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炎
摘 要: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上市公司在股權方面的糾紛就比較激烈,隨著現代企業(yè)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yè)法制的不斷健全,要想避免公司股權紛爭問題應該采取科學的舉措。尤其是關于上市公司并購中的股權糾紛,事關雙方公司法人地位以及股權問題,應該加強上市公司并購中股權糾紛的研究,以及預防措施的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課題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并購中存在的股權糾紛進行預防措施的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的上市公司的股權糾紛提供有效的意見。
關鍵詞:上市公司;購并;股權糾紛;預防策略
前言: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現代企業(yè)的發(fā)展,上市公司的并購現象已經屢見不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然而,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在并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而且對國有資產的流失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于此,研究上市公司并購中股權糾紛的預防舉措,以此有效促進我國上市公司的積極健康發(fā)展。
一、股份糾紛的定性分析
對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來說,是受到我國的法律淵源與歷史因素影響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而且股票的性質也是由投資主體所有制來決定的。因此,當前我國的股權結構存在著復雜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另外,我國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向國家股高度集中的股權,而且國家股權主要占據總股本的優(yōu)勢,一般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主要是國家股股東;而且比例較小、分散程度高的是法人股東,這就出現了缺失法人股股東,以及法人股東的集中程度較低的問題[1]。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當前的股權糾紛問題就存在上市公司并購中的國有股與法人股之間的糾紛。所謂上市公司的并購也就是收購控制權,借助對擁有控制權地位的股權的收集,以此控制上市公司。我國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主要形式是借助協議的方式,進行國家股與法人股的轉讓。所以協議轉讓同樣是一種主要的交易市場,但是與公眾股市場不同的是,協議轉讓還沒有結算公司的擔保,因此國家股與法人股協議轉讓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二、上市公司的并購與風險
上市公司的兼并與收購統(tǒng)稱為并購,屬于現代企業(yè)經營的策略,也是企業(yè)借助可控制資產來購買其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得到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等,會導致目標公司法人地位消失,還會引起法人實體的變更等。并購活動造成的風險是引起了上市公司的風險,受到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不可預料與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經濟損失或者并購活動目標的偏離。因此,并購活動本身、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以及運作人員的認識程度、活動條件等構成了上市公司的并購風險。
三、出現上市公司購并風險的原因分析
(一)不充分的信息披露
現代股份制度以及股票市場要想得到積極發(fā)展,需要做到全面、及時披露信息,然而我國因為受到國家股代表的“虛置”,還有以此產生的控制法人股東、內部人控制等,只有三成流通股份加以約束,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無法得以建立起來的。信息的不完全披露,一些內部交易會非常普遍,從而造成資本市場難以得到完善。另外,不但會造成市場價格機構功能的低下,還會造成不公正交易的出現,從而導致股份制度與市場缺乏個人投資的支持。因此,企業(yè)真實的市場價值更加不可能從二級市場的股價變動中體現出來,僅通過并購也不能降低企業(yè)的風險[2]。
(二)并購的盲目性
公司之間的并購主要就是為了增強上市公司的實力,因此收購方就想通過資本市場的作用,向新的融資渠道開辟從而獲得自身的孫素發(fā)展。然而,當前公司之間的并購并不是這樣的單純目的,而是想要獲得名利的發(fā)展或者是“圈錢”,而且在上市公司得到大股東入主以后,并沒有借助行業(yè)整合與資源配置等將企業(yè)做大,而是想要借助炒作二級市場得到一定的差價,還有的運用股權進行融資與質押等,所以上市公司中有大量的企業(yè)并沒有在并購中權衡雙方的力量。特別是上市公司了解收購方的情況不夠充足,例如財務狀況、資產質量以及經營手法等,從而包含其中的并購風險就理所應當的存在了。
(三)不規(guī)范的質押
上市公司存在著自身的優(yōu)勢,這也就使在成為大股東以后的上市公司擁有了一些經營活動的有利工具,像是在質押擔保、對外融資以及貿易業(yè)務中都具有雙方認可的條件。盡管股權質押屬于正常的金融行為,然而上市公司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造成股權擔保方面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償還能力的缺乏,或者是信譽方面的影響,也或者是不能在債務糾紛過程中謀求共識,從而造成上市公司并購的風險。
(四)中介結構作用的發(fā)揮不夠
在一些大宗股權的轉讓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會通過中介機構的作用,或者是投資銀行作用的發(fā)揮對企業(yè)的收購提供積極的幫助,這是國外企業(yè)的并購方式。而我國的上市公司邀請中介機構的情形是非常少見的,很少看到我國對獨立財務顧問的聘請或者是邀請中介機構的參與并購現象。在實際的企業(yè)并購過程中,經常是雙方一拍即合,而且中介機構也就不能積極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如果有些收購方聘請了中介機構,一些是為了收購行動的方便才出此下策,中介機構能夠發(fā)揮調查的作用,從而幫助出讓方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這就造成上市公司以及其他股東在并購時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五)大股東的投資不實以及付款不及時
上市公司并購股權轉讓,已經得到法律方面的保護,應該積極遵循銀貨兩訖的制度,如果存在著分期付款的現象,但是在過戶過程中也要保證資金到位。然而,存在著一些出讓方過戶過程中出具收到全部轉讓款的虛假證明,從而埋下了禍患。
四、我國上市公司并購風險的預防措施
(一)促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與完善
所謂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基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保證公司的管理機構可以合理達到企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將一整套的組織制度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盡管股東大會、監(jiān)事會以及董事會是公司的三大權力機構,股東大會擁有者最高的權力機構,但是從目前來看,一般國家的公司治理中股東大會所發(fā)揮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當前公司治理結構與國家企業(yè)改革的關系密不可分,而且需要借助證券市場,將社會資金引進來。既要對國有企業(yè)的資本結構進行合理改革,還要促進國有企業(yè)單一所有權機構的打破,從而使具有一定經營性與市場化的股東引入進來[3]。當前,國家股正在向完全與不完全的企業(yè)法人股轉變,借助法人股股東比例的增加、引進法人股大股東的形式,以此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得以改變,使得國家股股東治理出現混亂的公司治理問題。積極引入法人股大股東,使法人治理主體得以找回,而且也能夠將上市公司舊有的權力機關的功能得以改變,從而使權力制衡機制與激勵機制在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建立起來,從而減少股權糾紛問題。
(二)及時披露真實的信息資源
首先,可以通過上市公司進行股權大會的召開,從而使投資者能夠更好地對投資信息進行了解。在拍賣過程中至少需要2-3次,而且在時間間隔上可能是10天、15天,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因此想要了解相關信息的投資者就有更多的機會;其次,可以通過在公告中將企業(yè)數量、各自的保證金等列出來,從而讓接下來的投資者擁有更多的了解機會。而作為拍賣行來說,應該將被拍賣的信息向賣家提供,如資產質量等,從而有效激發(fā)投資者的興趣;最后,還要讓投資者進行充分地考慮[4]。另外,信息披露需要加強對信息披露嚴肅性與嚴格性的強調。根據《證券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對“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股東,其持有股份情況發(fā)生較大變化”的應該進行信息披露,還包括對控股的股東的轉讓、質押以及被凍結股權進行披露;另外,還要加強信息披露質量的保證。只有積極保證信息披露的質量,才能達到投資者的公平選擇,尤其是對于重要數據信息的介紹。
(三)積極發(fā)揮中介機構的作用
企業(yè)并購實施之前,可以進行有經驗中介機構的聘請,雙方應該都利用好中介機構的作用[5]。其一,能夠借助中介機構的專業(yè)評估、調查等,使雙方之間能夠加強了解,從而使并購重組的盲目性得以減少;其二,中介機構能夠代表著各方的利益,從而發(fā)揮自身的協調作用,防止矛盾激化現象的出現;另外,中介機構還能通過專業(yè)優(yōu)勢的發(fā)揮,從而完善并購重組方案,防止出現法律方面的隱患。因此,股權拍賣過程中,中介機構可以進行相關資產評估質量的公布,以及未來的盈利能力等。除此以外,中介機構在股權轉讓過程中能夠通過出具雙方獨立的并購顧問報告,從而使交易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得到積極保證,以此更好地對雙方的行為加以約束等。
五、結論
綜上所述,當前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要想在未來的企業(yè)并購中獲得積極發(fā)展,需要認清當前的市場發(fā)展趨勢,積極權衡好并購重組的利益分割問題,積極思考并購環(huán)節(jié)中的各項問題。目前企業(yè)并購重組的風險已經越來越顯著,因此企業(yè)自身應該積極做好應對風險的工作,采取科學有效舉措,從而在未來的企業(yè)發(fā)展浪潮中利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馮峰.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立法研究[D].上海大學,2014.
[2]袁忠君.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
[3]陳景善.公司收購制度立法模式探討[J].金融服務法評論,2015,(00):48-50.
[4]滕雨格.我國上市公司反收購制度缺失及其構建[J].商,2013,(15):55-57.
[5]肖秀娟.淺析上市公司反收購理論[J].法制與社會,2010,(0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