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能金
摘要: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首先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成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主要包括學習自覺性和認識興趣這兩個心理成分。
關鍵詞:物理;自覺性;認識興趣;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054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首先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成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主要包括學習自覺性和認識興趣這兩個心理成分。學習自覺性是指學生對學習必要性與重要性有一定的或明確清楚的認識,并由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認識興趣是人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xiàn),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也稱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了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中下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可以嘗試以下措施:
一、啟發(fā)性課堂教學
1. 指導學生預習新課。預習是在課前,獨立地閱讀教材,自己獲取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未講授的新課,首先把新課的內容仔細地閱讀一遍,通過閱讀、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范圍和要求。對于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則要抓住其核心,以及與其他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對已學過的知識,如果忘了,課前預習時可及時補上,這樣,上課時就不會感到困難重重了。然后再縱觀新課的內容,找出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掌握知識的脈絡,繪出知識結構簡圖。同時還要閱讀有關典型的例題并嘗試解答,把解答書后習題作為閱讀效果的檢查,并從中總結出解題的一般思路和步驟,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適當閱讀相關內容的課外書籍。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夠使中下生彌補前面基礎知識的不足,而且為學習新課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授課過程以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為主線,以教與學為重點,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和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chuàng)造的成果。教學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啟發(fā)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fā)時,首先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然后對學生講:“一會兒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繼而引出蒸發(fā)。其次,注重和實際相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關鍵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騖遠。問與答是反饋知識最直接的檢測措施。答對者,統(tǒng)計數(shù),達到一定次數(shù)時,獎勵他們一道題,或一個小小的禮物。在初二的物理教學中,有很大部分的內容是演示實驗。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可以多給予中下生上講臺協(xié)助實驗的機會。比如在講《汽化和液化》這一節(jié)內容時,讓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來做“觀察塑料袋的變化”這個實驗,一開始學生對他不信任,認為他不可能把實驗做好,那學生有點窘迫,筆者鼓勵他:“你試一下,你肯定行。”那位學生樹立了信心,把實驗做得非常好,學生對這位學生的態(tài)度也得到了改變,而且因為這個簡單的實驗,他慢慢樹立了學習物理的信心,成績也逐步得到了提高。最后,作業(yè)要精,按層次布置作業(yè),作業(yè)中基礎題要占大部分,少量的拓寬題,中下生可以自由選擇。在批改作業(yè)時,可以用A、B、C、D四個等級進行評分,還可以適當用文字評述學生作業(yè)的情況,比如作業(yè)做得好的有哪些方面,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這樣的作業(yè)批改更加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講評作業(yè)和試卷時,要充分挖掘中下生的閃光點,給予適當?shù)木窆膭?,甚至是適當?shù)奈镔|獎勵。
二、科學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科學的提問對中下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前中學課堂提問中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價值,該提問的不提問,不該提問的卻提問;問題沒有啟發(fā)性;沒有在關鍵處設問;難度大的問題提出后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不出來立刻換人回答,這無疑對前一個學生的自尊心是一次挫傷;繁問繁答浪費時間,不能引起學生高智力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的難度系數(shù)應該不同。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fā)學生分析問題。如果我們能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學生的能力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能力會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在實驗過程中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能力。中學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動手動腦學物理”這些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制作小發(fā)明。對于班上一些好奇心較強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做水瓶琴、針孔照相機、水果電池、指南針、電動機等,通過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這些小制作并不受學生成績水平的影響,甚至有一大部分中下生思維特別活躍,動手能力特別強,課外的小制作為他們才能的發(fā)揮提供了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只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В蠖鄶?shù)學生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既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充分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大面積調動中下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良性競爭
學習競賽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經常在教學中被采用。競賽有個人間的競賽、集體間的競賽、自我的競賽。美國心理學家索里和特爾福德認為,當競爭是在能力相當?shù)母鹘M之間進行,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競爭時,或者每個人都努力超過他自己以前的成績時,競爭似乎最為有效。競賽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課堂上,通過適當緊張的競賽思維活動讓學生興趣增強,思維大為開闊。由于競爭是在合作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他們在課余時間進行討論,課堂上爭論且相當激烈。在這樣的良性競爭環(huán)境下,他們會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你追我趕,學習熱情高漲。學生在參與和競爭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了競爭意識和不甘落后、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
五、心理激勵
中下生普遍的心理比較脆弱,對挫折和失敗較為敏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對中下生進行心理激勵。大多數(shù)中下生成績并不理想的原因并不是他們存在智力差異,更多是個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青春期的情緒問題。教師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其找出并克服學習障礙,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予中下生適當?shù)臋C會發(fā)揮其所長,讓他們體驗進步與成功。
在此情況下,課堂上給他們講一些科學家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困難的歷程,歷經了磨難,最終克服困難,有所成績。暫時走在別人后面的人,只要有恒心,鼓起勁,邁大步,終究會后來居上的。故事鼓勵了他們,并且時時鞭策著他們,使他們心中有了明確的方向。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當學生真正愛上學習,真正感受到知識的美,那么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仁縣新龍場中學 5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