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校教育對象是具有一定工作實踐經驗黨政領導干部,因此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應注重引導學員了解學科前沿成果,采用互動教學方式,推行方法論教育,為實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條件。
【關鍵詞】 黨校教育;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近年來,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成為教育界與研究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教學模式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目前,新型教學方式的“實踐基地”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管理類與法學類課程的教學上,其他學科相對來說比較少。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亟需進行深入研究的命題。
一、黨校政治理論專題的教育對象
黨校教育對象主要是黨政領導干部,他們都具有一定的工作實踐經驗,黨校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指的就是對干部的教育,其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領導干部工作及管理過程中應當具備的政治理論知識?,F階段,在黨校接受教育的對象的顯著特征主要包括社會見識廣、職稱職務高、學歷層次高等,面對這樣的教育、教學對象,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及理論素養(yǎng)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做到熟練掌握融會貫通,進而實現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優(yōu)勢。此外,黨校教育對象的文化程度及專業(yè)背景參差不齊,差異極大,基于此,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向他們介紹學科前沿,或者是引導他們主動了解學術前沿,這始終是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中一項不應忽視的重大任務。
二、簡論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1、互動教學方式
互動教學方式顧名思義,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員以自由平等的地位對一個教學主題展開討論交流,從而實現師生溝通理解的教育效果?;咏虒W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目前教育中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這種教學模式對所有具有討論意義與討論價值的開放性課題都適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對學員發(fā)展產生著非常大的影響。由于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是黨校教育的主要學員,因此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領導干部的素質教育及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教育,提高其專業(yè)及各項綜合能力。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在黨校教育、教學中,師生關系必然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關系。黨校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學員自身所具備的實踐經驗,將自己具備理論知識的優(yōu)勢與學員具備實踐經驗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各展其長,實現優(yōu)勢互補。
此外,互動教學方式要求師生雙方都要轉變角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的角色,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做到師生平等,交流自由,進而調動學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第二,學院必須改掉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變成學習的主動參與者,主動學習各種專業(yè)和理論知識,另外也應在教師及其他學員身上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要為教師與其他學員做出相應的奉獻。在互動教學方式下,可以有效實現教師和學員、學員及學員間相互分享各自的經驗,交流彼此的體驗、情感與心得,實現優(yōu)勢互補、教學相長。
互動教學也對黨校政治理論專題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求教師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靈活地對課程設計進行調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提前做好教案,并嚴格按照教案開展課堂教學,教師就能掌控整個教學活動。而在互動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著交流互動,隨時有可能出現教師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隨機應變能力,靈活地對課程設計進行調整。第二,要求教師具備組織協(xié)調能力。在目前所開展的互動教學活動之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小組討論—大班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具備結構式討論技巧,那么極易導致小組討論出現“跑題”,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混亂性、低效性。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在開展互動討論活動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學會一定的交流技巧、交往技能,尤其是要幫助學生掌握結構式討論技巧。例如,在開展小組討論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合理地進行分工,教師應當一步步地給學生講解小組討論的具體步驟,主要包括:首先,讓每個小組成員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并進行記錄;其次,對記錄下來的觀點進行討論,選出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最后,決定出全部成員都能認同和接受的觀點。第三,要求教師具備鼓動能力。互動教學方式下,鼓勵學生要有不同的觀點,勇于、敢于挑戰(zhàn)權威,并用邏輯、事實去進行檢驗,最終使學生可以在不同思維、不同觀點的碰撞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鼓動能力,激起不同思維、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
2、推行方法論教育
推行方法論教育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重要目的之一,方法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理念,其主張教學方法要比教學內容更加重要,主張對學習知識的技巧、方法和視角進行傳授,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項更為重要的目標是提升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教學理念方面的轉變從客觀上推進了政治理論專題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向學員傳授知識的一元目標轉向了向學員傳授且能有效提升學員知識及能力的演化,在客觀上對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法論教育理念下,要求黨校教師應當在講解與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應當把握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在對政治理論知識進行檢驗時,應當進行平等交鋒,在經過剖析批判、事實檢驗之后,才能進行揚棄;第二,在對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總體提示,指導學員利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政治理論專題的某一疑點、某一側面進行探討;第三,對于同一個問題,應當要引發(fā)出幾個不同的觀點,并予以對比分析與歸納綜合。第四,在對政治理論知識進行推論時,應當做到結構嚴謹、體系完整、具有邏輯魅力,再現事實、理論對接的思維框架。第五,在闡釋政治理論專題時應有一定的背景交待,背景主線應當清晰,應當將與社會發(fā)展、理論發(fā)展相對應的歷史淵源展示出來,開闊學員的視野,為實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條件。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了黨校政治理論專題的教育對象以及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期對相關研究及實踐工作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吳碧英.簡論黨校政治理論專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J]. 福州黨校學報,2009.03.61-64.
[2] 柏春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簡論[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145-147.
[3] 楊志平,關桂芹.“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6.86-91.
【作者簡介】
李永新,中共臨滄市耿馬縣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