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摘 要】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與生活。語文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小學語文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聯(lián)系生活實際開展小學語文教育,通過小學語文教育幫助孩子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感知社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生活時效性;社會實踐;社會責任;社會生活
語文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既是規(guī)范你我他的語言,又是文化藝術,更為人類打開精神之窗。它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F(xiàn)實生活里,每個人都免不了要與語言文字打交道,或表達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訴求等等。從出生之后的呀呀學語,到學校里的語文課,再到進入社會后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語文是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誰都不能等閑視之。而語文教育更是與生活緊密相連,是學生實現(xiàn)自身社會化和精神成長進程中的重要課程。
小學生的頭腦幾乎還處在知識空白階段,語文教育此時的任務就是傳授基本知識,教會他們思維,讓他們接受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梢哉f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成才的奠基石,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談成就未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它的生活時效性,幫助學生打好人生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育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社會實踐
曾幾何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把應付考試作為教學選擇的唯一尺度。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致使語文教學更多地去關注分數(shù)和能拿到分數(shù)的方法。不但失去了這個學科本身的博大精深和內在的韻律與美感,而且使語文教學的視野縮小為有限的幾本教材,遠離了生活源泉,造成了學生語文知識與生活的分離。現(xiàn)在,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語文學習從根本上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學語文作為一項為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基的學科和課程,它擔負著使學生以語文的方式感受、體驗、思考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使命。學習語文,不能單靠書本,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才能對語言文字有正確豐富的了解。生活體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jīng)驗、自然知識經(jīng)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jīng)驗等方面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文教育的意義與過程就是蒼白的、無力的。而生活不僅構成著語文教育的內容,更是語文教育的基礎和源泉。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和資源庫,語文學習的動機和動力均來自社會生活的需要,而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指向于社會生活實踐。小學語文教育通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來滿足他們生活需要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小學教育要讓學生把學習興趣轉化為社會責任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能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而且能引起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業(yè)”,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們在學會生活本領的過程中獲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時逐漸明白語文的生活意義,引導學生在享受生活樂趣的過程中生成表達生活的興趣和愿望。同時,小學生還是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擴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間距,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好奇之心和驚異之情,刺激學生參與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達生活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把每天所見所聞所感用寫作文、寫信、寫日記、寫隨筆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的習慣,以此來反映社會問題,表達自己的心聲,參與社會活動,為改造和服務社會盡一份公民的責任,使學生雖然身處校園卻始終保持著熱愛生活、關注人生、思考社會的好習慣。
三、小學教育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知社會生活
語文課的內容耐人尋味,給孩子以啟迪,能撥動孩子情感的琴弦,使學生與作者達到精神的溝通與默契,激發(fā)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使他們產(chǎn)生語文表達上的沖動。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將作品中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使他們能夠站在具體的生活語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狀態(tài),要引導學生積極聯(lián)系生活實踐,回憶所經(jīng)歷的生活,喚起有關表象,進行有關聯(lián)想和想象,從中體味語言所構成的情景,體會到文章所蘊涵的生活韻味,并以此去感知社會生活。通過感知生活、體驗生活,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讓他們在真誠的交流和談論中探究生活,表現(xiàn)生活,對生活有較深刻、完整的認識。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教育好他們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只有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真正發(fā)揮其生活時效性,才能使學生在感知生活、體驗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礎上,愛上生活,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