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2007-2014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線性一階自回歸模型研究了管理層持股對盈余持續(xù)性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層持股能顯著提高企業(yè)盈余持續(xù)性。
【關鍵詞】管理層持股;盈余持續(xù)性;線性一階自回歸
一、引言
盈余持續(xù)性是會計盈余信息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盈余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對盈余持續(x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而管理層持股被視為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徑,在國內外公司普遍應用。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股權激勵來防止管理層利益侵占。截至2014年底,有7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管理層持有公司股份。然而,國內外關于管理層持股對盈余質量影響的文獻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結論,且很少有文獻研究管理層持股與盈余持續(xù)性的關系,因此本文對該問題展開了研究。
二、文獻回顧分析與研究假設
管理層持股對盈余質量影響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管理層持股能改善盈余質量,如Warfield et al. (1995)、梁杰等(2004)、宋建波和田悅(2013)。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管理層持股會降低盈余質量,如Gabrielsen et al. (2002)、陳千里(2008)、于衛(wèi)國(2011)。還有學者認為管理層持股和盈余質量是非線性關系,如Yeo et al.(2002)。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管理層持股與盈余質量不相關,如Erickson et al. (2006)、杜興強和溫日光(2007)、周澤將(2008)、韓菁和朱和平(2012)。
管理層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可以降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形成的代理成本,使得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趨同,從而減少管理層的短期行為,使管理層以公司的長期利益為目標,對公司的盈余持續(xù)性有正向的影響。而過高的管理層持股使得管理層權力過大,外部對管理層的監(jiān)督約束作用較弱,從而使得管理層可以更大范圍追求個人利益,不利于企業(yè)盈余持續(xù)性。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普遍很低(見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有助于提升企業(yè)盈余持續(xù)性。據(jù)此,提出假設:
H:管理層持股對盈余持續(xù)性有正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jù)來源
為避開準則變動對本文結論的影響,本文選擇的樣本為2007-2014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在數(shù)據(jù)處理時,本文剔除了以下數(shù)據(jù):(1)金融、保險業(yè)上市公司;(2)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3)年初總資產相較上年末總資產增長率超過10%的公司;(4)數(shù)據(jù)缺失公司;(5)極端值。
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自國泰安數(shù)據(jù)庫和WIND資訊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了SAS軟件。
2.研究模型與變量定義
本文采用線性一階自回歸模型來研究管理層持股比例對盈余持續(xù)性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四、實證結果
1.描述性統(tǒng)計
為了消除異常值對結果的影響,本文對變量ROAt+1、ROAt、MHOLDt、SIZE、SHRCR1均進行了去除頭尾1%的處理。表2列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從表2可見,ROAt+1均值為0.0369,最小值為-0.4384,最大值為0.32,其最小值與最大值相差甚遠,說明不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別較大。管理層持股均值為0.0763,中位數(shù)為0.0001,說明大多數(shù)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很低??刂谱兞恐?,國有企業(yè)占了48.14%,四大審計的上市公司占了5.15%,公司規(guī)模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不同公司差異較大。
2.回歸結果
本文的回歸結果為表3中的結果(1),實證結果與前述假設一致。表3中列示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當期總資產收益率的交乘項系數(shù)為正,并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管理層持股比例對企業(yè)盈余持續(xù)性有正向的影響??刂谱兞糠矫?,公司規(guī)模、股權集中度與未來盈余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為1%;企業(yè)為國有性質與未來盈余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在1%水平下顯著;審計機構對未來盈余的影響不顯著。
3.穩(wěn)健性檢驗
表3中的結果(2)-(5)為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其中,結果(2)為將ROA以營業(yè)利潤與期初期末平均總資產比值代替;結果(3)-結果(5)分別為將年初總資產相較上年末總資產增長率超過5%、15%、20%的公司歸類為并購公司予以剔除。上述穩(wěn)健性檢驗的結果與原回歸結果基本一致。
五、結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層持股能顯著提高企業(yè)盈余持續(xù)性。本文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管理層持股和盈余持續(xù)性的相關理論研究,同時也能為管理層持股的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導。
參考文獻:
[1]Warfield T D, Wild J J, Wild K L.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1): 61-91.
[2]梁杰,王璇,李進中.現(xiàn)代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舞弊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4,7(6):47-51.
[3]宋建波,田悅.管理層持股的利益趨同效應研究——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盈余持續(xù)性的檢驗[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12):99-109.
[4]Gabrielsen G, Gramlich J D, Plenborg T. Managerial ownership,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in a non–US set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02, 29(7‐8): 967-988.
[5]陳千里.股權激勵,盈余操縱與國有股減持[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149-155.
[6]于衛(wèi)國.股權激勵的盈余管理效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1):71-72.
[7]Yeo G H H, Tan P, Ho K W, et al.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02, 29(7-8): 1023-1046.
[8]Erickson M, Hanlon M, Maydew E L.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executive equity incentives and accounting fraud?[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113-143.
[9]杜興強,溫日光.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一項經驗研究[J].財經研究,2007,1:122-133.
[10]周澤將.控股股東,管理層持股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實證研究——盈余價值相關性的視角[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027.
[11]韓菁,朱和平.公司治理與盈余質量的實證研究——以江浙民營上市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2(26):72-75.
作者簡介:
黃蘇越(1990—),女,漢族,浙江紹興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專業(yè):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