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林,楊曉慶,陳 孜,唐顯鵬
成都醫(yī)學院 (成都 610500)
?
留守中學生的行為與家庭關系及社會支持間的關系*
郭茂林,楊曉慶△,陳孜,唐顯鵬
成都醫(yī)學院 (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了解家庭關系、社會支持等相關因素對留守中學生行為的影響。方法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中的3個行為分量表:強迫行為、敵對行為和適應不良行為量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以及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對四川某地的951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留守中學生在年齡、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問題行為上與非留守中學生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留守女中學生在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敵對行為上明顯高于留守男中學生(P<0.05)。強迫行為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呈負相關(P<0.01或P<0.001);敵對行為與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各維度呈負相關(P<0.01或P<0.001);適應不良與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各維度呈負相關(P<0.001)。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中,家庭親密度與強迫行為、敵對行為的路徑系數(shù)依次為-0.10、-0.18(P<0.05);主觀支持與強迫行為、敵對行為、適應不良的路徑系數(shù)為-0.18、-0.18、-0.26(P<0.05);客觀支持與適應不良的路徑系數(shù)為-0.14(P<0.05)。結(jié)論家庭親密度、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對留守中學生的行為有明確影響。
【關鍵詞】留守;行為;家庭關系;社會支持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不當行為引發(fā)的事故時有發(fā)生,隨著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日益凸顯,關于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形成原因或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漸成為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重點。留守兒童行為不良將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和社會化過程,可能導致成人時期發(fā)生違法犯罪、適應不良和精神疾病,同時,行為不良的兒童生活質(zhì)量在多個方面明顯低于行為習慣良好的兒童[1-2]。相關研究[3]表明,家庭關系、社會支持與留守兒童的行為密切相關。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類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關系、親子溝通、家庭經(jīng)濟狀況、教養(yǎng)方式、家人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留守兒童的行為[4-9];另一方面,社會支持水平低可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行為[10-11],留守兒童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尤其是感受的主觀支持越多,就越能充分利用社會支持,越不容易產(chǎn)生問題行為[12]。有研究[13-16]表明,社會支持水平與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呈負相關。支持利用度對留守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行為具有負向預測作用,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對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明顯的負向預測作用。
目前,我國相關學者針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關系對留守兒童行為影響和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行為影響的雙變量式簡單相關研究。本研究將使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等多變量分析法,主要了解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對留守中學生行為的影響方式或作用機制,為引導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同時,對影響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綜合對比分析,為以后針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支持相關研究及干預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礎。
1資料與方法
1.1調(diào)查對象
采取對四川省某中學的學生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匿名填寫和即刻回收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987份,回收有效問卷951份,有效回收率為96.35%。其中,留守學生468人,占49.21%;非留守學生有461人,占48.48%;未明確表明是否留守的學生有22人,占2.31%。年齡(14.93±1.92)歲,其中,男429人, 占45.11%,女497人,占52.26%,未報性別的有25人,占2.63%。
1.2調(diào)查工具
本研究參照“留守兒童”的定義[10],將研究對象“留守中學生”定義為父母雙方或者單方在外務工,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為監(jiān)管的18周歲及以下的中學生。一般人口學特征等采用自編問卷。
1.2.1行為問卷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MSSMHS)[17]。該量表共有60個項目組成,包括10個分量表。本研究選取其中3個有關行為的分量表:強迫癥狀量表、敵對量表和適應不良量表,采用5級計分法,從“無”到“嚴重”依次計分為1~5分。
1.2.2家庭關系問卷采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第2版中文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 Ⅱ-CV)[18-19]。該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共有30個項目,主要評價兩方面:1)親密度,即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2)適應性,即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家庭不同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而相應改變的能力。該量表采用5級計分法,從“不是”到“總是”依次計分為1~5分。
1.2.3社會支持問卷采用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20]。該量表包含3個分量表:主觀支持分量表,由5個項目組成,反應被試者主觀感覺到自己擁有的社會支持方面的資源;客觀支持分量表,由6個項目組成,反應被試者認為自己實際得到的社會支持狀況;支持利用度分量表,由6個項目組成,反應被試者主動利用社會支持的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2結(jié)果
2.1留守中學生與非留守中學生的年齡比較
留守中學生的年齡為(15.48±1.71)歲,非留守中學生的年齡為(14.42±1.96)歲,兩者在年齡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419,P<0.05)。
2.2留守中學生與非留守中學生在各量表得分上的比較
通過對留守中學生與非留守中學生在各量表得分上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可看出,非留守中學生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得分高于留守中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留守中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得分高于留守中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留守中學生在強迫行為、適應不良的得分高于非留守中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3留守中學生不同性別的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問題行為的比較
留守中學生中,女生人數(shù)所占比例高于男生人數(shù)。女生在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敵對行為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4留守中學生問題行為與家庭關系、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表明,問題行為中,強迫行為與親密度、適應性、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的相關系數(shù)r=-0.214~-0.124(P<0.01或P<0.001);敵對行為與親密度、適應性、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相關系數(shù)r=-0.266~-0.135(P<0.01或P<0.001);適應不良與親密度、適應性、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相關系數(shù)r=-0.337~-0.196(P<0.001)(表3)。
2.5留守中學生問題行為與家庭關系、社會支持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
以相關分析為基礎,并依據(jù)修正系數(shù)修正后構(gòu)建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該模型的AIC=42.229,說明模型擬合度良好,所有路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顯示:1)親密度與強迫行為、敵對行為的路徑系數(shù)依次為-0.10、-0.18;2)主觀支持與強迫行為、敵對行為、適應不良的路徑系數(shù)依次為-0.18、-0.18、-0.26;3)客觀支持與適應性的路徑系數(shù)為-0.14。在相關分析中,曾出現(xiàn)的其他有關聯(lián)的部分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中顯示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而沒有出現(xiàn)在最終的模型中(圖1)。
注:*P<0.01,**P<0.001
圖1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對留守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
3討論
本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當前四川省留守中學生的比例仍然較大,這與相關的調(diào)查研究[21]一致。留守中學生的年齡明顯高于非留守中學生,可能是由于留守中學生較非留守中學生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缺失,只有父親或母親、甚至隔代撫養(yǎng),使孩子在學業(yè)上接受的指導、督促較少,同時留守經(jīng)歷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存在學習障礙,從而影響學業(yè),出現(xiàn)入學晚或者降級。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對學生的家庭關系、社會支持以及問題行為上除敵對行為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與前期研究[22]一致,其中,親密性、客觀支持和適應不良尤其突出,提示父母長期不在留守中學生的身邊,學生被寄養(yǎng)或者隔代撫養(yǎng),可能會導致留守中學生缺乏安全感,家庭情感缺失,對人焦慮,孤獨和沖動傾向嚴重等[23],使學生在親密感的建立、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以及遇到問題尋求支持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可能表現(xiàn)出對環(huán)境的適應不良以及更多的問題行為。另外,留守中學生中,女生在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敵對行為上得分高于男生,女生更擅長交流與表達,易主動尋求社會各種支持,而男生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男生,學習成年男性,表現(xiàn)自己強大、能解決問題以及好面子等,使其在支持利用度和主觀支持上得分較低。在敵對行為上出現(xiàn)性別差異,可能是女生更敏感,更情緒化,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易激動,有摔東西的沖動等,提示應加強男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引導,使其主動尋求社會各種支持,且對女生加強情緒控制的訓練。
由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除強迫行為與支持利用度無相關性外,家庭關系、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各維度均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01)。家庭關系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留守中學生的強迫行為、敵對行為、適應不良行為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01);而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的結(jié)果顯示,只有親密度對留守中學生的強迫行為和敵對行為有關聯(lián),適應性與留守中學生的行為無關聯(lián),這與范興華等[24]、倪喆等[5]、陳紹紅等[6]和盧茜等[8]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親密度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對于留守中學生而言,父母長期不在自己身邊,與他們的情感交流缺乏,遇到問題難以獲得父母直接的各種支持與幫助,進而使他們感到孤獨、無助,引發(fā)留守中學生一系列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因此,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多溝通交流,給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以幫助留守中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健康成長。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主觀支持對留守中學生的強迫行為、敵對行為、適應不良行為有明顯關聯(lián);客觀支持只對留守中學生的適應不良行為有關聯(lián);支持利用度與留守中學生的強迫行為、敵對行為、適應不良行為均無關聯(lián)。當留守中學生主觀感覺到擁有豐富的社會支持資源時,視野更開闊,更自信,更樂觀積極,會主動想到運用資源解決問題,適應環(huán)境,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梢?,留守中學生是否主觀感覺到自己擁有社會支持方面的資源將直接影響其行為,包括是否適應學校生活、老師教學、家庭學習環(huán)境,是否愿意參加課外活動等。因此,有條件、有策略地加大留守中學生的支持力度,對其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給留守中學生提供客觀支持的同時,還應該特別重視其對這些支持的主觀感受。作為父母,在工作之余應通過電話、網(wǎng)絡等工具,經(jīng)常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不僅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應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以及滿意程度,減少孩子各種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對于學校而言,班主任、任課老師以及心理老師應該給予留守中學生特別的關注,讓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更多支持,通過開展各種講座、主題班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他們學會運用目前已有的社會支持來應對各種不利因素,提升他們有效運用社會支持的能力;對于社會而言,應鼓勵社會各界優(yōu)秀人士多關注留守中學生,不僅為他們捐贈生活學習用品,更應該用自己真誠的情感和成功的成長經(jīng)歷去影響他們。
參考文獻
[1]McGee R,Silva PA,Williams S.Behaviour problems in a population of seven-year-old children: prevalence,stability and types of disorder--a research report[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84,25(2):251-259.
[2]Sawyer MG,Whaites L,Rey JM,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5):530-537.
[3]段婧.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4]趙金琦,張晚霞,李一辰,等.北京市6~12歲兒童行為問題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7):642-645.
[5]倪喆,劉健,徐云,等.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行為問題影響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32):110-113.
[6]陳紹紅,廖珠根,汪時華,等.江西省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1):95-97.
[7]朱倩云.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心理研究,2014,7(3):74-80.
[8]盧茜,佘麗珍,李科生.留守兒童情緒性問題行為與親子依戀的相關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141-144.
[9]葉慎花,譚頂良.兒童行為問題的家庭影響因素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3):8-10.
[10] 程憶民.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2.
[11] 梁維.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2] 劉曉慧,楊玉巖,哈麗娜,等.留守兒童情緒性問題行為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28):3287-3290.
[13] 江琴,Bjorn Albin.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特點與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3):325-327.
[14] 史方方.初中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及其與人格特征、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15] 班永飛,宋娟,吳孝勇.貴州省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特點及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34-36.
[16] 魏昶,許倩,陳曉明,等.留守兒童問題行為與感戴、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6):664-666.
[17] 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15-20.
[18] 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等.“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huán)境量表”的初步評價——正常家庭與精神分裂癥家庭成員對照研究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1,5(5):198-202.
[19] Olson DH,Russell CS,Sprenkle D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VI.Theoretical update[J].Fam Process,1983,22(1):69-83.
[20] 辛自強,池麗萍,耿柳娜,等.青少年社會支持評價量表的修訂與應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6):379-381,385.
[21]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3):37-49.
[22] 張介平.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的測評結(jié)果分析[J].前沿,2012(15):126-128.
[23] 趙潔,林艷艷,曹光海.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46(10):1012-1015.
[24] 范興華,方曉義,林丹華,等.家庭氣氛冷清與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J].湖南社會科學,2013(5):128-131.
The Correlation of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s with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s
GuoMaolin,YangXiaoqing△,ChenZi,TangXianpeng.
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
【Key words】Left-behind; Behavior; Family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the social support on the behaviors of the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95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ome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three subscales of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Compulsive Behavior, Hostility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Scal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and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non-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g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ubjective support, objective support, support utilization, compulsion, and maladjustment behavior (P<0.05). The scores of female left-behind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bjective support, support utilization and hostile behavior than those of male left-behind adolescents (P<0.05). Compul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ubjective support, objective support (P<0.01 orP<0.001). Hostile behavi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P<0.01 orP<0.001). Maladjustment behavi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P<0.001).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family cohe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compulsion and hostile behavi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 coefficient ranged from -0.18 to -0.10 (P<0.05), that subjective support was correlated with compulsion, hostile behavior and maladjustment behavi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 coefficient ranged from -0.26 to -0.18 (P<0.05), and that objective support was correlated with maladjust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 coefficient was -0.14 (P<0.05). ConclusionFamily cohesion,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behaviors of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oi:10.3969/j.issn.1674-2257.2016.03.021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社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No:SC12E055);四川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項目(No:CXSL-032003)。
通信作者:△楊曉慶,E-mail:305517274@qq.com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志碼】A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160613.1042.002.html
·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