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嬌
摘要:歸化和異化是翻譯界長久以來爭論的焦點,爭論的是內容與形式如何處理的問題。科幻小說是文學和科學的統一體,翻譯應該符合通俗文學的所有翻譯標準,同時也要準確傳達其中關于科學元素的描寫。本文通過分析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的中篇名作《你一生的故事》譯文中生造詞和語言學詞匯的翻譯,指出科幻文學翻譯應該靈活采取翻譯策略,在處理科幻元素時還要保留陌生化特征。
關鍵詞:歸化;異化;直譯;意譯;科幻文學翻譯;《你一生的故事》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077-02
一、科幻小說的特點和翻譯標準
艾薩克·阿西莫夫認為: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于科技發(fā)展的性質和程度。加拿大學者蘇文(Darko Suvin)將科幻小說定義為“描寫可認知的疏離的文學”。他指出科幻小說有兩個特點:一是可認知性,二是疏離性。正是這兩點將科幻小說和現實主義文學、奇幻文學和其他文學類型分開來。(Darko Suvin,1979:8)科幻小說盡管同時具有文學和科學兩大屬性,但其首先是文學,其翻譯必須遵循文學翻譯的所有標準;科幻小說又屬于通俗小說的范疇,與一般嚴肅文學的翻譯標準也有所區(qū)別。讀者閱讀通俗小說的目的是娛樂和消遣,所以他們不希望做出太多的閱讀努力。這就要求譯文首先要通俗易懂。(郭建中 2004:129)同時,科學技術描寫是科幻小說的重要部分,這些科學的表述也必須在譯文中得到準確的反應。(郭建中 2004:149)
二、歸化和異化、直譯和意譯
歸化和異化是一對翻譯策略,由美國翻譯學者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歸化策略主張譯文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程度地減少讀者對外語文本的生疏感。異化則是另一種相對的翻譯策略,譯者翻譯時應該刻意打破目標語言的規(guī)范,保留源語的一些陌生特征。方夢之在《譯學詞典》(2004)中,對意譯和直譯做如下定義:一般認為,譯文形式與內容都與原文一致謂之直譯。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謂之意譯。(方夢之 2004)郭建中認為,直譯和意譯這兩種翻譯策略的焦點在于形式和內容,而內容不可避免地包括文化,這一組概念和歸化和異化沒有實質的區(qū)別,歸化和異化的爭論實際上是直譯和意譯爭論的繼續(xù)和延伸;這兩組概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異化和歸化帶上了比較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直譯和意譯僅僅涉及方法論的問題。在郭看來,韋努蒂的“抵抗式翻譯”最大的缺陷在于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導致實際翻譯中,文化和語言、形式和內容往往被看作一體,這樣的“捆綁”是不符合翻譯實踐的,優(yōu)秀的譯文在流暢優(yōu)美的同時,完全可以生動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文化觀念、表現外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將語言和文化、形式和內容分開處理,將翻譯的方式分為四種:
1.直譯+異化:譯文保留源語的表達形式,也保留源語的文化內容。
2.直譯+歸化:譯文保留源語的表達形式,但是用目的語的比喻或者文化觀念替代源語中的比喻或者文化觀念。
3.意譯+歸化:譯文脫離原文的表達形式,并以目的語的比喻或文化觀念代替源語中的比喻或者文化觀念。
4.意譯+異化:譯文脫離原文的表達形式,但還是保持源語中的文化觀念、比喻或意像。(郭建中 2004:212-213)
三、生造詞和語言學詞匯翻譯策略分析
《你一生的故事》是美籍華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姜峰楠)的中篇作品,本文所分析的譯本選自2004年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蔣科幻佳作集》。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一位人類語言學家與外星生物交流的故事。由于文中存在對外星生物和科技的描寫,作者為此生造了一些詞語,為原文帶來了陌生感;為了使中文讀者也能體會到這種陌生感,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細細斟酌。由于是生造詞,所以不能從現有的中文詞匯中選取對應,而要運用想象力也生造詞匯,以實現陌生化能夠成功傳達給中國讀者。
1.生造詞翻譯heptapod(七肢桶):這是出現在地球的外星物種的名稱,譯為“七肢桶”,譯者采用了意譯+歸化的翻譯策略。這個詞由hepta和pod兩部分組成,hepta-是“七”的意思,而-pod是腳的意思。由于文中提到這七條肢體都可以兼做手腳,所以光說腳不足以達意。譯者用“肢”代替“腳”,再加了“桶”字來表明外星生物的外形特征,使得譯名比較符合漢語的稱謂習慣。
2.語言學詞匯翻譯。文中在描寫與外星人溝通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語言學詞匯,下文將舉例通過上下文說明譯者對其中一些詞匯的翻譯策略。
例(1)
It appeared that a semagram corresponded roughly to a written word in human languages:it was meaningful on its own,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emagrams could form endless statements.We couldnt define it precisely,but then no one had ever satisfactorily defined“word” for human languages either.
看來七文與人類文字還是有些相通之處:七文的每一個字都各有其意義,和其他字詞結合起來以后可以傳達的意義近乎無窮無盡。我們無法對七文做出精確定義,不過話說回來,誰又能對人類語言中的“詞”這個概念做出精確定義呢?
分析:作者采用了意譯+歸化的翻譯策略。semagram這個詞和語言學中的determinative同義,直譯的話是“義符”(戴煒華 2007:241),指的是沒有對應口語的一種表意符號,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對于缺乏語言學知識的讀者來講,光看“義符”兩個字很難明白原意,所以譯者直接放棄了嚴格的對應詞,也沒有進行解釋式的翻譯,而是直接生造了“七文”這個詞來代表外星人的書面語。筆者認為,譯者采用的這種意譯+歸化的方法是值得采用的。但是筆者認為,原文采用語言學的專業(yè)術語是為了契合語言學家的身份和情節(jié)的要求,那么譯文也應當準確地代之以專業(yè)術語,并加上注釋,向讀者解釋語符的含義,力求原意的準確傳達;但是這樣會使得讀者的閱讀負擔加大,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與通俗小說的翻譯原則有所違背。總的說來譯者的處理方式是平衡了兩者。
例(2)
“Linguists describe writing like this—” I indicated the printed words “—as ‘glottographic,because it represents speech.Every human written language is in this category.However,this symbol—”I indicated the circle and diagonal line“—is‘semasiographic writing,because it conveys meaning without reference to speech.”
“語言學家把這個——”我指著那四個字,“稱為‘舌文,‘言語文字,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們說出的話,是語音的重現。人類的所有文字都屬于這個范疇。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符號——”我指著中間畫著斜杠的圓圈,“這是會意象形語標文字,傳達出意思,但與口頭語言并沒有直接關聯,不是語音的重現?!?/p>
分析:作者采取了意譯+歸化的翻譯策略。英國語言學家桑普森(Geoffrey Sampson)將文字分為兩類:詞符文字(glottographic)和音符文字(semasiographic)譯者將本段第一句譯為“語言學家把這個“稱為‘舌文,‘言語文字,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們說出的話,是語音的重現?!背擞脙蓚€詞“舌文”和“言語文字”來指代glottographic之外,還在第一句的譯文中加了一句解釋“是語音的重現”。對于專業(yè)術語,譯者沒有直譯,而是譯成讀者比較容易理解的兩個詞,從讀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加上解釋,減少了讀者的閱讀困難程度。
筆者認為另一種翻譯策略也是可行的,那就是保留語言學詞匯,譯成漢語中對應的語言學詞匯,同時在譯文正文中加以解釋或者以注釋來解釋,畢竟使用大量語言學詞匯也是原文的特點之一,能夠體現語言學家的嚴謹工作、分析過程和研究手段。
四、結論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科幻小說的翻譯需要在保持陌生化元素和照顧讀者閱讀感受之間做取舍,并沒有特定的翻譯方法可循。譯者只有充分理解科幻小說的特點據此選擇靈活的翻譯策略才能達到目的,為讀者帶來流暢、準確、優(yōu)美的譯文。
參考文獻:
[1]Chiang,Ted.(2002).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Tor Books.
[2]Sampson,G. (1985). Writing system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Suvin,D. (1979).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吳巖.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1.
[5]戴煒華.外教社新編英漢語言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郭建中.科普與科幻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