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曾聽朋友說過中國畫多用“留白”,也就是匠心獨到地在畫面上留以空白。畫家的神來之筆、畫幅中最能引人冥思遐想玩賞不止的地方,往往是由于“留白”。正如哲理所云:“道以無為大,大而無所容”。其實在教育中,留白也是一種藝術。
在生活中、教學中,我們也應該給孩子留些空白,讓孩子有自我思考、自我發(fā)展的余地。
如何給孩子留些空白,如何給教育留些空白呢?陶行知抱雞上講臺給了我們深刻的思考。
抓一只雞,掏一把米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他在武漢大學演講時,未曾開言,先從皮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并從包里掏出一把米。
他想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并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激發(fā)了聽者的興趣,樂于接受他的觀點。作為教育者再次深深感受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你執(zhí)著于一件事物,你會發(fā)現困難不是一座大山;當你迷戀于一件事物,你會發(fā)現人生的旅途從不單調;當你追尋著一件事物,你會恍然間驚醒自己身處那個美麗的彼岸。因此作為教育者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興趣,讓學生滿懷興致地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掰開雞嘴,硬塞米粒
陶行知按住雞頭硬逼它吃米,又掰開雞嘴,把米粒硬塞進去,雞就是不吃。
在教育現實中,我們是否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學生?我們把準備好的“知識”硬塞入學生的嘴巴。
卻忘記了學生是主體;
忘記了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忘記了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建構,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的,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忘記了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別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更忘記了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己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是在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傳授內容的能力。
總而言之,“強扭的瓜不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教育者只是需要給他們一個安全和諧的展示舞臺,并加以引導讓他們作最棒的自己便好。
雞獲自由,從容吃米
陶行知把雞放開,自己后退,大公雞便從容地低頭吃了起來。
雞獲得了自由,能夠發(fā)揮它的主觀能動性,自然能從容地進食了。我們的學生也一樣,有了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舞臺,他便能自主學習。
資深課程專家,余文森在一次對話中談出了自主學習的真諦——自主學習就是自己做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是我的事情,我能夠學,我盡量自己學;不懂的不會的,我在同學的幫助下,老師的引導下思考。
而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咨詢者。教師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發(fā)展狀態(tài)與所需幫助做出判斷,需要有適時適度指點的技巧,需要有與學生平等交流,組織協調學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搭建的舞臺上秀出最閃亮的自己。
陶行知的故事講完了,但我卻再次由雞想到了人。正如這只雞,它不是不想吃米,它只是不想被人硬逼著吃,它要用它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吃。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可是教育的硬塞卻讓教育少了留白的美,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空白,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做學習的主體,能夠自主地學習。也愿在陶行知故事的啟示下為教育多留白,給孩子足夠大的舞臺來充分的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正所謂“道以無為大,大而無所容”。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鳳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