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順
摘要:愛國主義情感是貫穿學校教育的一條主線,歷史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做一個有較高素質的現(xiàn)代公民,而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正是歷史教育中這一目標的很好體現(xiàn)。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初中歷史;培養(yǎng);愛國情感
初中歷史教材是按照新課標的思路和方向來編寫的。歷史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內涵,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做一個有較高素質的現(xiàn)代公民。而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正是歷史教育中這一目標的很好體現(xiàn)。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那么,初中歷史教學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呢?
一、深挖題材,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
在歷史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只重視歷史知識的教學,沒有認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歷史教師要反復學習中央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文件及《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歷史新課程標準》。經過學習,老師們領會精神,統(tǒng)一思想,達成共識,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是全社會一項十分重要的工程。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非常廣泛,包羅萬象,歷史教學卻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從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惫P者經過學習研究之后,認為當今愛國主義教育應突出幾個重點:①加強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②加強實現(xiàn)祖國四個現(xiàn)代化的教育;③加強改革開放的教育;④加強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強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的教育。認識明確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緊扣課本內容突出上述幾個方面的教育。如講述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擊敗沙俄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爾丹分裂勢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等等,我們都突出地引導學生明確:這些都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利益的歷史事實,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今天我們同樣要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利益,這是愛國之舉。
二、開展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很廣泛,只有明確目標,制定計劃,持之以恒地進行系統(tǒng)教育,才能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工程。筆者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經過研究制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計劃,主要內容是:①七年級主要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②八年級主要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③九年級主要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教育。我制定這些愛國主義系列教育的計劃,一方面考慮中學生年齡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考慮到與各年級教材結合的可行性。同時要求各年級歷史課教師要在教案本中具體地反映出愛國主義系列教育的目標計劃,并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通過歷史節(jié)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系列專題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紀念日,我們都以“弘揚‘五四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奮勇前進”為主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每年的“一二·九”紀念日,我們又以“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弘揚‘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精神”為主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雖然每次歷史專題講座的課題不變,但內容卻不斷補充更新。每次歷史專題講座會之后,讓學生寫學習心得,辦墻報,通過文藝節(jié)目表演,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的熱情。
三、緊扣歷史,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歷史信息源源不絕,尤其是在近百年歷史中更為突出。在教學中,我們把握最有效的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講述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學信息就是林則徐禁煙;講述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號撞擊,中魚雷沉沒,全體官兵壯烈殉國;講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孫中山為救國奔波于海內外、奮斗終身等等。我們在這些最有效的歷史信息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把握三個環(huán)節(jié):①教師在課堂上分析這些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和作用;②教師分析后讓學生發(fā)表意見,補充與這些歷史事件有關的資料;③讓學生在課后寫小論文,評述這些事件中主要歷史人物的愛國之舉。通過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逐步深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以古論今,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絕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每時每刻都反映在現(xiàn)實中,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之古為今用。如在講述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時,我們便把當年林則徐禁煙和今天的禁毒聯(lián)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不同時代的愛國之舉,其宗旨都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我們青少年絕不能上當受騙吸毒。在講述清朝前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的歷史時,我們便把它和今天實行“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聯(lián)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tǒng)一,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我們青少年應該擁護黨和政府這一正確的方針,為實現(xiàn)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講述解放戰(zhàn)爭歷史、分析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改調動了農民參軍參戰(zhàn)和支前積極性的時候,結合講述當今愛國如家的軍嫂韓素蕓的事跡,說明前者是為建立新中國作出的歷史貢獻,后者是為保衛(wèi)和建設新中國作出的歷史貢獻,都是愛國之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愛國主義都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從而激發(fā)學生為實現(xiàn)祖國現(xiàn)代化而勤奮學習的積極性,做一個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民族的優(yōu)秀的炎黃子孫。
總之,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的精神是教育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在歷史學科中,歷史點燃了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火,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便在學生心中永駐。
參考文獻
[1] 徐敏.在歷史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的嘗試[J].教育探索.2000,03
[2] 白鳳.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J].學周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