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讀《垓下之圍》之“四面楚歌”

    2016-06-30 10:48:59王勉
    中國圖書評論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垓下項王項羽

    王勉

    《史記》中名篇極多,《項羽本紀(jì)》以其人物刻畫之生動,敘事之精彩,歷來為人稱頌。而“四面楚歌”部分,西楚霸王泣別虞姬,高歌《垓下歌》,充滿英雄末路的悲劇色彩,這一橋段更是先后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戲曲、話劇等,為人所熟知?!俄椨鸨炯o(jì)》亦因此作為《史記》的代表選篇,成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的經(jīng)典。近來重讀《項羽本紀(jì)》,卻發(fā)現(xiàn)一些以往未曾注意之處,略陳固陋,敬俟方家指教。

    一、“項王”的意義

    《項羽本紀(jì)》[1]中,關(guān)于項羽的稱謂凡三種:一為“項籍”,二為“項羽”,三為“項王”。項羽,名籍,字羽。在其少年時,《本紀(jì)》但曰“項籍”,稱其名而不稱字。在古人看來,字是尊稱,寫作“項籍”,大概是因為年少德薄者不必稱字的緣故?!侗炯o(jì)》中首次出現(xiàn)“項羽”,是在陳王在部下的叛亂中被殺死,另一陳王部將秦嘉擁立景駒為新王的時候,原文作“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此時天下洶洶,熊心被項氏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以此舉獲得楚地支持。隨著項氏在義軍中地位的升高,《本紀(jì)》也開始將“項羽”作為正式稱謂,并延續(xù)全篇。

    “項王”稱謂的出現(xiàn),與項羽本人的地位變化也密切相關(guān)。鴻門宴前夕項伯夜見張良,二人的對話中首次出現(xiàn)“項王”,此后這一稱謂變得極其尋常。鴻門宴前后是項羽一生事業(yè)的巔峰期,距離其大封功臣諸侯,自號“西楚霸王”不過數(shù)月?!侗炯o(jì)》在這個時期改用“項王”的稱謂,恐怕并非偶然為之。值得說明的是,以上的分析只是說明不同稱謂出現(xiàn)的時間,可能與項羽本

    身的地位變化有關(guān),并非意謂《本紀(jì)》在采用“項王”時即完全放棄“項羽”的稱呼。事實上,《本紀(jì)》中在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即“項王”成為更加普遍的稱謂后,依然還有“項羽”偶爾出現(xiàn)的情況,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對此表示困惑[2],這有可能是《本紀(jì)》關(guān)于姓名的編寫體例不夠嚴(yán)格造成的。

    項王實際就是西楚霸王?!拔鞒酝酢笔且粋€特殊的稱號,在《史記》中有時簡寫作“楚王”[3]?!拔鞒敝赋晕髦?,這意味著“項王”所實際控制的地域?!鞍酝酢弊鳛槭最I(lǐng)的稱號,此前從未見諸史籍。項羽自稱“霸王”而不稱帝,并非謙虛,而是當(dāng)時的楚懷王被尊為“義帝”,實際權(quán)力卻盡在野心勃勃的項羽手中?!巴酢北局钢艽饨ㄌ煜碌墓仓?,戰(zhàn)國時諸侯紛紛僭越稱王,秦帝國時這一稱號被廢止。“霸”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鞍浴迸c“王”連用,有功蓋三王五霸的意思,與秦帝國“皇帝”的意義相似。另一方面,宰割天下,分封功臣諸侯,距離秦漢最近的一次是周武王封建親戚的故事。項羽此舉,無疑是想盡廢郡縣制,重新回到封建藩屏的傳統(tǒng),同時此舉也確立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绊椡酢迸c“義帝”相比,實際權(quán)力更大,稱謂也更加獨特,這個名字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同時透露出項羽睥睨天下的雄心,所謂“名正而言順”。

    在《本紀(jì)》“四面楚歌”的描寫中,通篇只見“項王”而不見“項羽”。如果這種寫法是有用意的,那么即意味著,雖然此時的“項王”并不能如當(dāng)初完全控制梁楚之地,楚漢雙方實力懸殊,但他與劉邦的戰(zhàn)斗,至少在觀念層面,依然是氣短落魄的霸王與意氣風(fēng)發(fā)的漢王之間的決戰(zhàn)。這也即是說,無論項羽多么能征善戰(zhàn),如何戰(zhàn)績彪炳,他與白起、韓信、李陵等名將有本質(zhì)的不同,在“垓下之圍”的敘述中,他的身份不是戰(zhàn)將,而是君王。

    二、“四面楚歌”的現(xiàn)實背景

    垓下之圍前,楚漢間發(fā)生了三次戰(zhàn)斗,分別是固陵之戰(zhàn)、陳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三戰(zhàn)楚軍一勝二負(fù)。固陵之戰(zhàn)以前,劉邦與項羽以鴻溝為界,約定雙方休戰(zhàn)。而劉邦采納張良、陳平的計策,背棄盟約,率先東擊項羽。在擊楚時,劉邦請求彭越和韓信相助,三軍于固陵相會。而追至固陵時,彭、韓并未發(fā)兵,漢、楚隨即發(fā)生戰(zhàn)斗,漢軍失敗。陳下之戰(zhàn)的詳情,《史》《漢》均語焉不詳,但可以推知與垓下之戰(zhàn)并非一事,戰(zhàn)斗的結(jié)果是漢軍獲勝。垓下之戰(zhàn),劉邦采納張良的計策,許諾在戰(zhàn)勝項羽后,將西楚之地分給彭、韓二人,于是獲得了彭、韓聯(lián)軍的支持。根據(jù)《高祖本紀(jì)》的記載,垓下之戰(zhàn)中,韓信領(lǐng)兵三十萬,與將近十萬的楚軍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斗,楚軍再敗。

    楚軍在垓下之戰(zhàn)中的失敗,在現(xiàn)實和精神兩個方面,對項羽產(chǎn)生了致命的影響?,F(xiàn)實方面,楚軍連續(xù)三戰(zhàn),兵力與物資消耗極大,所謂“兵少食盡”。而后兩戰(zhàn)皆負(fù),且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喪失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銳氣盡失。精神方面,作為曾經(jīng)叱咤天下的君王,項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敵人除了漢王之外,還有當(dāng)初著意爭取的齊王韓信,曾經(jīng)多次交戰(zhàn)的魏相彭越,這意味著本是相對中立的諸侯,已經(jīng)叛楚歸漢,天下形勢已經(jīng)逆轉(zhuǎn),這對曾經(jīng)威震諸侯的項羽而言,其心理打擊是致命的。特別是舊將黥布、周殷的出現(xiàn),項羽必然會意識到其余尚未被漢軍占領(lǐng)的軍隊和地區(qū),也存在著主將叛變的巨大風(fēng)險,而其對部下的信任也必然會產(chǎn)生動搖。

    項羽的苦悶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敵軍陣營,漢王劉邦也面臨著嚴(yán)峻的處境,這就比較微妙了。垓下之圍,由于兵力的懸殊,楚軍已是甕中之鱉,只要圍困到糧草消耗殆盡、士氣低落時,楚軍自然土崩瓦解,這本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上策。然而漢軍本身的實力,并不足以完成對楚軍的包圍,彭越與韓信的軍隊是劉邦必須倚靠的。而彭、韓之所以并立擊楚,是由于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許以重利,在滅楚后將梁楚之地割讓給二者。以往論者多盛贊張良處事周密,思慮得宜,但事實上這是一條險計。

    魏相彭越身處楚漢之間,雖然在《史記》的記載中顯示,彭越多次侵襲楚軍糧道,令項羽苦不堪言,但至少在韓信成為齊王之前,他始終保持著中立?!短镔倭袀鳌罚骸芭碓绞菚r居梁地,中立,且為漢,且為楚。”直到固陵之戰(zhàn)前,彭越還拒絕劉邦聯(lián)合擊楚的提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边@意味著彭越針對楚漢相爭的任何軍事選擇,都是理性且無偏向性的。

    齊王韓信本是漢王劉邦的部下,但二者的關(guān)系早在韓信為張耳請封趙王,和韓信請封齊王時就已出現(xiàn)了嫌隙。韓信被封為齊王后,辯士武涉與蒯徹分別向其建議,雖然并未使韓信下定背主自立的決心,但韓信的猶豫說明,三分天下的前景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別是武涉“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dāng)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的分析,仿佛垓下之戰(zhàn)的預(yù)言,韓信即便完全信任劉邦,也必然深知其中利害,因此在垓下作戰(zhàn)時,必不會全無準(zhǔn)備。

    在這種情況下,彭、韓與漢王劉邦并力擊楚,就是耐人尋味的選擇了。一貫背信棄義的漢王,其約定的可信度無論如何也難以輕信。而對彭、韓而言,最好的結(jié)局肯定是楚漢兩敗俱傷,二人坐收漁利。無論是暗助項羽,還是趁垓下之圍四處掠地擴張,都是很好的選擇。有意思的是,在有關(guān)“垓下之圍”的敘述中,彭、韓軍隊的行動付之闕如。這可能意味著,二人在此時的行動,即便是見聞廣博的司馬遷,也是不清楚的。正是在此意義上,當(dāng)張良提出分割梁楚之地以遺彭、韓時,他強調(diào)“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薄凹床荒堋笔侨绻荒艿囊馑?,張良的隱憂在于彭、韓坐收楚漢相爭的漁利,而劉邦必然也深知這一點。

    正是在此意義上,垓下之圍時,漢軍如果采用圍困戰(zhàn)術(shù),短則十日,遲則旬月,彭、韓的計劃就可能利用楚漢相持的機會實施。因此漢軍果斷實施“四面楚歌”的戰(zhàn)術(shù)。事實上,利用四面楚歌來摧毀敵軍戰(zhàn)意,也有風(fēng)險。喪失家國的痛苦可能使軍心潰散,戰(zhàn)意不足;同樣也可能使軍心大振,戰(zhàn)意高昂。戰(zhàn)國時燕攻齊于即墨,齊國守將田單陰使燕將騎劫發(fā)掘齊人祖先墳?zāi)?,暴尸于荒野,騎劫本意是想使齊人悲傷,從而喪失斗志,卻不料被田單利用,即墨守軍見祖墳被挖,同仇敵愾,發(fā)誓報仇雪恨,就是一例。但“四面楚歌”戰(zhàn)術(shù)的迅速出爐,實在有劉邦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從效果來看,這場心理戰(zhàn)大出項羽意料之外,摧毀了敵軍斗志,獲得了勝利。但從設(shè)計戰(zhàn)術(shù)的初衷來看,與其說是欲令項羽大驚,進而喪失戰(zhàn)意,毋寧說是欲令彭、韓大驚,從而被迫中斷其坐收漁利的計劃。

    三、《垓下歌》對命運的哀嘆

    《垓下歌》是在“四面楚歌”戰(zhàn)術(shù)發(fā)揮效力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侗炯o(jì)》如是敘述《垓下歌》產(chǎn)生時的狀況: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楚地歌謠長于嗟嘆,辨識度高。兵士久經(jīng)戰(zhàn)陣,歌喉粗獷,聲中多慷慨悲涼之氣,眾人齊歌,聲勢令人動容。而此時的項羽剛遭大敗,諸侯倒戈,部下新叛,且被重重圍困,斷絕了與外界的交通,項羽的自信心,以及對部將的信任已降到極低的程度。因此在四面不絕如縷的楚歌聲中,項羽產(chǎn)生了兩個錯誤的判斷:一是懷疑楚地已被漢軍全面占領(lǐng),垓下被圍意味著困守?zé)o援;二是認(rèn)為自己作為君王的氣數(shù)已盡。夜飲帳中,回顧短暫的一生,面對難測的命運和未來,項羽即興創(chuàng)作了這首被后人廣為傳頌的《垓下歌》。

    關(guān)于《垓下歌》,日本流傳的《史記》的記載有所不同。在水澤利忠的《史記會注考證校補》中,他稱引英房《史記》抄本、桃源《史記》抄引古本、楓山文庫舊藏宮內(nèi)聽書陵部藏本、三條西實隆公自筆宮內(nèi)聽書陵部藏本,指出在日本收藏的以上四個版本的《史記》中,《垓下歌》原文作: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威勢廢兮,

    威勢廢兮騅不逝兮,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4]

    而吉川幸次郎在《項羽的〈垓下歌〉》一文中,聲稱桃源瑞仙的《史記抄》可能是根據(jù)日本流傳的唐土本《史記》手抄而成,并引用《史記抄》原文:

    對寵愛之美人,見珍愛之駿馬,飲惜別之醇酒,于是,按捺不住作詩的念頭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古本此后有“威勢廢威勢廢兮”七字。[5]

    即吉川幸次郎所見桃源本《史記抄》,《垓下歌》原文作: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威勢廢,

    威勢廢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與吉川幸次郎所引桃源本《史記抄》中,《垓下歌》原文稍異,《校補》中次句與第三句末均多“兮”的語氣詞,從而詩句字?jǐn)?shù)不夠均齊。但無論如何,這個版本的五句《垓下歌》,從結(jié)構(gòu)和語意上來說,與國內(nèi)流傳的《垓下歌》有較大的區(qū)別。早在1981年,徐少舟就已發(fā)表《〈垓下歌〉的另一版本》[6],介紹日本《史記》中《垓下歌》的另一版本,但似乎直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學(xué)界還未對此產(chǎn)生足夠的重視。

    《垓下歌》的四句本與五句本,孰優(yōu)孰劣,恐尚需文獻學(xué)的知識作為支撐,才可得出令人滿意的結(jié)論。但就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五句本的意思更加顯豁,情感發(fā)展也更加順暢。四句本“時不利兮騅不逝”,若僅以文意觀之,時運不濟與烏騅馬不再飛馳,二者的關(guān)聯(lián)不夠直接,令人費解。而五句本作“時不利兮威勢廢(兮),威勢廢兮騅不逝(兮)”,引入“威勢廢”作為過渡,由天至人,再由人至物,較為曉暢自然。特別是“威勢”一語,正是項羽一生成敗的關(guān)鍵,《垓下歌》的詩眼所在,關(guān)于這個詞,后文會有詳細(xì)分析??傊谝韵玛P(guān)于《垓下歌》的論述中,筆者所選取的是吉川幸次郎所引桃源瑞仙《史記抄》的五句本。

    《垓下歌》首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是項羽對自己輝煌時期的追憶。“力能扛鼎”通常形容膂力過人的力士,而擁有將大山連根拔起的實力,其所指則并非匹夫之力。山是天險,在防御性作戰(zhàn)中是重要的屏障和根據(jù)地,作為秦地屏障的函谷關(guān),東起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賈誼在《過秦論》中稱其為“崤函之固”,“被山帶河”也被賈誼用來形容秦的地理優(yōu)勢。正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函谷關(guān),被楚軍攻陷了;正是占據(jù)被山帶河地理優(yōu)勢的秦,最終被項羽和諸侯的聯(lián)軍覆滅了。因此力能拔山不是自況,而是項羽對滅秦作戰(zhàn)的回憶?!皻馍w世”是威震天下的意思,“蓋世”突出了項羽睥睨天下,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zhì),也意指曾經(jīng)項羽對諸侯的絕對控制?;仡欗椨鸬尼绕?,無不伴隨著果敢的殺戮與強大的威懾。早在與項梁起兵時,項羽斬殺會稽守及其門下屬吏,“籍所擊殺數(shù)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在救趙王歇時,項羽矯詔誅殺卿子冠軍宋義,“當(dāng)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倍诰蘼怪畱?zhàn)中,項羽破釜沉舟,獨力與強大的秦軍血戰(zhàn),楚軍以一當(dāng)十,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睖缜貢r,正是項羽戰(zhàn)斗生涯的巔峰,而后宰割天下,分封諸侯,項羽所憑借的也正是他的強大威懾力。

    次句“時不利兮威勢廢”。所謂“時不利”,指回到垓下現(xiàn)實的項羽,意識到自己糟糕的境遇是由命運不利的時代造成的,這三個字也暗示項羽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境遇,而其原因正是所謂的“時利”,即命運順?biāo)斓臅r代。將困厄之境純粹歸因于縹緲難測的命運,這種觀點即便在當(dāng)下現(xiàn)實中也并不少見。然而變化無常的命運究竟是如何影響到人們具體境遇的,實則并不容易理解。五句本《垓下歌》中增添了“威勢廢”,這為抽象的時運是如何作用于人的境遇,提供了有效的中介。當(dāng)時運不濟之時,人的威勢不再,難以獲得人們?nèi)缫酝话愕淖鹬嘏c服從,因此會陷入困厄。結(jié)合首句來看,項羽威震諸侯的時代,正是他的鼎盛時期,也即命運順?biāo)斓臅r代,在此“時利”的條件下,生殺予奪皆決于己?!钝蛳赂琛非皟删湟布词钦f,霸王之威勢是導(dǎo)致項羽境遇如何的直接原因,而“時不利兮威勢廢”,威勢與難測的命運密切相關(guān),是一種與個人努力無涉的稟賦,是由人之外的某種力量所決定的。

    《垓下歌》的后文都在著意發(fā)揮威勢不再的后果,往日飛馳如電的駿馬,如今已不再奔馳;威勢盡失的霸王,無法驅(qū)使自己的駿馬,面對美人虞姬即將面臨的悲慘結(jié)局亦無可奈何。當(dāng)周圍的敵軍齊歌悲涼的楚聲,而陷入重重包圍的項羽流著淚一遍遍地吟誦著《垓下歌》時,我們感受到的是項羽對威勢盡失的哀怨,以及對無常命運的哀嘆。如果以上的分析能夠成立的話,那么《垓下歌》是一首有關(guān)命運無常與威勢榮枯的楚歌。

    吉川幸次郎很早就注意到這首詩不同尋常的主題。在《項羽的〈垓下歌〉》一文中,他指出:

    項羽的這首歌,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像這樣一種情感,在這首歌以前的中國詩歌里是很少見的,而在這首歌以后的中國詩歌里卻屢見不鮮?!膶W(xué)史上的這種現(xiàn)象一定是和思想史的發(fā)展有關(guān)的。[7]

    吉川氏的說法是很有見地的。然而相比于無常的命運,威勢的榮枯才是導(dǎo)致項羽境遇盛衰的直接原因,而這種威勢實際是天子之威勢。在秦漢之際的亂世中,這種天子之威勢與個人實力的關(guān)系并不明顯,至少在與項羽基本同時的另兩位君王,陳涉與劉邦的崛起過程中,這一點是至為明顯的。

    陳涉的崛起,與他利用鬼神之力創(chuàng)造的天子威勢有關(guān):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薄浣砸贵@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8]

    在舉事之前,陳涉向一位未具名的卜者詢問前途,卜者暗示其利用戍卒對鬼神的敬畏,魚腹藏書,叢祠狐鳴,使得本是布衣的陳涉,其出身與前途蒙上某種神秘性的色彩,為其后自號陳王創(chuàng)造威勢。劉邦的崛起更是充滿神秘性。出生時蛟龍盤旋于其母頭頂,天生異相,頭頂有云氣,以及為人耳熟能詳?shù)摹皵厣咂鹆x”等,參考陳涉的經(jīng)歷,這些也許都來自時人的杜撰。然而直到鴻門宴時,亞夫范增勸項羽誅殺劉邦,其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盵9]彼時劉、項實力懸殊,而劉邦的威勢卻足以驚動范增,引起后者的殺心。以上兩例均說明天子威勢與實力無關(guān),卻是對現(xiàn)實政治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力量。

    陳涉與劉邦能夠利用一些神秘性的力量創(chuàng)造天子威勢,這意味著當(dāng)時的民間存在著對于神秘事物的堅定信仰。而作為“大傳統(tǒng)”的天命觀,由于去戰(zhàn)國未遠(yuǎn),很可能也有極大的影響力。所謂“天命觀”,早在商周時代即已產(chǎn)生,指天子之所以能夠統(tǒng)治天下,所依靠的是先祖的德行與上天的垂青。如果天子德行敗壞或上天不再垂青,那么天子的統(tǒng)治就會結(jié)束,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德行純良或受到上天垂青的天子。秦滅六國的過程充滿血腥暴力,建立帝國后執(zhí)政嚴(yán)苛暴虐,無論秦始皇還是二世,在世人心目中都不算德行純良的天子,而當(dāng)一些異象或奇怪的傳聞出現(xiàn),被時人解釋為秦國祚陵遲的標(biāo)志,是極其自然的。雖然在《史》《漢》的記載中,除了楚大將項燕之后及膂力過人之外,項羽的出身并無太多神秘色彩,但在一些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中,項羽也有著傳奇的出身與經(jīng)歷[10],正史闕而不錄,可能與漢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有關(guān)。

    在項羽滅秦,封建功臣諸侯,自號西楚霸王之后,楚定都彭城。雖然《史》《漢》中未明言其詳細(xì)過程,但根據(jù)秦始皇稱帝的故事,皇帝的輿服儀仗,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正名定禮,在項羽定都后必已實施,即天命由秦轉(zhuǎn)移至楚,無論在事實抑或觀念層面,都已得到確立。由于義帝被暗殺,項羽名為霸王實為天子的威勢,正在此時達到頂峰。而這種天子之威卻由于緊隨其后的諸侯叛亂而逐漸衰落,特別是公元前205年劉邦攻陷咸陽后,“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11],為劉氏建立社稷,更是明確意味著天命開始再次轉(zhuǎn)移。項王悲歌中的“時不利”與“威勢廢”,彼時即已肇端。面對垓下之圍的困厄局面,項羽被四面楚歌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動搖,親率八百騎兵突圍,與敵人轉(zhuǎn)斗東城,直到在烏江邊上拒絕亭長渡江的提議為止,曾先后三次提及“天亡我”: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作為武將的成功,無法彌補作為君王的失敗?!疤焱鑫摇保庵^喪失了上天的垂青,與《垓下歌》中的“時不利”同義。回顧整個垓下之圍,在現(xiàn)實層面,項羽沒能準(zhǔn)確把握漢軍形勢,也沒能識破四面楚歌的戰(zhàn)術(shù),喪失戰(zhàn)意,進而一步步走向末路;而在精神層面,當(dāng)項羽意識到楚的天命已然轉(zhuǎn)移,作為天子的威勢不再時,即便身在江畔,縱然彼岸即有繼續(xù)作戰(zhàn)的希望,也無法使項羽振作精神,因此決意赴死。

    基于以上的分析,項羽作《垓下歌》,詩中的主體是一位曾經(jīng)受到天命眷顧的君王,詩中的“時不利”,指由秦轉(zhuǎn)移至楚的天命再次轉(zhuǎn)移的情況。五句本中的“威勢廢”,指天子之威勢逐漸衰落的事實。因此,這首詩中對命運的哀嘆,是一位窮途末路的君王的感傷之歌,而非一位戰(zhàn)績彪炳的猛將對過往輝煌生涯的留戀。

    注釋

    [1]以下均簡稱為《本紀(jì)》。

    [2]“前已屢書‘項王,此后又摻三語,曰‘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曰‘項羽方渡河救趙,曰‘引其兵降項羽,何也?”([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03頁)。

    [3]《史記·黥布列傳》:“布欲引兵走漢,恐楚王殺之?!?/p>

    [4][日]水澤利忠著:《史記會注考證校補》,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版,第596頁。

    [5][日]吉川幸次郎著:《中國詩史》,章培恒、駱玉明等譯,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頁。

    [6]徐少舟:《〈垓下歌〉的另一版本》,《文學(xué)遺產(chǎn)》1981年3月。

    [7][日]吉川幸次郎著:《中國詩史》,章培恒、駱玉明等譯,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2頁。

    [8]《史記·陳涉世家》。

    [9]《史記·高祖本紀(jì)》。

    [10]可參見白茅、李克仁、彭放:《項羽的傳說》,《山茶》1986年第4期;付春明:《傳說故事中項羽形象論析》,《長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3期。

    [11]同[9]。

    作者單位:國防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人文與社會科學(xué)

    (責(zé)任編輯郎靜)

    猜你喜歡
    垓下項王項羽
    成語名場面
    楚漢之爭最后四個月大致情節(jié)梳理(上)
    名作欣賞(2021年5期)2021-05-17 14:16:02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guān)中
    垓 下
    中國詩歌(2018年5期)2018-11-14 20:52:30
    《史記·項羽本紀(jì)》(節(jié)選)
    四面楚歌
    夢遇項羽
    小說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自勉
    參花(下)(2014年3期)2014-12-12 06:43:56
    亞父之死
    垓下之戰(zhàn)
    绥阳县| 抚宁县| 壶关县| 油尖旺区| 卓资县| 浦县| 麻阳| 周宁县| 敦煌市| 泽州县| 清徐县| 天气| 宁晋县| 革吉县| 疏附县| 徐闻县| 贵溪市| 襄城县| 沭阳县| 太仆寺旗| 利川市| 女性| 曲阜市| 阿鲁科尔沁旗| 博湖县| 山东省| 沾益县| 江永县| 平果县| 安图县| 高邮市| 恩施市| 田阳县| 缙云县| 咸丰县| 梁河县| 武强县| 西平县| 大姚县| 綦江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