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芳
摘 要: 元認知訓練在生物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討了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生物教學的元認知策略,幫助提高高三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元認知 高三生物復習 有效性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從形式到內容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江蘇高考試卷的多數(shù)試題都以能力立意這一主題為切入點,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它不僅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考查學生能力,以知識為載體,更較注重能力考查。在高三的復習課上采取“滿堂灌”或者“題海戰(zhàn)”的復習策略都是不可取的,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使復習課真正活起來,促使元認知理論在一些復習課中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1.元認知訓練的理論
元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fā)展》一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元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大要素,共同實現(xiàn)對認知活動的計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元認知知識是主體關于認知活動的一般認識,它分為三部分:一是關于認知主體的知識,即關于自己或他人的作為認知加工過程的知識;二是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即人們對認知活動中的任務要求的認識;三是關于認知策略的知識,即能認識到進行認知活動存在哪些策略,各策略使用的條件,根據(jù)不同任務和情境選用有效策略。元認知體驗是主體在從事認知活動時所產(chǎn)生的認知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對完成認知任務有重要影響,如懷疑自己所解答的題項有誤而進行的重新審視,題干解讀遇到障礙進行反復閱讀。元認知監(jiān)控是個體在認知活動過程中不斷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根據(jù)這種評價適時地調整計劃,選用恰當?shù)姆椒?,以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有效地對活動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
筆者嘗試性地在高三復習課中運用元認知理論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取得較好效果。一般的學習策略多為單純的認知策略,而元認知的學習策略可以對信息加工進行監(jiān)控,獲得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使自己的活動更有針對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
2.元認知理論指導下的具體措施
2.1對待基本知識:打破原有框架,重新整合,提升學生知識識記的有效性。
高三復習本來就有點“枯燥”,學生打開書,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在試卷中碰到具體題目時全然不會?;A知識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源泉。在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納,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wǎng),以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如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結構和復制—基因表達—基因突變—可遺傳變異來源—進化。這樣幫助學生歸納出一條主線,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獲得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知識網(wǎng)絡。
2.2通過書寫學習心得訓練學生的元認知。
教師指導學生定期書寫并記錄自己的學習計劃、目標和方法,在授課時間需要交給教師,并根據(jù)教師指導進行反思和修正。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書寫學習總結的習慣,每學完一個模塊后,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習的問題,詳細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并學會對自己生物學習的成敗進行合理歸因,進一步加強認知活動。指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反饋和監(jiān)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對自身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饋。對教師而言,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程序和策略;對學生而言,可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缺漏,以便及時補救。指導學生對學習成效進行合理評價和總結。對學習策略和方法不斷總結,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自己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自我評價一方面是檢查自己是否讀懂材料,另一方面是評估自己的閱讀能力是否有所進步。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是進行元認知監(jiān)控的重要手段,從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豐富元認知體驗,創(chuàng)造和諧民主的學習反饋條件。
2.3精心設計“復習講評課”,提高復習反饋的有效性。
從進入高三一輪復習開始,定期都會有大量周練、模擬考試等測試。階段性的測試目的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理解。但是考試后的評卷比考試本身更重要,它可以發(fā)現(xiàn)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知識點進一步深化和發(fā)散,解決學生在復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
高三第二學期學生要進行大量試題訓練,因此試題的講解在這一階段的復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地講,我認為應該注重以下幾點:(1)認真分析解題的思路。認真審題挖掘所給信息→大膽取舍獲取有效信息→分析整合運用有效信息→回憶掛靠相關基礎知識→運用學科術語、觀點和原理解決問題→統(tǒng)觀全局矯正不當。(2)利用遷移規(guī)律。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跨章節(jié)地將相關主干知識以一定方式有序組織起來,形成知識網(wǎng)絡。知識網(wǎng)絡構建的過程本身就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但如果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聯(lián)系和網(wǎng)絡構建就會顯得枯燥,學生也不感興趣。因此,應利用具體情境即習題,在課堂上進行引導提問,避免“代勞”,堅持讓學生做。(3)要變化題目,即采用多個變式訓練。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使得學生熟練掌握在同一情境下的不同問法。因為在高考試題中,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就是情境熟悉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受同樣情境下平時已做題的干涉,而忽視題目具體的要求,導致出現(xiàn)不該出現(xiàn)的錯誤。因此,我們需要不斷變化題型,層層推進。
當然,我們應認識到,元認知能力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加強對學生元認知策略的訓練,使其真正成為生物自主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