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曉東
摘要:情緒情感既是人們認識的催化劑,也可以成為認識的阻滯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情緒情感在這個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有效地挖掘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緒情感;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
情緒情感作為一種主觀的體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情緒情感具有雙重影響,在具有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消極影響,最大有效地發(fā)揮其積極影響,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情緒情感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契合點
情緒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觀點而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的體驗,它是由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主觀反應,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對同一件事的主觀感受可能很不相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另一方面,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內(nèi)化知識,外化于實際的行動中,因此,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情緒情感,如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思想政治理論所持的態(tài)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與實際問題關系的看法和行為體驗等,只有將正確的理論觀點、態(tài)度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動才算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所以,在這個內(nèi)化的過程中,積極的情緒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將會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知。因此,“科學理論能激發(fā)學生深沉、真摯的情感,而濃厚良好的情感又有助于學生對思政理論的正確理解、掌握和實際運用”。
二、情緒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是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情感發(fā)展的過程,是認知和情感發(fā)展的統(tǒng)一,因此情緒情感這個具有雙重作用的因素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積極的情緒情感能夠促進教育主客體的有效認知和和諧教學關系的形成,消極的情緒情感則可以阻礙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全面地認識情緒情感在教學活動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1)影響教育主客體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有效認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活動,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活動,因此教育主客體的情緒情感直接影響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效果。首先,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告訴我們,個體在社會認知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接觸到、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緒情感,這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認知和感受。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部分教育者對社會要求能正確理解、把握和踐行,但是有一小部分教育者,其內(nèi)心并不真正認同教育要求,僅僅是出于職業(yè)要求而例行公事地開展教育活動。這必然會導致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缺乏感情投入,機械地照本宣科,從而就出現(xiàn)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倒下一片、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反感的現(xiàn)象。另外,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本身的情感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教育要求和教育內(nèi)容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出現(xiàn)了不同的教學態(tài)度和行為。
其次,作為教育客體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接受者,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需要受教育者的認知、選擇、接受、認同和內(nèi)化,使社會要求轉化為教育對象的個人意識,并外化為實際行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所傳授的內(nèi)容并非都是全部的認同和接受,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需要而進行主觀能動的選擇。有研究表明,正性情緒情感對認知其促進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心情會影響人們的學習態(tài)度,能使人的認知積極活動起來,對認知對象進行深入、細致、準確地把握。濃厚的興趣、興奮的情緒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效率,深厚的感情能加深對人物、事件和思想的理解。
(2)協(xié)調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協(xié)調人際關系功能是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促進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受教育者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形成情感認同,達到情感共鳴,從而建立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的關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最活躍的,它是影響思想政治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xiàn)。當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關系融洽,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上接受了教育者,那么教育者所發(fā)出的信息,才會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反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感情溝通,教育者只是履行職責冷冰冰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那么勢必會造成受教育者對教育情緒情感是上的抵觸,很難接受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另外,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是否信任、喜歡、尊重、敬佩等心理情感都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展開。因此,良好的情緒情感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優(yōu)化情緒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和消極的作用,為了使情緒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因此,我們應采取措施和方法來減少消極情緒的影響。
(1)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傳播正向情緒情感
首先,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專業(yè)性和知識性很強的工作。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如果教師不能靈活地駕馭知識,解答受教育者的困惑,這就必然會導致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不信任,那么教育者的知識傳授就很難很好地進行。同時,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知識,新觀念如雨后春筍地出現(xiàn),這就需要教育者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對社會的新要求要全面地,客觀地理解和吸收,而不能止步不前,固步自封。
其次,教育者要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投入。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思想不是它們被記住的時候就會成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它們生存于充滿朝氣的情感波瀾之中,生存于創(chuàng)造和行動之中的時候,才成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痹谒枷胝卫碚撜n教學中,教育對象在與教育者交往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緒情感,而不是他們的學識,而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政治理論與道德思想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他們的情緒感受。教育者良好的素養(yǎng)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德育的情緒化,便于教育對象理解和接受教育內(nèi)容。
(2)改進教師教學方法,增強情感認同
首先,要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教師的情感認同。當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差,已成為了一個公認的事實。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教學內(nèi)容滯后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且知識內(nèi)容政治性較強,缺乏趣味性;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教材知識體系的轉化,未能真正地結合學生的需求來進行剖析知識,從而出現(xiàn)了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不知怎么教”的尷尬局面。所以,面對真?zhèn)€問題,作為教師,首先要正視這個教材內(nèi)容已存在的缺陷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大學生需求的研究,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所關心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實際,處理好課程政治性和科學性的關系,實現(xiàn)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扭轉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知識素養(yǎng)。我們知道,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教師所掌握知識的多寡不僅直接關系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也關系到教師自身的威信和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師對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尚不能解決,這直接影響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更難以讓學生信服教師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要注重提升人格魅力,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坝腥烁聍攘Φ慕處煴旧砭褪且徊炕罱滩模苴A得學生的心,使學生產(chǎn)生仰慕之情,繼而聽其言,信其道,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從樂觀心態(tài)和快樂情緒、主動精神、管理智慧、言談舉止、儀表風范等方面著手進行人格塑造,不斷提升人格魅力,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教師的情感認同”。
其次,要增強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認同。當前,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以及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我國社會思想觀念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的局面,大學生群體也在無形受到影響,出現(xiàn)價值觀念多樣化的趨勢。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良莠不齊,不斷挑戰(zhàn)主流的價值觀念。一些教師認為,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的價值取向以及誠信和基本的倫理道德缺失,對知識的追求也急功近利,缺乏對知識的探索和鉆研精神,呈現(xiàn)一種浮躁心理。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調整心態(tài),從一定程度上去適應大學生們的變化,寬容地接納他們,從情感上認同他們,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新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與他們進行真誠的情感溝通,在此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