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英語課是一門語言實踐課,應突出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的思想,注重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教學大多是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講的東西,成為存貯前人留下的知識的“容器”。這是不科學的。
新的教學思想認為,教師應該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活動能力,使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學習,從而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培養(yǎng)。我們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滿學習樂趣。為了創(chuàng)設雙向交流的語言情境,可以突破每節(jié)課用講解和機械操練的方法,只教若干單詞、句型或幾段課文、某個語法項目的舊套路,采用跨課跨單元的整體教學法,創(chuàng)設語言交際的情景,經(jīng)常變換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同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如以一位學生的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課堂報告為序幕,然后安排各種各樣的學習和語言交流活動,諸如朗讀、問答、會話、看圖說話、講故事、表演、游戲、唱歌等。在這種充滿樂趣、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自然的、比較充分的交流。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教學過程,很好地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他們對英語學習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還要注意向學生呈現(xiàn)語言學習的過程,指導學習方法,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才能促進課堂教學逐步做到變教為學,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yǎng)。
一、教師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
英語教學應“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課本不是“圣經(jīng)”,而是核心教學資源,它不是教學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不要僅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師要有整合教材內容的能力,包括刪減、補充、替代、拓展等;牢記“三個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沒有必要都教,教師要教的,沒有必要都讓學生記住,讓學生記住的,沒有必要都考”。
(二)樹立學生主體觀。
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體,是語言實踐的主體。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一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時,應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考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以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不僅如此,在課堂上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即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情境,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發(fā)現(xiàn)、參與、互動、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解決語言困難、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獲得語言學習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等,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應思考教學內容,如何教學的問題,以及引導學生進行練習的問題等。
(三)樹立語言實踐觀。
新課標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應當回歸語言學習的本質,即語言實踐。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主要是因為教師讓學生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做了太多淺層次的、重復性的、沒有交際意義的語言知識練習,沒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因此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能力一直是脫節(jié)的。而新課標提倡一切能夠體現(xiàn)學習過程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參與,重視語言實踐過程中的互動與生成、合作與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練習,強化和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使之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語言情景中進行語言實踐,這種實踐活動通常被稱之為任務。需要注意的是,任務不同于練習:任務是交際性的,而練習不是;任務是開放性的,有互動和交流,而練習是封閉性的,幾乎沒有互動和交流;任務有語言情景,而練習沒有;任務既有語言結果,又有非語言結果,而練習只有語言結果。由此可見,任務的本質就是語言實踐。
(四)教師應該強化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過程。
教師在備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努力從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從生活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聽、收看英文廣播電視節(jié)目,及時了解、掌握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在生活中備課。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及時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彌補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帶來的不足。另外,教師還應該強化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有助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設計應當體現(xiàn)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教學設計應當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的參與、互動與交流,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生成。語言的學習過程包括輸入、吸收、內化和輸出四個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遵循語言學習過程,通過各種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將新的語言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吸收教師所教知識;讓學生感知、領會、理解和體驗所學知識并形成自己的認識,并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語言實踐,通過實踐形成自己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五)用課外小組活動補充單一的課堂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習慣,使他們具有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語言習慣只有慢慢地通過經(jīng)常不斷地重復才能獲得,僅靠在課內學習是不夠的。學生只有在盡可能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觸它、使用它,才能學好并養(yǎng)成語言習慣。我國中學英語課每學期還不足120學時,長期以來,很多教師采取增加課時、課外加班加點、布置大量作業(yè)等辦法擴大接觸外語的機會,不但未能奏效,反而使學生負擔過重,失去興趣,以致許多人放棄學習。因此,若將教學任務放在學生課內外和校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完成就是一種有效的措施。用豐富的課外活動配合課堂教學,同時又把課堂教學內容擴展到課外活動中,形成課內外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綜合學習方式。英語教學應主要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xù),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慕M織。比如,有目的的培養(yǎng)骨干,開展英語游戲、開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既可各班進行,又可同年級、全校進行。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營造英語的學習氣氛,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
二、學生
將學生的學習從以個體方式為主變成以小組學習為主。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當學習轉化為一種合作過程,人人都從中受益時,小組學習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語言學習尤其需要與別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學習。據(jù)此,可把班上的學生分為四人到六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在課堂相互合作,在課外也常常開展活動。這樣學生把英語學習不只當做課內的任務,而是把課內外的活動變成一種學習的整體工作。小組活動要有目的、有指導地進行,要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學習,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充滿交流和協(xié)作?;锇閭冎g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各自又都獲得很多的實踐機會。這樣的小組學習有效地保證了課內綜合式教學有序地進行。學習小組按鄰近座位組成,開始時,每組指定量名能力較強的同學負責組織學習。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一起朗讀、預習、復習、互相提問、會話、復述課文、講故事、研究并討論疑難問題,還相互評改作業(yè)、舉行小測驗或自我測試等。還可在小組復習之后,以小組為單位由大家命題進行期中考試。在教學中,“小組學習”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發(fā)展“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技能,逐步學會學習。所以說,“小組學習”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涉及諸多因素,但核心因素還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此外,教師業(yè)務素質的提高也是當務之急。因此,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當樹立新的語言觀、教學觀、教材觀、學生主體觀和語言實踐觀等,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重視學生語言學習的過程,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