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26日文章,原題: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的名分讓人自豪、讓人憂慮不久前,中國兩處歷史遺跡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從而使該國的此類遺產項目達到50個。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本國遺跡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是一件自豪的事。但近年來,此事也引發(fā)擔憂。因為以前中國遺跡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往往導致觀光者暴增和門票價格大漲。漲價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許多地方政府申請世界遺產名錄時花錢不少,需要通過旅游收入收回成本。
另外一個擔心是,許多官員雖然承諾重視保護遺產,但一旦申請成功就拋諸腦后。中國許多世界遺產地存在規(guī)劃差、商業(yè)化過度的問題,有些還遭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警告。有專家指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榮譽勛章對于新的遺產地可能弊大于利。
中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其后最初幾年,并無上述問題。遺產保護專家陳慎(音)2010年的一篇文章稱,當時,世界遺產的名分似乎更多是一項榮譽而非商機。變化發(fā)生在1997年左右。當時,山西的平遙和云南的麗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刺激了當地經濟的增長。結果,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日益變得與金錢密不可分,申請名錄的多是地方政府而非遺產保護專家。
當然,由于媒體對管理不佳遺產地的監(jiān)督加大,情況也有所好轉。地方政府也愈加認識到減輕旅游影響的必要性。但專家說這些還不夠。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認為,中國應制定一部保護世界遺產地的專門法律?!?/p>
(作者許建明,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