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華
追求“實在”的數學課堂,絕不是追求表面的“花哨”與“熱鬧”,也不是“倒退”著去重拾過去落后的教學方式方法,而是要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效率,而教學要“高效”,基礎是“求實”,“實”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不斷的實踐中,我逐漸明白:實在的數學課堂要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機會還給學生,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他們成長的舞臺。
一、求實課堂,追求常態(tài)性
以往我們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只要有人來聽課,就會精心準備。不僅備教案,還要備學生,最后到了課堂上就成了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這樣呈現的結果是比較精彩,卻和平時的常態(tài)課相差太多。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真實的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把學習成果以立體的、生活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才能把理論知識與現實應用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層次、課堂環(huán)境愉悅、學習充滿樂趣。這樣的常態(tài)課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學生能真正成長的課。
二、求實課堂,講究實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思維的碰撞、相互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每一次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都會將新的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結合,將教學由點到面,擴成一個知識體系。如,教學實際問題:體育老師帶領大家做游戲,同學張麗的前面有6名同學,后面有4名同學,一共有多少同學?當老師提完問題后,就有學生1迅速作答:10名同學。
學生2:不對,是11名同學。
兩種不同的答案引起學生在課堂上激烈的討論。既然同一個問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答案,就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證明哪一種結果是正確的。
學生3選擇用畫圓的方式向大家證明答案是11名同學:○○○○○○●○○○○,并且提醒算錯的學生,不要忘記張麗自己也在隊伍其中。
接下來,老師又拓展了一道與此題相似的題目,來提高學生的掌握水平。同學們在一次做操比賽中,從前面數李樂是第4個,從后面數,李樂是第5人,李樂站的這一排一共有幾人?
學生也給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我將這兩種結果畫在了黑板上:①○○○○●○○○○○;②○○○●○○○○
學生很快找出來第二種結果是正確的,并且指出了第一種畫法錯在哪里。按照第一種畫法,李樂是第5人,而題目中給出李樂是第4人,所以李樂前面應該是3個,后面是4個人。
通過從實際出發(fā),用圖形表示的教學方法,以對比的方式,充分地讓學生掌握了不同表述的情況下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需要深層次地去理解、去計算。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參與其中問題的變換,把兩道相類似的排隊題,以畫圓圈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解決,從而獲得了立體全面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也有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求實課堂,關注生成性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需要精心的預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預設不到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不露聲色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讓課堂由學生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教課方式靈活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課程內容更加生動精彩。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在紙上畫圓圈。一些學生選擇用圓規(guī)畫圓,一些學生選擇用水瓶蓋、筆筒等具有圓的輪廓的物體畫圓,還有的學生用兩只筆和其他物體,自制一個簡易的圓規(guī)進行畫圓。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終都達到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畫了一個滿意的圓。老師見此就問學生:你們以不同的方式畫圓,畫出的圓會有什么不同?學生對此進行了討論。有的學生說:“一種有圓心,一種沒有圓心。”剛剛說完,就有學生立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怎么會沒有圓心呢?”并且根據自己的見解立刻作了證明:把那位認為沒有圓心的同學的圓形紙片進行了簡單的對折、打開、再對折、打開……從而找到了圓心點,讓同學們心服口服。然后老師繼續(xù)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圓的半徑和直徑。然后翻閱課本,從書中找到了圓的定義與關聯。通過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學生對圓的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教學達到了知行合一。這樣,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鲗д?。老師在課堂上以引導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實踐,通過質疑和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就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四、求實課堂,養(yǎng)成反思性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肯定會有錯誤。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先分析學生發(fā)生錯誤的原因,及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及時反思。例如,桌子有40張,椅子有4把,有48人來開會,還要搬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這一題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大多數學生都解答錯了。于是,我就把學生的幾種典型錯誤寫在黑板上:40+4=44,48+40=88,48+4=52,然后逐一分析,讓學生反思自己錯在了哪里。在評析產生錯誤時,學生開拓了思維,各抒己見,最后找到對策:做題時要多讀幾遍,理解題意很重要,有效的思考也很重要。這樣的教學過程能促使教師和學生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以求不斷進步。
“求實課堂”是常態(tài)性的課堂,要講究實效、關注生成的資源,養(yǎng)成及時反思的習慣,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的教學。
參考文獻:
劉雪欽.數學課堂應追求實用、實在、實效[J].廣西教育,2014(3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