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婷
(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
拉莫古鋼琴舞曲的作品分析與演奏
秦 婷
(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拉莫(1683—1764)是巴洛克時期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論家和鍵盤樂器演奏家。他的作品引導了當時的法國音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洛可可風格。這種風格以精致而繁復的裝飾音為特點,是一種比較輕松、優(yōu)雅、明快的藝術風格。
我們以拉莫的古鋼琴利戈東舞曲ⅠⅡ及變奏、g小調小步舞曲和湯布蘭舞曲三首作品為例,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和聲布局特點、音樂風格及演奏提示。
1.曲式結構與和聲布局特點
這首曲子是一首比較簡單的變奏曲式,有兩個主題及一個變奏組成。
在第一部分A中,e小調,由8+8兩個等長的樂段組成,每個樂段又有兩個4+4方正型結構的樂句組成。首先右手由e小調波浪形音階進入,左手在第一小節(jié)最后重復右手旋律,是簡單的二聲部復調的音樂。在第4小節(jié)時第一個樂句結束,接著開始重復第一樂句,有種對稱的感覺。第二樂句結束時由T-D進行為正格半終止。結束后第三樂句由屬和弦進入,左右手旋律線條一致,左手低聲部一致保持屬音,有三個聲部同時進行。第三樂句結束在屬音上。第四樂句為第一部分結束作準備,出現D-T的正格終止。
在第二部分中出現與第一部分不同的主題B,調性轉為E大調。第一樂句左手先出現主音,屬音的八度音程強調調性,右手在第一部分材料的基礎上出現新的旋律。第一樂句結束在主音上,接著第二樂句重復第一樂句的旋律,最后也結束在主音上。第三樂句有著連接的作用,引入第四五樂句。在第二部分的結尾由D-T成正格終止式。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變奏,也是E大調,在第二部分材料的基礎上發(fā)生變化,和聲幾乎沒發(fā)生變化。右手旋律由原來的斷奏發(fā)展為一直的連奏。在尾聲也是正格終止,結束整曲。
分析和聲可以看到這首曲子主要運用主和弦T、D、S,還有Ⅱ級和Ⅶ級和弦等。結束處基本上都是正格終止。
2.演奏提示
利戈東舞曲是小行板,微急的速度。由于巴洛克時期的古鋼琴聲音特點,曲子中的跳音應該奏成四分之三時值的斷音感覺。在指法方面,有很多大拇指跨過的指法。在強弱方面,第一部分第一樂段是較強,到第二樂段是較弱形成對比。第二部分B時強弱布局與第一部分相似,但是到了第三部分變奏時力度是強,曲子達到高潮,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結尾處有rit.漸慢,強弱是漸強。
在這首舞曲中出現很多的裝飾音,例如在第3、7、8、11、18、19等小節(jié)處出現裝飾音。在拉莫的作品中一大特點是裝飾音的大量運用,而裝飾音并不是意大利式的快速的倚音和波音,是更為豐富多樣的顫音形式的裝飾音,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風格。演奏時要輕松,快速經過。
1.曲式結構及和聲布局特點
這首曲子是單二部曲式,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8+8兩個方正型樂句,第一樂句開始有主和弦進入,第一小節(jié)音階上行旋律。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一樣,在結尾處形成正格半終止。
第二部分,第三樂句開始與第一小節(jié)材料一樣,連續(xù)三小節(jié)進行。旋律一直是音階上行進行。在第四樂句旋律與第三樂句開始形成倒影的感覺,旋律下行,慢慢穩(wěn)定下來,在最后形成正格終止式,作為結尾。在第一樂句中運用大量的裝飾音,有明快,翩翩起舞的音樂感覺。
2.演奏提示
速度是中板。這首曲子與第一首的演奏特點相似,有斷音也有裝飾音。在曲子的第2、3、4等小節(jié)上四分音符有裝飾音的情況,彈奏成顫音形式。在7、8、10、12等小節(jié)的裝飾音彈成逆波音,彈奏時裝飾音是從主音開始。在巴洛克時期,當音符快速變化過程中來不及演奏完整的顫音時就采取這種方式來演奏,這是為了避免打斷音符的連續(xù)性,比如下行的時候,逆波音不能過多使用。
在強弱方面,隨著樂曲的進行,強弱不斷變化,一般到旋律起伏比較大的地方,會是較強。在踏板的運用方面,覺得可以在每個樂句的開始,加點右踏板,使樂句比較分明。
1.曲式結構及和聲布局特點
這是一首單二部曲式,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有兩個4+4的方正型樂句,左手一直是g、d音音程,是主和弦中的兩個音構成。右手旋律比較明快,簡單。第二樂句基本重復第一樂句,有種對稱美的感覺。第一部分結束在a音上,不穩(wěn)定的結束,從而引出第二部分的音樂。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材料的基礎上變化和發(fā)展而來的。左手一直是g、d音音程,一直到結束,樂曲才漸漸穩(wěn)定下來,結束在主音上。和聲布局:這首曲子的和聲簡單,基本上都在Ⅰ級主和弦上。左手一直是主音、屬音的音程。
2.演奏提示
在樂句的第一個主音上有保持音的記號,我覺得可以在這里輕點右踏板。在強弱方面,第一樂句的開始提示是f,到第二樂句重復第一樂句是是p,這樣與前面的樂句形成對比,第一部分結束在mf上。第二部分一直mf,隨著旋律的進行,開始進入尾聲,越來越強,最后在f的力度上。
從這三首樂曲中我們可以看出拉莫音樂的和聲特點:拉莫認為一切協(xié)和的音響皆由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組成,而一切不協(xié)和音均來自七和弦。他所提倡的學說在西方和聲學思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拉莫的音樂特征有以下三點。
1.大、小調體系取代了中世紀的教會調式體系,數字低音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弦的運用比較豐富。
2.二部結構的音樂比較普遍,兩部分相似的音樂材料使兩個部分之間在運動、織體上渾然一體,以體現比較單一的情感色彩。
3.富于流動的旋律性,以對位的手法不斷加以發(fā)展。持續(xù)不停的節(jié)奏運動,雖缺乏起伏性變化,但在各段落之間確已形成強弱、剛柔的對比關系。
參考文獻
[1]劉鳳梅.古鋼琴發(fā)展中的拉莫.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2]姚紅衛(wèi).拉莫和聲理論產生背景與啟示.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