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姝敏 陳澤漫 (華南農業(yè)大學珠江學院 510900)
《水滸傳》人物形象的比較和分析
黃姝敏 陳澤漫 (華南農業(yè)大學珠江學院 510900)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中舉足輕重的一員,不僅受到文學家的一致肯定,更被中國現(xiàn)今許多制片人所青睞?!端疂G傳》吸引人之處,不在于他寫了108位好漢,而在于寫了性格形象各異的108位好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兩位好漢是一模一樣的,他們可能同屬于一種類型,但是又各自為大類型下的一個小支。本文將選取三個大類型的人物來分析他們的不同。
說到《水滸傳》中的粗魯人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逵,第二個想到的就是魯智深,他們兩個可謂是《水滸傳》中的“粗魯雙俠”,行事風風火火,聲音如雷般響亮。有人說可以把他們歸為一類,但如果細細品味,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雖同為粗魯人,但兩人之間還是有較大的區(qū)別。
從形象上來看,李逵屬于鄉(xiāng)村野蠻漢一類,而魯智深則屬于忠厚義俠之人?!端疂G傳》中描寫李逵時這樣寫道:“黑熊般一身粗肉,鐵牛似遍體頑皮。怒發(fā)渾如鐵刷,猙獰好似狻猊。天蓬惡殺下云梯?!睆倪@段文字我們可以得知,李逵一身粗肉,遍體頑皮,且面孔猙獰,一句“惡殺下云梯”,將他的本性無遺的表現(xiàn)出來,他就像一個沒有經過任何教育的一個鄉(xiāng)村野夫,我行我素,不被其他的法律或者道德所束縛。”他如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想爆炸就爆炸,什么事情都不考慮。
《水滸傳》中描寫魯智深是:“上穿戰(zhàn)袍,腰系文武雙股鴉青絳,足穿鷹爪皮四縫干黃靴。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從“穿著戰(zhàn)袍,腰系青絳,身長八尺,腰闊十圍”等描寫可知魯智深是一個武生形象。我們都知道魯智深還有一個別稱,叫魯提轄,提轄是一個官的稱呼,在現(xiàn)在看來,魯智深都可以算是國家公務員了,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當然是屬于形象好氣質佳的一類。而且魯智深“面圓耳大,鼻直口方”,這樣的長相,給我們一種比較溫和的感覺。
從做事風格來看,李逵是極具有行動力的人,但他卻缺乏思考,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殺殺殺,見人都是砍砍砍,做事情也從不考慮后果,頻頻惹禍。而魯智深,如其名,雖魯?shù)巧?,他無論是拳打鎮(zhèn)關西還是救金翠蓮父女,都能夠證明他是一個頗具智慧的人,在救金翠蓮婦女時,他懂得要堵在大門,防止他人通風報信,另一方面,他也懂得等金翠蓮父女走遠再去找鎮(zhèn)關西算賬,給金翠蓮父女爭取更多逃跑的時間。
在水滸傳中,還有另一種典型人物,就是盡忠報國型,一提起忠我們不得不談的就是宋江,宋江從梁山第二把手晉升為第一把手后,就下了第一條關乎梁山興亡的大決策——招安。招安是對朝廷的妥協(xié),對朝廷示弱,盡管眾多兄弟堅決反對,卻依舊沒能夠去改變他的想法,阻止他的行動。宋江寧愿愚忠被招安后遭受各種不幸,也不愿意落得個反對國家的罪名。
他自始至終,忠于皇帝,忠于宋朝,忠于整個封建社會制度,直到最后被踢毒酒,都不忘為宋朝解決后患殺掉李逵。宋江在整部水滸傳中將古代人那種盡忠報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而另一個忠君思想深入骨髓的人便是林沖,盡管妻子被調戲,遭受好友背叛,從誤入白虎堂到風雪山神廟,他明知是遭奸人所害,卻依舊想著靠著他們重新回到朝廷。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他絕不會去投梁山。上梁山有兩種人,一種是自愿上梁山,另一種是被逼的才上梁山,林沖就是屬于第二中。
宋江和林沖他們都是屬于盡忠報國型的人,但如果我們剖開忠的外表去看他們盡忠的實現(xiàn)方式,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是有很大的不同。
宋江看慣了朝廷的黑暗,卻不敢推翻朝廷,去創(chuàng)建一個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國家。他是選擇一種曲線救朝廷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忠義,他選擇將梁山做大做強,讓自己強大到足以跟朝廷的奸佞抗衡,和整個朝廷抗衡。宋江的目標是擁有與朝廷談判的資本,讓朝廷做退一步的打算,他以反叛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忠。
而林沖是一味順從朝廷,祈求得到他們的重視而能夠在仕途上得以升遷。 當發(fā)現(xiàn)高衙內正在調戲自己妻子時,他竟然能夠強加忍受,給高衙內有逃跑的時間。當高太尉說想見林沖時,盡管自己妻子被高太尉兒子調戲,但出于想接近高太尉的目的,他還是選擇前行了,最終釀成了誤入白虎堂的慘禍。當被刺配時,受差役刁難和陷害,他還一味順從,希望服役期滿時,可以回到家中與妻子團聚,但無奈一退再退,最終無路可退,才選擇手刃陸謙然后上梁山。
水滸傳中還有一類人物,他們猶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身懷絕技,無所不能,最有代表性的當數(shù)梁山泊的吳用和公孫勝,他們同屬于梁山集團的智囊團成員,為梁山出謀劃策。
通過研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將從儒學思想和道家思想這兩個切入點來對吳用和公孫勝的進行分析研究。
作為梁山泊的正牌軍事,吳用無論在形象還是在言語上頗有中國儒學之風,論才學能力,公孫勝和他不相上下,但為什么吳用卻可以作為梁山集團的正牌軍師呢。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吳用是尚儒學,具有濃厚的入世思想,他適合宋江的需要,適合整個梁山的需要。他是為了得以做官謀士才加入梁山泊,推替天行道為梁山的主旨只是為了得老百姓支持,讓天下英雄好漢得以歸于梁山泊旗下,進而去做大梁山做強梁山。將梁山做大做強是目的,而替天行道安撫百姓是其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這與宋江的意圖具有共同性,因能夠得到宋江的重用。
在宋江選擇被朝廷招安時,吳用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他,他也想著自己能夠被朝廷認同,然后有的官可以做,絲毫沒有想過要自己獨立成立一個朝廷,這是他的一個局限,他具有濃厚的忠君思想,認為應該尊君,不能推翻朝廷,反叛封建制度,避免日后落得個逆臣之名。
公孫勝道號為一清先生,很明顯他是屬于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宋朝時期,舉國姓道,連當朝皇帝宋徽宗都自稱為道君皇帝,道家如此得皇上之心,公孫勝又有才華,想得到皇帝的賞識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但他無心從政,厭倦官場,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故而將生辰綱一事告知晁蓋等人,欲讓他們截取生辰綱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去救濟貧困之人。
公孫勝一路幫助梁山從建立到擴大到最終達到鼎盛的目的在于希望梁山能夠強大到幫助百姓,這才是他的最終目的,梁山是實現(xiàn)他宏偉理想的工具,這一點與吳用有很大的區(qū)別,公孫勝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給百姓一個安穩(wěn)的環(huán)境,讓百姓能夠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當宋江一伙決定被招安時,這打破了公孫勝一直的期望,讓公孫勝二次以離家多日想回家盡孝的理由離開梁山泊。公孫勝屬于道家學派人物,沒有任何與世競爭的念頭,也沒有謀取功名的意愿。
通過分析這三組人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水滸傳》中的108位好漢,他們難免有相似的地方,同屬于一個大類型下的人物,或粗魯或忠義或智慧。但當我們將其中兩個相似的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時,卻有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微妙區(qū)別,所以我們在讀文本時,要細細的研讀,這樣我們才能夠再字里行間去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人物的奧妙之處,為我們日后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