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芝
摘 ? ?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推進,各高中學習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也有了極大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導學案作為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其在高中課堂教學中也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本文簡要概述導學案的相關內容,并就它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更好的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導學案;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01-01
導學案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新興起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它的主旨是通過師生合作,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xiàn)引導教學和自主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下面,文章就導學案的含義、原則等內容進行簡單總結和分析,并研究和提出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應用導學案模式,從而有效發(fā)揮導學案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成效和質量。
一、導學案的概述
1. 導學案的含義。導學案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新課程大綱的指導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集體研究—個人備課—集體研究”的模式,對教學課程所編寫的學習方案。它的編寫目的就是素質教育,其教學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優(yōu)化發(fā)展。
2. 導學案的編寫原則。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
1)問題化原則。即通過設定一個具體的情景,將課堂教學中所用到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導入和串聯(lián)。
2)課時化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實行“一課時一學案”的模式,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導學案的時效性、針對性和計劃性。
3)遞進/層次性原則。即在編寫導學案時,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在導學案的內容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例如鼓勵下游學生、激勵中游學生、挑戰(zhàn)上游學生,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體現(xiàn)。
4)方法化原則。即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在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學習、探索、解答等環(huán)節(jié)及時給予方法上的正確、科學指導。
3. 導學案的備課模式。目前,導學案的基本備課模式可大體概括為“預前備課、集體探索、輪流備課、學案優(yōu)化、師生合作”。其備課方式主要包括有幾種,具體為:集體備課、整體備課、輪流主備、課前備課、課后備課以及整理成冊。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導學案的應用措施
高中歷史教師要想更好的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導學案的應用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加以應用和強化。具體措施如下:
1. 優(yōu)化導學案設計。導學案設計是順利開展導學案模式教學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優(yōu)化和加強導學案的設計編寫質量是尤為重要的。教師在編寫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認真學習和研究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大綱要求,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當前社會環(huán)境進行問題情景的設計,避免學案內容偏離大綱。同時,還要樹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現(xiàn)狀以及能力出發(fā),綜合性的編寫學案規(guī)劃,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對于不同歷史成績和能力的學生,在編寫學案時要予以區(qū)分,嚴格遵循梯度性和層次性原則,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對不同學生的因材施教。
2. 積極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導學案模式中雖然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教師在其中的指導、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在導學案發(fā)放后,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和書目,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預習和研究,尋找、學習和探討本課時的歷史知識點,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對其出現(xiàn)的疑問和錯誤進行及時引導和指正,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夠積極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3. 提高課堂講學的效率。教師要通過導學案首先讓學生對本堂課的歷史教學內容進行自學,并交流和探討課后問題,從而使其在認識上對歷史教材知識點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和掌握。而后,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本堂課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著重探討,并對知識點進行精要講解。同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并指出其在理解、掌握等方面的錯誤,指導學生加以糾正。注意,在疑難解答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啟發(fā)性教學,切忌面面俱到,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探索和研究能力。
4. 完善課后評價總結機制。在學生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要在課尾或第二次上課時對本節(jié)課或上堂課的相關知識點以及運用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反思、自評、初省等),并對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進行表揚,對錯誤問題進行指導改正。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上次導學案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及時的調整和優(yōu)化之后的學案內容,以期使導學案的內容緊扣歷史教材的大綱要求,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自主學習、探索、解疑等綜合素質能力。
結語
導學案作為一種符合新課改大綱要求的新型教學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水平。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合理的運用導學案模式,明確教學中的師生地位和關系,將“導”和“學”科學、正確的貫徹落實到整個課堂教學中去,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更好的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成績。
[參考文獻]
[1] 劉大中.導學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04):
141-142.
[2] 張方.以導學案為載體、“先學后教”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
環(huán)節(jié)探討[J].學周刊,2013(03):143-144.
[3] 周兵.“學案導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黑龍江史
志,2014(13):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