥PEIJUN SHI,CARLO JAEGER,QIAN YE.in 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205-216.
[28]民政部.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標準.[EB/OL].(2010 -05-07).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 jzjj/201005/20100500074887.shtml?3.
[29]KIM,NAKHO,MAGDA KONIECZNA,HO YOUNG YOON,et al.Sustainability Factors of Emergent Civic News Websites: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pproach[J].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6(2):1-20.
[30]REICHEL,CHRISTIAN,URTEUNDINE FRMMING. Participatory Mapping of Loc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Knowledge:An Example from Switzer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2014,5(1):41-54.
[31]阿壩州政府.阿壩州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顯著[EB/OL].(2014-12-10).http:∥www.abazhou.gov.cn/yjgl/yjgongz/gzdt/201412/t20141210_1041
[32]陶鵬.從結構變革到功能再造:政府災害管理體制變遷的網(wǎng)絡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6(1):134-138.
[33]孫中偉,徐彬.美國災難社會學發(fā)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社會學研究,2014(2):218-241+46.
[責任編輯 肖 湘]
Th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Local Knowledge into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A Case Study of Aba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LIU Bing1,2
(1.China Academy of Social Management/School of Soci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Center for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Sendai Framework for Action 2015-2030(SFA)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knowledg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DRR).How to integrate local knowledge into community-based DR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global policy agend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Demonstration Community Project implemented in China since 2011,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through a case concerning local-level disaster management practice in Aba Prefecture,Sichuan Province.Based on interview and field study,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ree typ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mobilising,codifying,and mixing,which are informative for applic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in DRR.This article also shows that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relies on the change of cognition and decision from national,regional to local level.
local knowledge;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C916;D638;D668
A
1671-394X(2016)06-0019-09
2016-03-1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9122400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630110);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SKZZY201408)
劉冰,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從事應急管理和風險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