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全
一天上晚自習第二節(jié)課的時候,班級學生集體溜到操場跳皮筋、打籃球去了。我追到操場,看著他們在運動場上的狀態(tài)和在教室里完全不一樣:女生笑意盈盈的,男生生龍活虎的。一學生跑過來哀求我:“讓我們玩一會兒吧?!蔽业男乃查g柔軟了,我回到教學樓,面對籃球場上的歡聲笑語,真是感慨萬千,索性記錄下來,安慰一下自己混亂的內心。
記得魯迅在《風箏》一文中曾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比缃瘢瑸閹熣叨甲隽耸裁??為他們提供的是什么樣的成長空間呢?
只要留心一下所有寄宿制學校的作息時間,不難發(fā)現學生每天從起床到就寢,除了上課就是早自習、午自習、晚自習,幾乎沒有自由活動游戲的時間。而為師者在家長和領導的期望下,為了成績,為了安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將孩子圈在教室里學習、學習、再學習。
如此,孩子的成績可能提高了,但長此以往,孩子的興趣呢?孩子的天性呢?
如果再留心一下每所寄宿制學校的值周考評制度,又會不難發(fā)現,最多的一個字就是——“靜”。課間——走廊要“靜”,教室也要“靜”;就餐——就餐途中要“靜”,食堂就餐時也要“靜”;就寢——回宿舍途中要“靜”,就寢時更要“靜”。
誠然,寄宿制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和養(yǎng)成良好習慣方面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但關在籠中的小鳥一旦被放出來,能在叢林中自由翱翔嗎?
總覺得,教育首先應該在一種快樂幸福的狀態(tài)下才能完成,為師者卻經常打著教育的名義,懷揣著原始而粗糙的教育觀念,認為自己在做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有時訓導和說教無效后,就開始抱怨,就失去耐心。
幸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燈塔”。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需要享受學習的愉悅,而不是陷入艱辛的苦行。所以“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過程”。
時常,我們總是抱怨當今教育體制,總把責任推到現今的考核制度上。那么,為師者在無法改變教育體制的前提下,在寄宿制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下,是不是該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應該盡我們所能,努力創(chuàng)設廣闊的校園空間,為學生搭建幸福快樂的平臺?
當前學生幸福感的重建勢必要求學校開展一系列活動,以兒童的年齡特征、經驗背景和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要求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融為一體,不僅讓學生樂于參與教學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幸福。為此,我認為要想為學生搭建一個幸??鞓返钠脚_,首先必須在以下兩個關鍵問題上提高認識。
1.孩子的童年離不開游戲
游戲與兒童從來都是不可分的。游戲挾裹著原發(fā)性的生命動力,承蒙著后天社會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斷成長的姿態(tài)演繹出兒童生命與成長的歷程。在大人看來無意義的玩耍對孩子來說恰恰是最好的教育。
記得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的體育器材少得可憐,下課鈴一響,孩子們就聚在一起,或唱著童謠跳皮筋,或找塊空地幾塊石子玩跳格子造房子的游戲,或蹦著跳著踢毽子……隨著毽子的上下翻飛,歡樂的笑聲彌漫著整個校園……
可是,現在的孩子呢?幾乎整天被禁錮在教室里,埋頭于一大堆作業(yè)中,就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那么緊張。假如你走進學校,簡直會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學校怎么會這么安靜呢?那些本該活蹦亂跳的孩子都哪兒去了?
因此,我認為學校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兒童的游戲精神,讓學生在單純游戲中獲得幸福體驗。
2.把孩子放到陽光
學校教育中,如果純粹考慮孩子的人身安全和知識獲得,而忽略對孩子人生意義的引領,品德意志的培養(yǎng),真善美的凈化和提升,一味把孩子禁錮在教室里,與社會隔絕、與大自然隔絕,那么知識就會成為灰蒙的知識、冷血的知識、死亡的知識。
我們的童年幾乎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挎著籃子在田野里割豬草,春天上山采野菜,夏天下河捉魚摸蝦,秋天背著背簍采蘑菇,冬天握著鞭子打陀螺……
那么,現在的孩子能擁有這些人生財富嗎?所以我認為學校有必要開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動,如拉練、野營、勞動實踐等,或者實施“陽光健身”活動?;顒又谐錆M各種各樣的困難,活動過程就是讓學生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讓這種經驗遷移到個體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
孩子們把人生中最美的花季交給了我們,我們作為他們生活的陪伴者,實在不應該扼殺孩子們的天性,讓我們幫助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和快樂的成長環(huán)境,把快樂還給學生,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了解孩子生命成長的特征。
看著孩子們回來后小心翼翼的樣子,聽著他們說:“老師別生氣了,我們錯了,下次不能了?!蔽矣幸环N心酸的感覺。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它發(fā)生的理由。孩子們,你們給我提供了一次思考的機會,怎能怪你們?應該感謝你們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