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李海林曾說:“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只有這樣詞語才會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豐厚起來?!闭Z文教學大體包括課文內容分析和語言文字教學。如果我們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只強調“理解課文內容”這個層面,而把“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放在次要位置,那么對于課文中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訓練,就會存在疏忽和不經(jīng)意,造成形式與內容、形式與情感的相互游離,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有機體。換句話說,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把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結合,不能有所偏頗。那么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一、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1)抓重點詞語,體會用詞的準確與豐富,對課文有整體感悟之后,開始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花鐘》一文中有一個精彩段落寫不同的花開了,但詞語不重復,表達非常生動。這樣的妙處,在學生閱讀中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就難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如果讓學生把文中描寫花開的詞語全部換成“花開了”。再讓學生讀一讀,感受體會,學生會體會到一直用這個詞,太煩了而且語句很單調,從而很容易體會到正面例子的表達效果。
(2)靈活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語言訓練,感悟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如教學《蜜蜂》一課中“它們飛得這么低,怎么能看到遙遠的家呢?”與“它們飛得這么低,不可能看到遙遠的家?!边@兩句話要求學生進行對比理解,可讓學生體會到反問句的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2.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材料。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意識,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礎上,它既包括必要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積累、片段的積累、篇章結構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靈活篩選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詞、句、段等進行吸收。如《秋天的雨》一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句子。而《花鐘》一文中可引導學生積累有關花的語句、詩句……總之,應引導學生積累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好的詞語,都可以積累下來。
3.重視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進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呢?訓練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運用詞語,也可以運用句子,還可以運用表達方法等進行有機訓練。
(1)用詞口頭說話訓練,如《秋天的雨》中的“五彩繽紛”一詞,要求學生會用它造句,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五彩繽紛”是表示色彩繁多艷麗,我們可讓學生說說色彩繁多艷麗可能會是哪些顏色,如:紅色、黃色、紫色……用五彩繽紛形容的事物可能會是什么,比如:各種花朵、名族服裝等,然后讓學生用上“五彩繽紛”一詞形容。
(2)句型模仿訓練。課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后,應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句式訓練。如《秋天的雨》一課中描寫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動,我們可以讓學生仿照其中句式,摹寫“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學《玩出了名堂》時,在學生感悟課文之后,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中的表達方式,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學生聯(lián)系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說一說他們玩中的樂趣和收獲。在教師點撥下,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收獲。
(3)抓特色課文,進行寫話訓練。有的課文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選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機進行寫話訓練。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在學完后,可以讓學生選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方法,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加強小學生語言文字的教學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每一位從事語言教學的老師從主觀上都能夠充分認識到。但如何把這一教學任務卓有成效地體現(xiàn)在教學實踐當中,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教學研究。
1.探索教學模式。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還負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擺脫困擾教學效率提高的以灌輸為主的課文內容分析的教學模式,要精講巧練,講練評結合,切實地把語言文字教學和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語言文字。
2.進一步完善教法。每一課的教學是語文整體教學任務這一長鏈中的一環(huán)。語文教學的著力點在哪兒?一個例子應選取什么內容教給學生,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教師只有在繼承優(yōu)秀經(jīng)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3.注意總結教學基本規(guī)律。語言文字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語言的表達形式和表達方法,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方法。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與“被”字句的強調側重點不同,反問與陳述句等強調語氣不同,把兩個句子合成一個兼語句,等等。此外,語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組織與表達能力等,都是語言教學的主要內容。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文字。在實際教學和社會實踐中讓學生感悟與體驗。
總之,語言文字與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將語言訓練延伸到校園、社會,給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促進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從而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