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高娃
摘 要: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翻譯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的文化往往會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千差萬別甚至截然相反。這樣的現(xiàn)象在新聞翻譯中可謂是司空見慣,因此翻譯工作者需要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了解,同時應該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不同的文化應該抱有一種包容、理解的態(tài)度,不能盲目的進行貶低與排斥。
關鍵詞:新聞翻譯;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
當今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應該說求同存異謀發(fā)展是每一個民族的目標。而在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更能顯示出對這一道理的體現(xiàn)。新聞翻譯的目的在于進行不同信息的交流,信息的分享可促進多方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對待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眾所周知,文化只有異同之別,沒有高下之分。因此在新聞翻譯工作中應該有一種跨文化的意識,以包容、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差異是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根本。
一、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積淀,是一個民族懶以生存的根本。每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了民族文化的特點。[ 1 ]
以中國內陸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屬于的是大陸文明,這種文明是以農(nóng)耕文明為基礎的,農(nóng)耕文明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了家族的群居形式和專制的存在,人們對父輩的絕對尊重和溫和保守的思維。戚繼光在蓬萊對倭寇用城垛和鐵鏈的防御,往往會引發(fā)后人“為什么祖先只把防御設在家門口,而不把船開到對方的國門”的感嘆。而以內蒙為代表的草原文明則恰恰相反,草原文明是一種尚武的文明,也是依靠牛馬羊為生存基礎的文明人們往往充滿對強者的崇拜,沒有一種“禮”的束縛。這樣的文化背景差異在翻譯中往往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情況。[ 2 ]例如“白色”一詞,在蒙語中的意思是“喜慶、高雅”。在漢族文化中我們很難把“白色”和“高雅”聯(lián)系起來,更別說喜慶,甚至說“白色”很多時候往往代表的是喪氣。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蒙古的文化就會知道,蒙古文化屬于草原文化,對白色的牛馬極為的尊重,因此把白色看作是“喜慶、高雅”的代表。
如果到具體的新聞中這樣的情況是更為常見的。在蒙古國經(jīng)常會舉行對成吉思汗的紀念活動,而對這些活動的報道自然必不可少。其中不少報道將成吉思汗在西征過程的“屠城”定義是一系列的壯舉,我們知道無論是在傳統(tǒng)的中國還是在崇尚自由的歐洲對此都是反對的,認為“屠城”是一種罪過。但是我們如果了解到蒙古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就能夠對此理解。
例如我們知道在中國無論是學校還是父母,都是反對早戀的,更不用說過早的結婚了。但是在蒙古族一則新聞中卻這樣寫道“37歲的某某為其與妻子的結婚二十年紀念日舉行浪漫的慶?;顒??!焙芏酀h族人看到后都會大吃一驚,37歲怎么可能結婚20年,是不是搞錯了。但是蒙古族婚姻習俗中男女是結婚很早的,一般都是在17、18歲。這樣一來37歲結婚20年也就不奇怪了。因此了解了這些,在翻譯時我們就不會驚訝,也不會對此進行批評。這樣的文化差異在新聞翻譯中比比皆是,我們如果對此不能正確的對待,往往會翻譯出與原義截然相反的句子。
二、如何面對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深入了解蒙漢文化對于從事新聞翻譯工作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3 ]首先是對蒙族文化的學習,《元史》《新元史》《蒙古秘史》等這些科目是了解蒙古文化的重要途徑,對蒙古的文化、思想能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應該注重蒙古文化的由來即文化中每一部分的歷史發(fā)展。并且平常多看蒙古族的報紙,注意觀察當代蒙古文化的特點。其次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的學習,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應該注重對學習材料的選擇,盡量選擇一些學術性的材料。當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是很火熱的,但是很多材料往往多出于作者個人的主觀臆斷,例如較為著名的于丹的“心靈雞湯”很多存在事實性的錯誤,這是翻譯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問題。最后還應該注重蒙漢文化差異的對比,重點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和背后歷史文化的支撐。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筆者認為對蒙漢文化的學習是知識積累階段,是對待中西文化差異初級階段。而真正的瓶頸處卻是以何種思想何種認識去看待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有一種思想對于認識文化的差異是極為不利的。一種是落后的保守主義,盲目的對其他文化進行排斥、貶低。新聞翻譯工作者應該堅決避免以上這種錯誤的認識。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據(jù),萬不能因為存在差異而進行貶低。例如上面說到的“37歲的某某為其與妻子的結婚二十年紀念日舉行浪漫的慶祝活動”,我們不能因為漢族的結婚年齡大就進行這樣的翻譯“蒙古人真奇怪,37歲竟然舉辦結婚二十年紀念日”可以說能對文化的差異抱有一種包容理解態(tài)度,是進行正確翻譯的重要保障。內蒙古自治區(qū)政治制度與一般內陸省份是不一樣的,民族自治的特色較為突出,例如每一級的黨委一把手有黨員(一般是漢族)出任,而政府的一把手由蒙古族人出任。這樣的情況是黨和國家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特殊民族政策的安排。新聞翻譯工作者對此應該理解,不能在翻譯中使用一些帶有民族偏見的詞匯。同樣的道理也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新聞翻譯工作者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應該抱有一定的自信感。在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時應該凸顯民族精神。例如我們知道文天祥是比較有名的民族英雄,而絕非愛國英雄。文天祥當年抗擊蒙古族的精神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絕不能為了避免在蒙古新聞中的爭議而把文天祥定義成祖國民族分離分子,也不能說是抵抗蒙古侵略的英雄。有一條蒙語新聞中就把文天祥介紹為“漢族的英雄”。這既是對文天祥所具有特定精神的把握,也避免了產(chǎn)生的誤會。所以新聞翻譯工作者應該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3 ],突破民族的偏見,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夠認同,對于差異能夠包容、能夠理解。
四、結語
當代國際交流日益的增多造就了不同語言信息的交流,新聞翻譯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而新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情況是不容輕視的,新聞翻譯工作者應該首先充分學習蒙漢文化知識,另外還要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抱有包容、接受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于曉峰.地理符號與民族認同[J].社會科學家,2012,06:150-152.
[2] 劉桂琴.論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03:146-148.
[3] 黎芳.翻譯目的論在跨文化翻譯中的應用[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v.15;No.740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