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很多人以為,一個人的一生越完美就越能體現(xiàn)那個人的價值。而我認為,人生何必百分百的完美。我追求百分之七十的理想人生,當然這并非是我喜歡殘缺,拒絕完美,而是我知道并承認接受不完美才是一種冷靜而成熟的人生態(tài)度。
我曾經(jīng)讀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小圓盤,因為身體上缺失了一塊,所以轉(zhuǎn)得很慢。于是它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回這塊碎片。因為轉(zhuǎn)得很慢,它可以聽見悅耳的鳥鳴,聞到醉人的花香,看到葉片上的露珠慢慢地干涸。經(jīng)過了千辛萬苦,小圓盤終于找回了碎片,而當它終于能飛快地轉(zhuǎn)動時,它發(fā)現(xiàn)它錯過了鳥鳴,錯過了花香,錯過了露珠。于是,它義無反顧地又丟掉了它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藝術家和欣賞者們推崇備至的“斷臂的維納斯”也一樣,如果“維納斯”再重新裝上手臂的話,她可能不會如此著名。也許正是這種缺陷,才能讓人們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正是缺陷,才使它如此迷人。殘損和缺陷不僅沒有減少“維納斯”的優(yōu)雅和風韻,還給藝術史平添了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光彩。
人生也不可能完美。試想,如果人一出生就是完美的話,那么就等于剛出生就被賦予了“安樂死”一樣。果真已經(jīng)完美,豈不連一點兒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樂趣都沒有了?沒有了追求的蒼白人生與死了又有什么區(qū)別?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任何人身上都有自己獨具的優(yōu)缺點。就算你是個億萬富翁,你也可能在音樂藝術方面一竅不通,從而只是一個累積收藏財富的機器;反之,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音樂家,你也可能因不懂經(jīng)營而像貝多芬一樣與貧窮和流浪為伴。所有人的生命都無法完美!
我愿意接受缺憾。我追求百分之七十的成功人生,我尊重百分之七十的天才,我珍惜百分之七十的機會。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因為完美無缺的人生失去了追求尋找的意義和樂趣!
簡評:
一篇短小的文章,出自八年級學生筆端。沒有過多華美的辭藻,沒有時髦的勵志故事帶來的喧嘩與躁動,字里行間帶來的是對人生的思考。雖然稚拙,卻不失坦誠;雖然平淡,卻難掩本真。“我手寫我心”,質(zhì)樸的文字往往更令人回味。
指導教師: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