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華
【摘要】為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英語學習轉型,本文通過對井岡山大學396名非英語專業(yè)新生的調(diào)查和研究,找出了一些根本原因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新生 學習轉型 適應性
一、引言
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自身,適應學習環(huán)境的能力傾向。帶著憧憬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邁進了大學校門的大學新生,對多元化的大學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要求產(chǎn)生了畏懼情緒和不適應。本文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對井岡山大學396名非英語專業(yè)的新生進行了調(diào)查和研究,探討了新生對大學英語學習轉型的適應性問題。
二、 新生英語學習轉型適應性現(xiàn)狀分析
1.學習目標模糊消磨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47%的學生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目的是高考得高分;進入大學后,19%的學生認為英語成為基礎課,不再那么重要了;還有15%的新生提到英語就煩。每天自主學習時間少于半小時的新生人數(shù)比例達到50%。高考動力的消失讓部分大學新生對英語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也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積極性也相應地下降。
2.中學填鴨式的學習方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選擇“不會”按照學習計劃和策略來管理自己學習的大學新生比例占了28%,而選擇“不知道”的比例高達42%。針對高中階段英語學習主要途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9%的學生依靠課堂聽課和做題學習英語;只有8%的學生會通過網(wǎng)絡學習英語;24%的學生會制定計劃并按計劃學習英語。許多學生養(yǎng)成被動接受的學習習慣,缺乏主動索取知識的學習能力。
3.基礎知識薄弱和狹窄的知識面影響了英語水平的提高。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學教師全英語授課為15%;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能力比例分別是聽力27%,口語21%,閱讀51%,寫作28%,翻譯18%;只有14%的大學新生對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要求很明確;聽力課能聽懂的大學新生為21%。對英語學習要求的模糊認識給新生帶來心理上的忐忑,而薄弱的英語基礎知識也使得他們的英語水平一時無法得到提高。
三、 新生大學英語學習轉型與適應的建議和方法
1.轉化學習角色,認清大學英語教學任務與課程安排,明確學習目標。中學階段,學生為高考拼搏的學習目的非常單一,但學生會因為學習目的明確,環(huán)節(jié)清晰,學習任務雖繁重卻并不茫然。進入大學后,教學手段的多元化,伴隨著四級考試題型的改革、四級成績不再和學位硬性掛鉤,以及研究生英語考試要求的提高,英語學習任務也從單一轉向多元化。大學教師仍會指導學生學習英語,但不再像中學里一樣隨時解答疑問和及時反饋。因此,學生必須了解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和課程安排,盡快把長期養(yǎng)成的依賴教師解決各種問題的被動學習習慣轉化為學會自己主動應用各種渠道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習慣,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大學學習明顯不同于高中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生必須學會自主性學習。Dickinson列舉了自主性學習中學習者的基本態(tài)度和能力:從能力來說,就是能夠理解自學的目的與方法,能夠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能根據(jù)目標選用恰當?shù)膶W習策略,能適當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從態(tài)度來說,也就是“想學”“能學”“會學”“善學”和堅持學。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平臺,它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會按照計劃和策略完成學習任務,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可以通過網(wǎng)絡,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差異,體驗跨文化交際,在真實的情境中促進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3.鞏固英語基礎知識,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英語作為一種國際化的語言,早已成為個人、企業(yè)事業(yè)發(fā)展以及國際交流的必備手段。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是單純?yōu)榱送ㄟ^學科考試。為了掌握和準確運用英語語言,學生在具備牢固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必須了解與英語相關的歷史和文化。正如Juri 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自然語言的結構為其中心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了解到詞面之外的真正含義,充分理解一個詞,一句話或一段文字;才能正真欣賞到英語語言的運用所帶來的美感,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去學習英語和鉆研英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師應高度重視新生對英語學習轉型產(chǎn)生的不適應問題,幫助學生調(diào)整心態(tài),改進學習習慣,擴展知識面,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以達到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輝.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綜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2): 125-127.
[2]Dickinson L.Autonomy,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ation[A].ELT Documents 103.London:The British Council,1978.
[3]Juri Lotman & B.A.Uspensky.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New York History[M].1978.211.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改課題“高校新生大學英語學習轉型與適應性研究”課題編號JXJG—13-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