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古詩十九首》的名字及其詩歌首見于梁代蕭統(tǒng)所編《文選》卷二十九《雜詩上》,一般認為是東漢中后期無名氏文人的作品。馬茂元先生指出:“《古詩十九首》的出現(xiàn),總結了漢代樂府的光輝成就,替建安文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他正是由兩漢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詩歌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弊阋娖湓谠姼枋飞系牡匚恢摺2粌H如此,一千多年來,它倍受歷代詩論家的崇高評價。梁劉勰譽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評之“驚心動魄,一字千斤”;明譚元春《古詩存》謂之“詩母”;陸時雍稱其“深裹淺貌,短語長情”.其卓越的藝術成就由此可見。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當時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有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有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悶與悲哀,有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無奈與憂郁。這些主題的表達不似《詩經(jīng)》的淺近、直露,而是借助于蘊藉深遠的意象、優(yōu)美空靈的意境來實現(xiàn)的。本文將選取詩歌中的一些典型的動物意象,結合各個意象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在具體語境中所蘊涵的詩人的特殊情感,淺析它們在主題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上的作用和意義。
《古詩十九首》中涉及到動物的詩大約有7 首,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馬”、“越鳥”,“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明月皎夜光》)中的“秋蟬”、“玄鳥”等,作者通過自然界中常見的動物,表達離別、失意、憂郁的人生之悲。
1.胡馬、越鳥 《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句子。北方所產(chǎn)之馬即為胡馬,北方的馬眷戀著北方的風。越,指今天廣東、廣西一帶地區(qū),越地的鳥兒要把巢安在朝南的樹枝上,以次比喻不忘故土或不忘本。李善注引《韓詩外傳》曰:“《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奔热圾B兒馬兒都會依戀故土,那么人呢?不論身在何方,故鄉(xiāng)都是他永遠的牽掛。詩人借此表達了女子對遠行異鄉(xiāng)的丈夫的思戀,希望他早日回歸故鄉(xiāng),與自己團聚。屈原《九章·哀郢》有“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之句,鳥飛千里,最終會返回自己的老窩,狐貍將死時,頭總朝向出生的小山頭。與此異曲同工,無怪乎遠游之人總希望落葉歸根。而晚唐詩人李商隱在《晚晴》中說“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越地的小鳥兒在巢干之后,暮歸時飛翔得更快。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里用宿鳥歸飛不是表達旅人的羈愁,而是表達詩人得意歡悅的心情。
2.玄鳥、飛燕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明月皎夜光》)中有“玄鳥”意象,李善注曰:“鄭玄曰:‘玄鳥,燕也?!?《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契的母親簡狄在郊外,看見天上的玄鳥掉了了卵,簡狄取而吞之,就有了身孕而生下商契。這就成為后人所謂玄鳥是商祖先這一傳說的根據(jù)?!对娊?jīng)·頌 商頌 》有《玄鳥》篇,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秋蟬在樹間低鳴,喜暖的燕子在這寒秋時節(jié)會飛向哪里呢?當然是溫暖的南方了。詩人在此用比興手法,引出下文“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從前的同學都已仕途得意,遠走高飛,繼以“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以揭示世事人情的淡泊,最終發(fā)出“虛名何益”的感嘆。第十二首《東城高且長》中有“思為雙飛燕,銜泥筑君屋”一句出現(xiàn)“飛燕”這一意象。燕屬候鳥,秋去春回,故而很多詩人都把它當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如“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陣子》)。燕子又喜成雙成對,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美好愛情的象征。如“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jīng)·谷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經(jīng)·燕燕》),此處的“思為雙飛燕,銜泥筑君屋”也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也正因為此,才有了“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晏殊《破陣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燕子也有代人傳書,幽訴離情的功用。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而在此,詩人由眼前景物的變化,想到歲月流逝,人生苦短,燕趙佳人,當戶理曲,使聽者感心而整帶,不由得躑躅不前,思緒翻飛,“思為雙飛燕,銜泥筑君屋”,于是希望能與理曲佳人比翼雙飛,銜泥巢屋,以放情自愉來排解難以言說的苦悶。
3.蟋蟀、促織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東城高且長》),借蟋蟀來表達對歲暮將至、時光流逝的感慨。蟋蟀平時生活在野外,隨著天氣逐漸轉冷,它們會躲進堂屋避寒,因而人們常用來表示接近歲暮。“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聿其休”(《詩經(jīng)·唐風·蟋蟀》),蟋蟀在堂觸發(fā)了人生時光的感受,表達了珍惜時光,不應虛度的感情?!对娊?jīng)·豳風·七月》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既表示時令,有再現(xiàn)了火熱的勞動場面。蟋蟀又因其叫聲類似織布時的勞作聲而被稱為“促織”,人們用以形容辛勤勞作或表現(xiàn)農(nóng)忙時的情景?!懊髟吗ㄒ构?,促織鳴東壁”(《明月皎夜光》)也同樣用來表示時令。李善是這樣作注的:《春秋考異郵》曰:“立秋促織鳴?!彼尉唬骸按倏棧耙?。立秋女功急,故促之。”《禮記》曰:“季夏蟋蟀在壁。”“促織”,促人紡織,寒秋時節(jié),人們都忙著趕制冬衣,故會紡織忙。取名“促織”,形象生動,不僅表明了時間,更展現(xiàn)了人們忙碌的場面。而準備冬衣又可與懷戀游子聯(lián)系起來,”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睂懗隽艘晃痪拺堰h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后的惆悵。
4.鴛鴦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似乎從《詩經(jīng)》開始,人們就開始用鴛鴦來表示男女情愛?!对姟ば⊙拧x鴦》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鴛鴦在梁,戢其左翼”的詩句。“鴛,鴛鴦也”(許慎《說文解字》)。“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晉·崔豹《古今注·鳥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終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鳴曰鴛,雌鳴曰鴦?!?鴛鴦成雙入對在水面上相親相愛,悠閑自得,風韻迷人。它們時而躍入水中,引頸擊水,追逐嘻戲,時而又爬上岸來,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紅色的嘴精心地梳理著華麗的羽毛。此情此景,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翩蹁聯(lián)想,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鴛鴦,雙雙戲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鴛鴦會雙死”,用鴛鴦來歌頌純真永恒的愛情。于是鴛鴦成了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人們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余生?!拔牟孰p鴛鴦,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在羅綺上繡一雙戲水鴛鴦,再將其裁為合歡被,里面裝滿自己對丈夫的綿綿思念,邊緣裝飾的是解不開的情緣,也正是化用了此意,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思婦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