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霞
摘 要: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生對觀察有興趣時,教師必須趁熱打鐵地在觀察前向他們提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視覺不同于“照相機”,它具有選擇性,因此在教學中除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外,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
關鍵詞: 美術教學 愉快教學 觀察能力 培養(yǎng)方式
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掌握繪畫的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提高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加強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要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念,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對事物具體而鮮明的印象。學生的審美觀察力是美術教學關鍵的關鍵。觀察能力是人類智力活動的門戶,沒有觀察能力作基礎,就談不上藝術想象力、表現(xiàn)力,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力。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根據(jù)初中美術課的特點,實施愉快教學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所說的“好”與“樂”就是一種興趣,一種愉悅的心理,一種力求認識和創(chuàng)造的傾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往往喜歡活動的、有聲音的、新奇的、色彩鮮明的東西,相對不喜歡靜止的、無聲的、陳舊的、色調(diào)灰暗的東西,要求在無窮的樂趣中蘊入深刻的教益,以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F(xiàn)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興趣與學習的關系非常密切,只要有興趣,學生就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乏味之事。對于身邊的事物,我們似乎很熟悉,但熟悉到什么程度,并不是很可靠。譬如自己的衣服經(jīng)常穿,學習用品天天用,但若讓你憑記憶畫出來,就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教師的愉快教學,學生無需有意識地努力就能保持專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學習興趣,日久天長,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對學習的“持久興趣”。在學生對觀察有興趣時,教師必須趁熱打鐵地在觀察前向他們提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所謂明確目的和任務,是指學生知道觀察什么,為什么觀察及觀察時注意些什么,使學生的觀察更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持久興趣愈濃,學習動機就愈強,努力程度就會愈高,從而徹底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進取、向上。
二、觀察方法要準確,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視覺不同于“照相機”,它具有選擇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除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還要教給他們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是對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察看。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于每一學科的教學中,只是各有側重,而美術學習過程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則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審美地觀察。無論什么事物,在觀察時都不能盲目地看,應找出它們美的地方,如觀察風景時要注意是寧靜的美還是壯觀的美,也就是說,應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產(chǎn)生激情,這樣作畫時才能立意明確。因為無論是對事物的構想或表現(xiàn),還是美術繪畫學習過程本身,都應把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重要地位。在美術教育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美術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從理論研究、繪畫訓練、臨摹欣賞和評論教學四個方面實施的。另外,對畫面的觀察也要看它是否結構得當、色彩和諧。如一些學生畫畫時往往畫面這塊涂紅色那塊涂綠色,這樣才覺得色彩斑斕,顏色用得好看了。給學生講授整體的觀察方法及對比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學會怎樣正確地觀察所要描繪的物體。先觀察整體大關系,再深入局部細致觀察,然后再回到整體關系上觀察,這是被藝術家的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整體——局部——整體、宏觀——微觀——宏觀地認識事物、表現(xiàn)事物的觀察方法。只有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繪畫訓練中準確地描繪各種物體。
三、以欣賞、臨摹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臨摹教學對學生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繪畫觀察能力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學會有比較地觀察,教師應采取抓住美術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引導的做法。如在造型訓練中,教學生從長短、高低、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大小、透視等各方面比較、觀察。與繪畫教學不同之處,臨摹、欣賞教學中以作家和學者的成功創(chuàng)作為觀察和學習的對象。在構圖方面可以指引學生比較不同的基本形造成的不同的構圖效果,在色彩方面和同學們一起從色調(diào)、明度、純度、冷暖等角度比較,使學生觀察、感受到更豐富的色彩美感。那么對作品欣賞和臨摹過程中的觀察就不能局限于這些成功作品表面,通常情況下還要考慮作者繪畫時的內(nèi)心世界和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處的歷史年代,這是欣賞作品中的常識。如《手繪線條圖像——立體圖像的表達》一課中,教學生進行剛柔、曲折、疏密、虛實的感受、比較,從而敏銳地感受到線造型的魅力。例如在欣賞我國著名的油畫藝術家董希文創(chuàng)作《開國大典》時,要讓學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觀察作者刻畫人物的生動表情所反映的內(nèi)心世界。除此之外,還可以對美術作品進行一種空間平行的觀察分析,這樣既可以進行微觀性的比較,將同時代、同畫種、同風格、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又可以進行同題材跨文化、跨風格、跨流派等的宏觀比較。在臨摹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把教學目的放在以形式美為主要出發(fā)點,以作者情感體驗為輔。對于畫的形式的臨摹,要求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用坐標格作準確臨??;另一種是自由而準確的臨摹。不管采取何種方法做比較,其目的都是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美術作品在表現(xiàn)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時的規(guī)律、特點,促進學生對美術文化知識的掌握。比如選擇一些寫實范本,有利于初中學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學生分析和把握。
總而言之,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探求知識的第一步,是進行美術活動的源泉,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發(fā)展智力、創(chuàng)造再發(fā)明的基礎。觀察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美的天地,放飛學生的個性之夢,培養(yǎng)他們有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能力是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嚴作濤.優(yōu)美的校園——《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的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6(04).
[2]周永軍.淺談初中美術透視教學方法[J].家教世界,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