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李兵帥
摘 要:網絡時代下的大學校園,面對具有突發(fā)性、自由性、非理性和豐富性特征的網絡輿情,通過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提出了生命關懷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途徑和方法,希望能對改善和加強高校消極網絡輿情引導以及和諧校園的構建有所裨益。
關鍵詞:生命關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246-03
21世紀是網絡的世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數字化、信息化校園正逐步形成,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目前網民的最大群體之一仍是學生,占比達到24.6%[1]。
鑒于網絡的開放、平等、自由、便捷、虛擬等特性,個人的言論自由權利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和體現,尤其受到了標榜自由、追求民主的大學生群體的追捧和熱衷,借助網絡工具秀心情、曬觀點、談感情等,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情感真實、觀點鮮明的校內輿情集聚,這其中自然也不乏相當多的消極網絡輿情信息,比如近年來發(fā)生的藥家鑫殺人案、復旦大學投毒案等。大學生因為“三觀”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一些情緒化意見的影響,甚至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可能憑感覺、湊熱鬧或是稀里糊涂地就卷入不斷發(fā)酵的輿情事件,導致出現混亂、緊張的局面,成為點燃校園輿情的導火索。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除了具備一般網絡輿情的特征外,還因為其發(fā)生在高校這樣一個開放性、知識性較強的文化環(huán)境里,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突發(fā)性
高校里,因為課余時間較多、大學生上網方便,所以他們熱衷于瀏覽各類網站,并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因此,每當一個事件發(fā)生時,學生便可以通過微博、BBS等發(fā)表意見,導致輿情發(fā)生突然,此時若再加上傳統(tǒng)媒體對事件進行進一步的跟蹤報道,就可能會形成更加強大的輿論聲勢。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自由性和非理性
網絡世界中,由于突破了時間、地域等限制,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隨時隨地去針對某一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關注者只需要通過復制粘貼,就可以快速傳播信息。然而,由于發(fā)言者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同時缺乏有效地監(jiān)管,因此可能會有大學生,因為工作、學習、情感、就業(yè)等壓力,于是就將網絡這個免責度和自由度很高的空間作為自己發(fā)泄情緒的渠道,從而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豐富性
高校就是一個小社會,因此其所涉及的校園問題、社會問題和事件也是五花八門。例如,一些學校開設的論壇、微博,里面可能就涉及到生活、學習、情感、就業(yè)等多個版塊,而學生的言論又可能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娛樂等角度和方面,傳播方式可能會借助論壇、個人空間、微博等方式,如此一來將會使得同學們針對問題發(fā)表的意見呈現出輻射狀態(tài),加速網絡輿情的傳播。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表達自我意識的直接
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上網是一件簡單、方便的事情,他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途徑,上網后可以發(fā)微博、上BBS論壇發(fā)帖等,去與朋友交流探討熱點問題、情感問題、就業(yè)問題等他們關心關注的話題,相比于之前通過老師轉達、郵寄書信等傳統(tǒng)表達自我意識的方式,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得到提高,大學生們表達自我意識更為高效、便捷。
(二)大學生網絡主體意識的缺失
正是由于通訊工具、網絡的快速發(fā)展,現在大學校園里出現了所謂的“手機黨”、“低頭族”等群體,無論基于何種原因,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網絡世界中,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則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面對的是一臺沒有思想只有冰冷鎧甲的機器,交流過程中,不能以人的方式對待網絡那一端的人,這樣大學生自然無法以平等的心態(tài)更不能懷有對生命尊重的理念在網絡上進行交流和溝通。
(三)高校網絡德育教育的欠缺
隨著社會和網絡的發(fā)展,首先大學生接受思想觀念的渠道多且龐雜,信息量大且多元,又加上西方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滲透侵蝕,可能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思想觀念淡化;其次,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大學生們往往沒有時間進行過濾消化,再加上他們如果心理素質欠佳、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抗挫抗壓能力較差等,可能無法做到合理應對;再次,面對開放、自由、隱匿的網絡世界,大學生們拋開了現實社會道德、法律的束縛,甚至有的同學在網上大放厥詞,肆無忌憚。然而,另一方面,高校網絡德育教育卻沒有及時跟上,往往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四)應對失策導致輿情控制不力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大學生接觸網絡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盡管已經采取了一些網絡控制技術,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技術死角。另外,出于對隱私的尊重和保護,對于一些當前大學生頻繁使用的即時性網絡工具,也存在技術監(jiān)管漏洞,再加上網絡媒體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一些負面輿情信息沒有被扼殺,對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此外,現在還有一些高校管理人員仍然墨守成規(guī),觀念守舊,每當發(fā)生網絡輿情的時候才去重視,甚至有的人還想著采取堵、拖、瞞、躲、壓或是不睬不問等方式處理,不僅不能擺脫輿論壓力,反而可能加劇升級輿情級別。
三、生命關懷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途徑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經濟體制的重大改革,以及高校擴招、制度僵化等因素,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由此容易導致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加大、人際關系緊張、心理緊張煩躁,部分學生甚至由此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產生困惑,再加上感情糾葛、學業(yè)緊張、教育缺失等原因,使得近年來大學生自殺自殘、暴力傾向、殺害他人(動物)等漠視生命的事件時有發(fā)生[2]。
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3]面對網絡輿情惟有采取積極、正確的方法措施,才能更好地促進校園和諧和穩(wěn)定,才能更好地營造學生成長成才的環(huán)境。因此,高校師生應該懷著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觀念和態(tài)度,以有效地解決和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為抓手,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
(一)堅持法治、德治手段相結合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依法規(guī)范網絡行為。從現有情況來看,我國互聯網管理只有法規(guī)沒有法律,最新的一部法規(guī)就是2015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guī)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網絡的監(jiān)管,然而《規(guī)定》并不等于“全網實名制”,因此仍然需要通過相關途徑完善現有網絡法律法規(guī)。
當然,作為教育部門來說,亟待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德育教育,因為學生素質的高低將直接決定其網絡行為和網絡言論的文明程度。
(二)堅持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要重視生命教育”。這些都充分彰顯了國家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具體到高校,自然就應該是堅持以生為本。
著名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過,“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4]以學生的合理需求、學生的正當利益作為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正確引導網絡輿情。
(三)堅持將生命關懷教育納入思政工作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往往是借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途徑進行生命教育內容的學習[5]。借助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生命關懷教育,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一是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基礎作用。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生命關懷教育,將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利于形成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有利于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5]。其次,可以開設有關生命關懷內容的通識教育課程。2008年,武漢大學曾首次將生命教育課列入課程計劃,開設“生命教育”公選課,舉辦諸如生命教育系列講座、專版話題、對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和引導學生真心奉獻等一系列豐富多彩、深入人心的生命教育活動,實現生命教育入腦入心[6]。再次,可以通過相關學科進行滲透教學,或是邀請一些專家學者、有親身體驗的人員來開展生命關懷教育和抵制網絡自殺等消極輿情信息的專題講座,這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叔本華的生命認識論認為“世界當然不是指理論上可以認識的世界,而是生命進程中可以體驗到的世界”。因此,生命教育的學習,除了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之外,還應該注重一些隱性的生命教育,因為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教室里和課堂上,而是會延伸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和時間的每一分鐘。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戒毒所、看守所、特教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老年公寓以及到地震災區(qū)、貧困地區(qū)等投身志愿者活動,以便能更好的關愛生命[7]。
(四)堅持加強高校網絡監(jiān)管力度
學校,作為監(jiān)管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機構,除了應該盡可能地改進網絡質量、優(yōu)化網絡資源外,同樣可以利用網絡舉辦一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學術、科研、娛樂等活動,及時關注留言信箱、網絡論壇等上面的輿情信息,及時解答、回復學生的重大關切和疑問,隔斷擠壓各種所謂“內部消息”、“小道消息”生存空間。另外還應加強技術攻關,避免一些消極、錯誤甚至反動的消息在校園網上傳播,當然,學校在應對校內網絡輿情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做好社會上一些消極網絡輿情的處理,從而最大限度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溫馨、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
(五)堅持提高高校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網絡輿情引導水平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人性回歸的教育,從成全教育活動的直接實施者——教師群體的生命開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chuàng)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盵2]所以,作為高??梢酝ㄟ^組織教師培訓,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生命關懷和網絡德育教育水平,從而保證大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對于高校網絡輿情,不可否認,不良的網絡輿情將會影響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擾亂他們尚未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漠視生命的觀念,但是我們也不能簡單將高校網絡輿情視為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下禁令加以制止,我們應該認識到,通過了解掌握網絡輿情,同樣會有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有利于高校知悉學生的心聲,有利于政府更加科學地制定政策。因此,作為培養(yǎng)我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和和諧網絡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該在重視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同時,重視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重視學生在網絡社會中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責任的擔當,重視學生生命關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合理恰當地使用網絡資源,使其成為構建和諧穩(wěn)定高校校園的有力推手。
參考文獻: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07-22/2015-09-09.
〔2〕陳勇.新形勢下高校教師生命教育素質提升策略探究[J].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10-12,4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75.
〔5〕陳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生命教育探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2,(6):121-122.
〔6〕程墨.武漢大學生命教育入腦入心[N].中國教育報,2007-5-26(2).
〔7〕陳勇.“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背景下高師院校生命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130-132.
(責任編輯 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