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強
【摘 要】伴隨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越發(f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而在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中,針對“體”而言,初中體育教育者必須要充分落實教學大綱中培養(yǎng)學生體育意識與能力的基本工作,把初中學生當做受教育的主體,站在他們的視角,以解決好體育教學工作的具體落實為入手點,進一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方案。本論文借助對我國體育教育模式與測試方案等的分析,引申出提升初中階段體育教學水平的具體方案,以期能夠為我國中學以生為本的體育教育工作給以相應的教學依據。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以生為本;有效方案
根據我國的教育國策,初中階段的體育教育必須在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之上加以革新,并且結合現(xiàn)今的實際教育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育的根本。而在實際體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落實教育者觀點革新的相關工作,以初中生的視角開展實際的教育工作,切忌以提高學生體育測試的水平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另外還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必須對他們的興趣點與特長進行詳細的分析,進而在培養(yǎng)他們體育學習興趣的同時盡可能的讓他們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在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必須要針對當下多變的形式與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狀況,適當?shù)恼{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體育水平的提升,最終達到保障他們身體健康的目的。
一、必須對當下的體育教育理念加以革新,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
目前,在大多數(shù)中學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因為受到了以往教學理念的限制,教學過程往往以體育教育者為施教的核心,主要是體育教師講解動作、技術規(guī)范,完成相應的體育訓練,最終實現(xiàn)對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的把控,而初中生往往只能夠被動的接受教育者所傳達的各項指令,這基本上等同于機械式工廠的加工手段,而將其運用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顯然是不太合理的。另外,這一教育理念也將在很大程度讓初中生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再加上他們正處于青春期,這就更加會激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因此在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中,教育者必須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加以革新,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還需要盡可能滿足初中生對于體育理念與實際技術學習的要求,進一步促使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另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強教育者與初中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教育者在具體的體育教學工作開展前,必須要通過交流來確定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態(tài)度與興趣點。對于那些對體育學習已經產生厭煩心理的學生,則需要重點關注,而通過交流可以讓教育者充分了解他們對于體育課積極性不高的具體緣由,進而給出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還必須進一步提高初中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進一步提高他們參與體育教學課堂之中的積極性。教育者還需要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興趣加以適當?shù)囊龑В瑢ψ陨淼慕虒W模式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革新,最終達到確保體育教學高效性的目標。
二、更新教學模式,滿足學生要求
初中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是否合理體現(xiàn)在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上,而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合理教學模式的建立依賴于教育者對于學生的了解程度。必須要針對各種體育基礎的學生制定出具有實踐價值的教育模式,不能對全部學生都做統(tǒng)一的要求,必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另外,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還必須針對學生的興趣點與優(yōu)勢項目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將設定的目標作為學生體育鍛煉的導向,這就讓他們有了一個看得見的努力方向,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意識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另外教育者還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導向作用,不能凡事都加以干涉,而是指出學生的不足,進而給出具體的修正方案。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將同一水平的學生劃分為一個集體,在通過自身的合理引導,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變成體育課程上的主人,進一步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信心與積極性。
三、保證體育測試的公正合理
教育者必須要明白初中學生的好動特性,充分了解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期望,進一步合理的安排需要學習的體育項目,而不能一概而全,對于所有的學生都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考評辦法。體育課程不僅僅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習慣,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還必須讓學生對于體育競技的精神加以了解,因此必須要通過合理公證的體育測試來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實際水平。在進行測試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其結果的準確與公正,不能僅僅因為某一學生和自己關系好就存有一定的私心,而是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教育者的公平對待,讓學生樹立起公平競爭的意識,進一步為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紅.有關如何在體育課堂上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探析[J].新課程(下).2016(04)
[2]倪曉丁.淺論初中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6(29)
[3]朱世能.芻議如何運用動機理論激發(fā)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J].課程教育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