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佳
摘 要: 對一個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一線老師十分看重,每一節(jié)課,教師都在努力為自己的課堂努力,努力達到良好效果。類似研究也不少,高中歷史教師結合實踐思考,可以從注重史實,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多元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教學出發(fā),提高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歷史 多元歷史觀 問題意識 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學科原動力的有效教學,無論是教師教的功夫還是學生學的功夫,一定都不是從歷史以外學的。有教師問:怎樣看待教學的生動性問題?持久的、有意義的生動性,源自歷史本身的生動性,需要開掘。生動性不能包裝、不能刻意追求。有教師問:怎樣看教學智慧問題?教學智慧就是教學機智和教學幽默,它們很難通過教學設計體現,依靠嘩眾取寵或刻意賣弄不會產生機智和幽默。對歷史教師而言,多讀書、多思考乃至多跑路或許是最佳途徑。有教師問:怎樣看待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教師首先是課程的執(zhí)行者。在這個前提下,盡可能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fā)者”。但是,教師“研究”、“開發(fā)”的內容不是課程研究者研究和開發(fā)的內容。教師是理論的“消費者”,同時肩負教學思想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義務。教師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學,教學研究要有質量、有效益,就一定要與教師的學科教育觀相聯(lián)系,教師的專業(yè)化理應不斷深入。
一、加強歷史事實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中寫道:“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每當新舊制度交替時期,就必然會出現一些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領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個具體人物、時間及采取什么樣的順應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則是偶然的。如,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可圈可點的重要人物,他既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又是發(fā)起洋務運動的有識之士,曾國藩是“落后的”,還是“先進的”?對于這位充滿矛盾,地位卻舉足輕重的封疆大吏,卻又一屆文人,舞刀弄槍,甚至成為“近代軍閥的鼻祖”,他編練湘軍,成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太平天國運動不同于舊式的農民起義,它是近代歷史上,扛起反封建反侵略大旗的第一次、具有新意義的農民革命。曾國藩為什么要鎮(zhèn)壓他們?應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理性把握,按事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歷史。
二、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多元歷史觀
多元歷史觀作為一種全新方法,主要從不同歷史角度詮釋歷史事件、歷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綜合,并通過唯物歷史、辯證歷史的科學分析方法,將歷史教學中的特定環(huán)境與整個教學相融合,尤其是將不同角度的歷史事件形成整體的融入、貫穿,構建知識體系的全盤運用,讓學生在歷史角度下審視知識的全面效果,進而促進整個教學的整體發(fā)展。高中歷史新課標體現了“一元多樣”的史學觀念,即在堅持歷史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借鑒和吸納了近年來興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學觀念和理論。通觀高中的《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的新發(fā)展,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樣一些重要史觀:一是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二是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fā)展到整體發(fā)展演進的歷史。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中國近現代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fā)展變化。
三、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圣,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問題意識缺失。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強化問題目標意識。教師能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根本上講,不是教學方式問題,而是教育觀念問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問題發(fā)現與解決動機;需要幫助學生建構堅實而必要的認知基礎;更需要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拓寬學生問題域;需要提高學生元認知學習水平,加強對問題提出與解決過程的監(jiān)控與反思。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知、情、意等個性心理因素的綜合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任重而道遠,有待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懈努力,大膽求索。如,筆者在講解“十月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之后,就有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我們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社會主義,那么為什么不能說鴉片戰(zhàn)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資本主義呢?”“如果沒有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那么中國能不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呢?”對于學生提出的上述質疑,筆者首先給予了充分表揚,再通過學生與教師共同的討論與分析,針對這些問題給予釋義。如果遇到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或者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就可以通過課下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解決。在這種不斷質疑—解惑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極大培養(yǎng),有效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歷史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重在后天的教育,歷史學科獨特的文化現象與榜樣教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可代替的。傳統(tǒng)的歷史教授方式多在于對歷史事件、線索和基本要素的講解,這些無疑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學生對該歷史事件的討論僅僅停留在表面,更提不上進行道德與思想上的感悟。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做到歷史知識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相結合。比如說在介紹商代的司母戊鼎、西漢薄如蟬翼的絹衣、造紙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指南針的出現及趙州橋、大運河的設計開通時,雖然這些內容分散在不同章節(jié),但是教師在講授時除介紹基本的史實外,還可以向學生灌輸這些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善于創(chuàng)新與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總之,歷史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求教師更新觀念,用好教材,創(chuàng)設民主課堂,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fā)學習激情。
參考文獻:
[1]馬智強.新課程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