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寶卓 李文玲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住宅建筑是我國傳統(tǒng)的封建禮儀和等級觀念與各地氣候特點相結合的產(chǎn)物,尤以四合院最為典型,本文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住宅中的室外交往空間,并深入探討了中國住宅建筑中的“中介空間”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及其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中國住宅建筑;室外交往;“中介空間”;模糊;連續(xù)
“中介空間”是荷蘭結構主義大師范埃克所提出來的。建筑上表現(xiàn)為中性的,的空間狀態(tài)。范??岁U述“中介空間”時,將它與結構主義結合,引申為相對層級間過渡滲透。他把建筑空間的定義層面加以擴大,提出所謂“建筑即城市”,“城市即建筑”,“建筑領域為人的物質環(huán)境”的建筑空間觀?!爸薪榭臻g”在結構主義的層次系統(tǒng)中,是各部分之間的滲透,而非僅指簡單的內與外的滲透。
一、單座建筑層級中的“中介空間”
中國住宅建筑的單座建筑中有許多輔助性或從屬性的空間,均對外開放,起到內與外的聯(lián)系滲透作用,例如廊、庭、廂、序……等,其中檐廊空間最為典型。
《華廈意匠》一書中曾說到:“檐廊使屋身立面由多個層面來組成,由此帶來了一種‘流通的空間的感覺,使室內室外之間產(chǎn)生了柔順的過渡”。
二、群組建筑層級中的過渡
門屋、合院中庭、連廊作為群組建筑層級中的元素,以不同的形式起到層次間的連接滲透。從門屋(商業(yè)性街屋則往往經(jīng)過騎樓等過渡性空間),到合院中庭(或連廊),再通過檐廊,廳堂,及最內各層次間形成相扣的聯(lián)系。
1.合院中庭
合院中庭這種空間,在《華廈意匠》書中,曾這樣闡述過:“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房屋立面都是作為‘內院的背景,工不構成為大街上的景色。立面在性質上似乎只是一種‘對內的表現(xiàn),與‘室內設計的目的十分接近。”,“大部分建筑的立面都是基于構成院子內部的景色而設計的……我們可以看到位于內院之中的主要堂殿,常有墻壁與之左右相連,于是‘三向的‘體就轉化成為‘兩向的面……作為庭院的背景就更為完整。正如建筑群的平面一樣,中國建筑的面很多時候在性格上也同時具有‘二重性,既是房屋的外觀,又是庭院的背景,是房屋的‘外,又是院子的‘內……這并不是說室內外沒有分別,表現(xiàn)為‘內部與‘外部的協(xié)調。”合院具有相對內外融合為一的空間特質。相對城市而言,屬于建筑群組之內,而相對于建筑群組的單座建筑而言,敞開的形式,屬于外部。合院的中庭中間,是一種使群組建筑空間與單座建筑空間之間連續(xù)的過渡。
2.門屋
中國建筑“傳統(tǒng)門屋是兩面開敞而有遮頂?shù)目臻g”,與院墻協(xié)調,起著對外的聯(lián)系,同時除了可以供重大禮儀使用外,也可作為一般人員的休息場所。其兩面開敞的特點使其同時具有向內與向外的過渡趨勢。
在群組建筑內,以及在城市建筑空間內人們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方式?!伴T屋”使得外部城市領域與內部群組建筑領域相互銜接,不致產(chǎn)生突然變化的感覺。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曾說,建筑,特別是住宅,在它們內部與街道之間如有一個優(yōu)美的過渡,比之徑直通向大街的房屋要安靜得多,中國住宅建筑中的“門屋”就有力地充當起了這個“優(yōu)美的過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過渡區(qū)域”本身所產(chǎn)生的感覺是矛盾而復雜的,是一種亦此亦彼的感覺。一句話,人處“門屋”,既能體會到群組建筑空間的領域精神,又能體會到城市建筑空間的“外圍”氣氛。
三、城市建筑空間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組織,基本上即是以相互垂直的街道道路網(wǎng)為骨架,各個不同性質與機能的建筑群組合在嚴密的棋盤式構架中。而城市結構中的這種街道路網(wǎng),在區(qū)分內部和外部的層級時,所扮演的正是過渡角色及特點。街道空間扮演著“城市層級”與“地景層級”,甚至也是“城市層級”與群組建筑層級之間互動的角色。
從外部的自然“地景層級”看,街道空間在城市建筑層級中是“內部”空間,然而,從城市建筑層級來看,較群組建筑層次來說,是外的區(qū)域,此“城市之內而群組之外的亦內亦外”的空間形態(tài),在城市建筑中,實可說是一種“內部空間外部化”的復雜二重性的中介形式。通過這一“中介空間”,使得群組建筑能與城市場所相協(xié)調。從群組建筑的“門屋”進入街道,就到達了群組建筑空間的外部,同時也進入了城市層級的內部,則這城市建筑層級內部最終又接連到自然地景層級。其間是不間斷連續(xù)的。
住宅街道空間的“內外二重性”特點,使得其為公和私滲透的載體。在此空間中,人們感覺到其處于“自家”群組建筑之外,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進行群組建筑之外的公共交往活動;而同時,人們又可感覺到其共同處于城市建筑空間之內,從而把“公共”的街道空間,也視為私有而使用,在街道兩側開設自家的作坊、店鋪、酒樓……等等,使得公和私互相滲透,呈現(xiàn)出多樣化與含混。透過這種“亦公共亦私密”的中介媒體,不僅使私人生活得以自由地延伸,同時居民生活環(huán)境與城市活動之間也能獲得柔順的過渡。
四、結語
單體、群組、城市組成的建筑體系,在每個層次上,都體現(xiàn)多樣性。它們具有多義、模糊性,相當程度地滿足人們生活中多樣而復雜的心理及行為活動。總之,它們把中國住宅建筑空間導向了一個內外、時空的動態(tài)復雜的連續(xù)系統(tǒng)當中。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李允鉌.華夏意匠.龍?zhí)锍霭嫔?/p>
[3]侯幼彬.建筑的模糊性.建筑學報
[4]許亦農(nóng).中國傳統(tǒng)復合空間觀念.建筑師
[5]朱文一.關于“院”的本質及文化內涵的追問.世界建筑
[6]孫全文.禪與代謝派建筑.建筑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7]劉瑞芝.有機·整體·模糊.建筑師
(作者單位:1.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
2.建學建筑與工程設計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