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杰
似乎從工業(yè)文明肇始,人們即踏上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忠實地信奉并遵循這樣的路。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似乎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甚至企圖化身造物者,控制一切生靈。
但,我們只是人。
我們沒有起死回生的神力,沒有創(chuàng)造物種的能力,我們有的,是膨脹的欲望、侵略的野心和毀滅的能力。螢火蟲屬于自然,人們卻因為對浪漫和金錢的欲望,以拙劣的手段侵略了它們的家園,用不適宜的遷徙造就了一場場令人愕嘆的“屠殺”。
柯靈在《西湖的風》里提及了一場滑稽可笑的“西湖再現(xiàn)”,商人把他記憶中美好的西湖變成了銅臭與鋼筋共筑的冰冷產物,將詩意的西湖變成了小資情調與日常談資,將一種國仇家恨變成了生財之道……
我們只是人,免不了欲望免不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求。我們艷羨蝴蝶的翅膀,于是有了標本;我們渴求動物皮毛的溫暖,于是有裘皮大衣;我們迷戀螢火蟲,于是有了螢火蟲之墓。難道真是“喜歡就會放肆,愛就是克制”?
蘇軾在千百年前即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覺悟,反觀當今社會,這種覺悟不過是我這樣的紙上談兵!
我們只是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從來無法抗爭自然,我們敬畏自然。
蝴蝶在陽光下張翅飛舞,山川在柔水的撫慰中安穩(wěn)吐納,百花開在漫山遍野,百鳥棲息萬樹枝頭。螢火蟲,繼續(xù)它微弱的喘息。
我們只是人,只有維護造物者之無盡寶藏,才能守護住自己心中那方柔軟美好的天地。
莫以神的名義,讓風光入殮。
(編輯:李躍)
評點:范玲玲
文章題目《我們只是人》既有對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合理包容,還有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正確理解,在此基礎上的對“敬畏自然”的理解就顯得合情合理,這體現(xiàn)了作者在情感和襟懷方面的文外修煉是成功的。例證引用《西湖的風》,是對高考散文閱讀的合理嵌入和精準化用,再現(xiàn)世相和人心,引用蘇軾在赤壁的覺悟,是對我們的返祖和失去本心的提點和警示。語言簡潔大氣、優(yōu)美深刻,尤其是結尾一句,詩思交織,和全文的情思悠悠形成呼應,很有力量,這無疑論證了表達永遠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