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華
摘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的學科,教材中富含審美教育的元素,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培養(yǎng)高尚情操的重要園地。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審美滲透,促進學生高尚情操的逐步形成,為其今后健康成長提供可靠的保證。本文論述了審美滲透的意義與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滲透;作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03-01
語文是最具有人文性內涵的基礎性學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運用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社會美、自然美與藝術美等的多層面滲透,對他們形成優(yōu)秀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提高人文修養(yǎng),具有獨特的作用與魅力。
1.要充分認識語文美育滲透的重要作用
黑格爾說,美是一種引人向上的力量。美的事物能夠調節(jié)人的注意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適度強化課堂教學的審美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課堂積極性,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實施素質教育以來,語文美育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我們語文教師的關注,這是語文教學改革核心性任務之一,是我們必須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注重美育滲透,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選擇正確人生努力方向致關重要。
2.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精選滲透內容
語文中的美包括語言結構美、藝術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向學生展示語文中的美,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優(yōu)美、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對所學的課文進行鑒賞、玩味,從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課文煥發(fā)出無限生機。例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課中的"圖畫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妙自然,恰到好處;花草樹木的映襯,俯仰生姿,錯落有致?;▔屠茸樱舳桓?,界而未界,更增加了立體感和層次感;階砌旁的書帶草,墻上的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又增添了幾分畫意:門窗上的雕刻,工細而不庸俗,簡樸而獨具匠心;就連那建筑物上的色彩,也給畫面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這一切的一切,無不使人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熏陶和啟迪。語文教師應善于運用審美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學習。
3.創(chuàng)設鮮活的美育情境,陶冶升華學生的情感
美育不應是夸夸其談的理性說教,而應是和風細雨的情感熏陶,使受教育者在自我內心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精神升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選擇美點之后可以設置與審美內容吻合的教學情境,可通過語言渲染,也可以借助插圖、影碟等教具,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和想象,感受美,熱愛美。
3.1 通過課文朗讀,獲得審美感受。課堂是師生共同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要陣地。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因勢利導,藝術性地引領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是進行審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讀不同的課文,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強弱、舒緩緊湊等方面就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的活動,使學生在口讀、目看、耳聽中品嘗其味道,享受其趣,感受和認識美的語言。這里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對課文的范讀,這兩者都屬于運用語言的藝術,都具有強烈的情感激勵和感染作用。教師要科學地把握好,使指導和范讀能給學生留下美的印象,讓學生正確地感受語言文字中蘊涵的美。
3.2 引導學生解詞釋義,深化對美好事物的理解。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在教學課文中找出作者在字詞中所傾注的情感以及字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所蘊涵的豐富意義,然后引導學生欣賞、理解這些字詞的深刻含義,由詞掘義,由義入情,以情感人,情中見景,景中見美,獲得美的享受。
3.3 運用想象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的初級目標是感知和理解,美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想象力。因為不管是審美感受的獲得,還是審美情感的體悟,都必須借助于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想象才能實現(xiàn),審美想象是衡量一個人審美能力的主要標志。語文教師應該通過語言文字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學會想象。如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首先我讓學生對人物形象和場面進行合理想象,流落他鄉(xiāng)已多年,饑寒交迫的日子時時困擾著詩人。今天,又是一個秋風呼嘯的日子,詩人拖著如柴的身軀,掙扎著在拐杖的支撐下一步一拐地走向門口,看著那肆虐的秋風把茅屋下的茅草一重一重的卷去,想到今晚下雨,一家人又沒棲身之所時,詩人思緒萬千……隨著我的敘述,同學們表情凄然,可以看出他們已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了,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使學生達到一種全新的審美境界。
4.發(fā)揮文本熏陶作用,啟迪追求美的強烈欲望
4.1 從興趣入手,引導審美。初中生特殊的年齡必然造成其心理上、精神上的多重可塑性,他們普遍存在著各種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藝術史、自然史、科學史上無數(shù)大師的成長史幾乎都是從興趣開始的。興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引發(fā)學生對藝術的好奇心呢?我在課堂教學時常常會結合教學內容附加一些在網(wǎng)絡下載的繪畫,附加一些與文本內容相襯的音樂,有時還會向學生們展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學生看了繪畫、聽了音樂、看了書法后,往往希望看到更多的這類作品,這也在側面引導學生向這些美好的藝術形式靠近。
4.2 從作品的形式入手,促進學生的審美感悟。語文教學內容的藝術性更多地體現(xiàn)在形式上,比如詩歌、小說、散文是文學的形式,語言、句式、語法、人物又是這些文學形式的形式。解讀好這些藝術形式,就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藝術能力的過程。一首詩的語言什么特點,一位小說人物什么性格,一種藝術行為什么心理結構,一篇散文什么中心,這些都是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學生強化藝術美感的重要途徑。
4.3 從作品的思想內涵入手,培養(yǎng)正確的美丑認知。任何偉大的藝術首先都是思想的藝術,藝術形式的輝煌其實是藝術家思想的光芒,文學的藝術根本上必然是作家思想的美。如果解讀語文文本的藝術性不深入到作家的思想上,那么這種解讀是失敗的,學生的美育也將失去最關鍵的一環(huán)。但這種思想性的解讀要適可而止,要恰到好處,要以學生的思想鑒賞能力與既有知識結構為依據(jù)。
總之,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努力探索,以辛勤的汗水滋潤學生的心靈,塑造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