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田田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正確指導下,新的語文教學,應該是積極向上、富有新意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學習中不僅能使學生感到愉悅,而且能提高學生語言欣賞等各方面能力,構(gòu)建充滿生命力的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 教學氛圍 教學方式 創(chuàng)新方法
1986年,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語文教學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改革實驗。但是在課堂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僵化的教學模式、單一的教學方式等許多問題。這使得學生往往具有豐厚的書本知識卻在實際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實踐,久而久之,對自我的信心逐步消減,對學習的興趣也慢慢降低。因此,我們對于構(gòu)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語文課堂的需求也更急迫。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啟蒙時期,所以尤為重要。小學語文課堂一旦有了活力,小學生就能夠在課堂中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他們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那么,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有以下幾項措施可供參考。
一、尊重關愛學生,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走入誤區(qū),并且碰到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學習有一定難度的學生。教師用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很重要,一個尊重學生并且對學生充滿鼓勵指導的老師往往更能得到學生的好感。而對學生抱以冷淡態(tài)度并對他們時常進行批評的老師往往會使學生喪失對自我的信心,大大削弱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合格的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一些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獲得成功的有利條件,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對語文感興趣,尤其要調(diào)動一部分學習成績不甚理想的群體,以點帶面,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舉個例子來說,可以在課堂中讓一些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回答一些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解答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如果答對了或者答對了其中的某一小部分,就對他們加以適當表揚,對他們多做激勵性評價,例如:“這個問題你回答得很好!”“你是個聰明的好學生,只要好好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很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這個看法很獨特!”等等。這樣的評價,一方面表揚了學生自身的進步,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進步所帶來的愉悅,由此喜歡上自己的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步提高訓練要求,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生在不斷訓練中一點點獲得可以看見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一味對學生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灌輸,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學習
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用溫和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像朋友一樣給予學生關懷和愛護,在問題上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師生關系更親密。疏忽、注意力不集中、見異思遷都是學生兒童時期的自然過失。如果教師每次都因此對學生加以嚴厲訓斥,那么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將永遠變成一個可怕的人。長此以往,雙方失去溝通和理解,都將課堂教學或?qū)W習過程當做自己不喜歡而又強迫自己做的事情,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合格的老師要細心觀察學生情感變化,并用一顆關愛之心照顧學生,使學生在美好和諧的環(huán)境中不斷成長。試想,當學生小心翼翼地向老師請教問題,或者當學生緊張的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如果教師始終面帶微笑注視著學生提問或者回答,等提問或回答完畢,教師親切、贊許地點點頭,然后溫柔地回答或糾正學生的答案,必然會使師生間的了解加強,感情加深。師生關系和諧了,學習氛圍自然會更輕松活躍。課堂上始終保持既不過于嚴肅又不太過放任的狀態(tài),形成積極、健康、活潑的課堂氛圍。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激發(fā),多種想法碰撞,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質(zhì)。
三、適當變換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生動有趣或者懸念重重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合適的情境中導入新課程,讓學生對一堂課產(chǎn)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有了對學習的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自身的累贅,而會成為一種興趣愛好,學生才會積極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知識創(chuàng)設合適有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所學內(nèi)容。比方說,一位老師在教學《放風箏》一文時,先提前要求學生回家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風箏,第二天放學后將學生帶到操場開展放風箏活動,并讓學生評選各自所認為最好看的風箏,學生在這次課外活動中充分享受了放風箏的樂趣。等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老師播放了孩子們昨天放風箏的情景。熟悉的面孔,五顏六色漂亮的風箏,對當時快樂記憶的回想,一下將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出新課內(nèi)容,提出一系列與風箏有關的問題,例如:放風箏時作者都有哪些動作?心情怎樣?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有了先前的感受,學生很快把自己想象成書中的人,體會作者的心情。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入情入境,與課文產(chǎn)生共鳴,從而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總之,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教師把微笑、鼓勵和趣味帶進課堂,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公,讓學生積極發(fā)揮他們自身的創(chuàng)造才能,敢于在課堂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表現(xiàn)自我,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毅,主編.語文教改新趨勢[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3]倪文錦,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