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護理組和對照組,各45例。護理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組患者臨床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為88.9%;護理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84.5%。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顯著地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
[關鍵詞] 護理干預;糖尿病足;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135-03
Nursing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abetic Foot
WANG Jian-hua
eight five three farm hospital, Baoqi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oq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56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abetic foot. Methods in January 2013—2014 October, our hospital treated 90 case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for the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in each. Nursing group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otal efficiency of clinical nursing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as 97.8%, 88.9% in the control group;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for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was 1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was 84.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to treatment.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Diabetic foot; Nursing effect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變,或者細菌感染所致的足部潰瘍和壞疽。嚴重的患者將會面臨截肢或死亡,屬于糖尿病患者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1]。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不僅會下降,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該文選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護理組和對照組,各45例。護理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探討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護理組和對照組,各45例。護理組男23例,女22例;患者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2.17±4.23)歲;病程為1.5~6.7年,平均病程(3.14±1.23)年。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55.12±5.89)歲;病程為1.5~5.5年,平均病程(3.26±1.0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統(tǒng)一進行基礎的治療:用胰島素控制患者的血糖以及活血化瘀和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用抗生素防止患者足部發(fā)生感染。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包括對患者創(chuàng)傷面的清理以及飲食護理。護理組在對照組患者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的措施為:
1.2.1 心理護理[2] 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病程較長,并發(fā)癥較多,臨床上難以治愈,因此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狀況。因此,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緩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況,增強對治療的信心,調(diào)動患者治療護理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工作,使患者感受到家庭和醫(yī)院帶來的溫暖,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2 飲食護理 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控制對糖分的攝入,并按時進餐;合理地安排糖尿病足患者的膳食結構,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對物質(zhì)糖、蛋白質(zhì)以及脂肪在總熱量的比例進行嚴格的控制和合理地安排[3],進餐需要定時定量。嚴格控制患者的高血脂、高膽固醇以及高血粘度等不良因素。
1.2.3 足部護理 ①舒適鞋襪[4]。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重力作用,其下肢靜脈回流阻力大于軀干上肢,若患者的鞋襪過于松散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局部的靜脈瓣負荷量,從而影響患者靜脈的回流量以及速度;但若患者的鞋襪過于緊貼,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者的血流阻力,不利于動靜脈血流,并且影響患者的血供以及代謝產(chǎn)物的排泄狀況。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鞋襪必須合腳舒適,不可過緊過松,鞋尖寬大大小尺碼合適,并且透氣性較好的鞋襪??梢赃x擇棉制或者純羊毛的襪子,并且要確保襪口比較松,防止對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之外,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糖尿病足患者的色澤和溫度,保持鞋襪的清潔衛(wèi)生,避免患者足部擦傷,防止感染,并可適當?shù)剡M行按摩。②足部取暖[5]。在臨床護理上要注重對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的防寒保暖措施,糖尿病足患者較之正常健康人更能趕到腳涼和腳麻,尤其是在冬季,更要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腳步的保暖,一般來說會選擇熱水袋以及電熱毯的取暖方式。但由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的保護性反射能力不強,對于熱感的反應較為遲鈍,因此很容易將腳燙傷。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不可采用刺激性的藥水泡腳,采用中藥泡腳時應該選擇木盆或者搪瓷盤,防止影響藥物的療效。并且在泡腳的過程中水溫不可過高,一般來說水溫應該控制在37℃左右,同時要為患者保暖,直至患者全身溫度降低后方可結束。洗完腳后應該采用吸水毛巾徹底地擦干患腳,確?;颊叩淖悴勘3指稍餃嘏?,然后對患者的足部進行按摩,在按摩的過程中藥注意動作輕柔,不可用力過猛。③足部按摩[6]。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植物神經(jīng)出現(xiàn)病變,出汗有所減少,因此足部的皮膚較為干燥,容易在足跟部出現(xiàn)干裂的現(xiàn)象,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出現(xiàn)潰瘍,激發(fā)感染的發(fā)生。因此護理人員要確保糖尿病患者皮膚潤滑,每天采用羊脂油類潤滑劑對患者的雙腳進行涂抹,輕柔地按摩患者的足部皮膚。若患者為汗腳,出汗過多則會導致患者真菌感染的發(fā)生,因此在洗腳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醫(yī)用酒精來擦拭患者的腳趾縫,或者在洗腳水中加入少量醋,主要原因在于酸性環(huán)境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真菌的生長。④腳趾甲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定期的為患者剪腳趾甲,這是由于一旦患者的腳趾甲過長容易導致斷裂的發(fā)生,容易對患者的腳趾甲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但患者的腳趾甲最好由他人來剪,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足部末梢的感覺不強,對于剪傷了的腳趾甲也反應不了,并且在剪腳趾甲的過程中最好直剪,避免傷到患者的甲溝。除此之外,患者不可赤腳走路,由于患者足部末梢的感覺不強,因此地面上的碎石以及玻璃屑等雜物很容易損傷到患者的足部,從而容易導致患者足部感染的發(fā)生[7]。
1.3 療效判定[8]
①痊愈:患者足部創(chuàng)口已完全愈合;②顯效:患者創(chuàng)口的愈合程度在50%以上;③有效:患者創(chuàng)口的愈合程度在50%以內(nèi);④無效:患者癥狀與治療前無異,甚至惡化??傆行?(痊愈+顯效+有效)×100%。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100%。
1.5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shù)±方差(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
護理組患者臨床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為88.9%,護理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相關指標的比較[n(%)]
2.2 護理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比較
護理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84.5%。護理組對護理的滿意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對治療滿意率比較[n(%)]
3 討論
3.1 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
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表現(xiàn)為疼痛、水腫或干枯、皮膚發(fā)白甚至感覺遲鈍或喪失知覺,甚至會出現(xiàn)血皰和潰瘍等狀況。由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的神經(jīng)末梢的感知能力較弱,在對足部進行泡腳的過程中藥控制水溫,不可過熱,以免造成患者燒傷。并且對于鞋襪的松緊和大小要合適,不可過緊或過松,若患者的鞋襪過于松散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局部的靜脈瓣負荷量,從而影響患者靜脈的回流量以及速度;但若患者的鞋襪過于緊貼,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者的血流阻力,不利于動靜脈血流,并且影響患者的血供以及代謝產(chǎn)物的排泄狀況。綜合、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疾病的進一步蔓延和發(fā)展。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其的護理干預,避免糖尿病足患者發(fā)生感染。在對患者足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潰瘍、感染以及壞疽部位的創(chuàng)面情況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確保患者創(chuàng)面的清潔,并且每日對其進行換藥或者沖洗措施。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糖尿病足患者的色澤和溫度,保持鞋襪的清潔衛(wèi)生,避免患者足部擦傷,防止感染,并可適當?shù)剡M行按摩。
3.2 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
從上述護理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表1)可得出,護理組患者臨床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為88.9%,護理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創(chuàng)口的愈合,使糖尿病足患者盡早康復。從護理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比較(表2)可得出,護理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84.5%。護理組對護理的滿意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實施優(yōu)質(zhì)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緩和護患關系。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有效地緩解了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況,提高了對治療的信心,從而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顯著地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緩和了護患關系,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值得大量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亞娟.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比較[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4,23(z1):216-217.
[2] 高會玲.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比較[J].現(xiàn)代養(yǎng)生B,2014,9(5):187-187.
[3] 王亞玲.不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效果比較[J].醫(yī)學信息,2014,16(28):253-253.
[4] Gulliford MC,Naithani S,Morgan M. Continuity of care in type 2 diabetes.patients',professionals' and carers' experiences and health outcomes[EB/OL].(2006-10-13)2011-10-20].http://www-phm.umds.ac.uk/martin/reprints/sdo-continuity-report.pdf.
[5] Parchman ML,Pugh JA,No觕l PH,et al. Continuity of care,self management behaviors,and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Med Care,2002,40(2):137-144.
[6] Naithani S,Gulliford MC,Morgan M. Patient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ontinuity of care' in diabetes [J]. Health Expect,2006,9(2):118-129.
[7] Gulliford MC,Naithani S,Morgan M. Measuring continuity of care indiabetes mellitus:an experience-based measure,ECC-DM[J]. Ann FamMed,2006,4(6):548-555.
[8] Dolovich LR,Nair KM,Ciliska DK,et al. The Diabetes Continuity ofCare Scale: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evaluation of a questionnairethat measures continuity of care from the patient perspective [J].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2004,12(6):475-487.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