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渝南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3-0-01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凸顯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研究已逐步成為我國教育領域內的一個熱點問題,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學校體育逐步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面提高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建立完整的課程目標體系和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注重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發(fā)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fā)揮重要作用。
1.全面了解新教材,緊扣新教材,精選教材內容,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高中體育教師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新教材的學習和領會,深入了解新舊教材教材之間的不同,充分結合學生實際需要,盡快適應新教材,緊緊圍繞新教材所呈現(xiàn)的體育運動客觀規(guī)律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精心選擇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使教師和學生有一個共同的預期教學目標實施整個教學過程。
2.做好教學過程中師生定位。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他們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按自己的計劃進行教學,學生沒有自主權,只是簡單地跟隨教師學習,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完成新課標的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幫助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練習,大膽探索。
3.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個性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初始階段,教師要提出問題、指出問題,通過合理引導,讓學生互相討論、研究,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化,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總結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引導、輔助的作用。
4.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有利于教學的實施,新課程教學標準指出:“體育活動是提高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體育課堂是體育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再加上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內容的制定,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煩惱,讓學生體驗與他人合作、分享的快樂,鍛煉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合作意識。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優(yōu)美的動作示范和幽默的語言等,影響學生的練習情緒,營造寬松、愉悅、陽光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參與運動并培養(yǎng)愛好體育的良好習慣。
5.培養(yǎng)高中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培養(yǎng)高中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養(yǎng)成科學的運動習慣。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yǎng),科學的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體育課堂不僅是教會學生運動技能,而且是學生不斷學習正確的運動方法及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茖W的運動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運動損傷,有效提高運動效率。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體育教育,將會延續(xù)到社會。學生步入社會后,健康的體魄將為他們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于社會打下物質基礎,而他們所掌握的體育知識,也為事業(yè)的成功和開展社會交往創(chuàng)造了條件。體育是一種教育方式,高中體育應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和意識,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高中體育教學應以體育為主線,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術,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學會選擇學習對象、機會及鍛煉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終身不斷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與能力。學校體育必須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養(yǎng)成科學的鍛煉習慣進行思考。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6.教師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體育教學中另一重要的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學是最終目的,體育教學圍繞學生的學展開。學生的學必須由學生親自實踐,別人無法代替。體育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就是其實踐性,學生必須進行大量實踐才能提高體能和技能?;诖耍w育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體育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有充分的認識。需要指出的是,在體育教學中不能陷入完全以教師為主的極端,同時應避免走入另一極端即以學生為中心,完全從學生出發(fā),教師聽之任之。體育教師應明確學生主體是指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利用教師創(chuàng)造的條件和機會,主動進行學習。
7.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
7.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材難度偏低或過高,都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精神,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選擇安排教學內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要分出層次,教材難度要適宜。
7.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各項目之間的有效遷移。各個體育項目之間有內在聯(lián)系,有的可以相互促進,有的相互影響,即所謂正遷移和負遷移。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要考慮各項目之間的有效遷移,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掌握體育技能,少走彎路。
7.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體育知識技能的拓展延伸。教師選擇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通過體育知識技能的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多種能力,這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
8.運用“維度綜合比對法”進行教學評價。成績評定時,在綜合考慮運動能力和知識掌握及同級同班學生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采用“維度綜合比對法”進行整體和個體內差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即是指:把評價對象的進步程度、運動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作為重要依據(jù),從縱向維度在個體內進行過去與現(xiàn)在的成績比較,從橫向維度給個體在同級同班學生中進行客觀定位。這種評價方式既可以從個體的實際出發(fā),對其發(fā)展實現(xiàn)綜合或動態(tài)的考察,這對潛能生的發(fā)展非常有效,又可以實現(xiàn)對同級同班學生評價的客觀公平性。因此,應把學生的進步程度、運動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作為高中體育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jù);考評時宜采用“維度綜合比對法”,設置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級。這樣才符合“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