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鋒
美國電影《教父》于1972年首映,并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因此摘獲經(jīng)典影視的美稱,是美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電影《教父》是以馬里奧·普佐同名小說為素材,經(jīng)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該電影曾獲得多個重要獎項——金球獎、奧斯卡獎等;2007年,在美國電影協(xié)會評比的“百年百佳影片”中名列第二。[1]判斷一部電影的故事素材是否能被觀眾喜愛的主要因素,就是檢驗故事的敘事理性,電影《教父》所講的故事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分析觀眾喜愛的原因,可以通過觀察故事的敘事理性來進行。
一、 敘事手法的應用及其轉變
電影《教父》中,全知視角這類型古典敘述被應用得十分頻繁,其中全知視角主要是指作者的地位處于全知全能的高度,可以說是作品的主宰者,可以操控作品中的各個人物、故事發(fā)生的過程以及其所涉及到的場景等,這些無一不是由作者所掌控的。電影根據(jù)介紹性的鏡頭語言,講述者按照自由的角度去詮釋事件以及事件所體現(xiàn)的人物心理特征。全視角貫穿于整部電影,同時也偶爾出現(xiàn)了外視角和內視角,外視角等式表達即為敘述者小于角色,對應的,內視角等式表達即為敘述者等于角色,在內、外視角的結合下,電影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對于觀影者還是人物角色本身,都要從外部觀察來對角色的屬性以及時間的發(fā)生進行定位。全視角的選取的目的很實際,純粹是從娛樂觀影者角度出發(fā)的,內、外視角的選取全部都是為了達到較好的觀影效果,是為了使觀眾產(chǎn)生懸念和神秘感,從而使觀眾有繼續(xù)想看下去的興趣和理由。觀影者在觀看電影時,從開始的懸念不斷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不僅可以讓觀影者有一種別樣的體驗和美的享受,還可以慢慢體會其中的敘事手法??偟膩碚f,在全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的共同合作下,鏡頭語言出乎其外、入乎其內,事件發(fā)生合理恰當,為電影的事件發(fā)展提供了契機,也為影片的敘事表達增加不一樣的色彩。
分析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拿老教父維托的復仇計劃為例:各個黑手黨家族的“生意”矛盾逐漸惡化,老教父被積怨已久的敵對家族槍擊進入醫(yī)院,自此柯里昂的權勢一下落入了低谷,電影通過全知視角的敘事,這些線索都被清楚地說明。老教父病愈出院,主動要求和解,在內、外視角鏡頭的不斷交換下,老教父的言行舉止、表情神態(tài)顯得神秘難測。老教父精心計劃,在幼子邁克繼承“家族事業(yè)”之后安然離去,但是對于復仇計劃,老教父卻一直沒有在影片中提及,這就引起了觀影者的好奇心理。最后,邁克知道了老教父的秘密,并且執(zhí)行著老教父的復仇計劃,在邁克說“我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I' m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knows that)”的時候,把鏡頭從全知視角轉化為內、外視角,直到電影最后,才揭曉復仇計劃的真正操作者,這樣一來,老教父的“智慧”和“偉大”被觀影者震撼和佩服,從而成功地塑造了“老教父”這個智慧與狠辣并存的人物角色,與此同時,也從多個方面促進了整個復仇事件的順利進行。
二、 時間與空間上的敘事范式建構
電影的呈現(xiàn)必須要有堅實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借助氣勢磅礴的組織,創(chuàng)建一個具備史詩氣場和經(jīng)典意義的環(huán)境。電影《教父》就符合了以上所有的要求,從空間上來講,從美麗的意大利西西里島到繁華混亂的美國紐約,把西西里的鄉(xiāng)村氣息和紐約的城市風采完美地展現(xiàn)在電影里;從時間上來講,《教父》從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結束,期間將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變化演繹在這部電影里。電影以宏大的時間空間跨度作為基礎,敘事背景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基層、各個方面、各個事態(tài),包括意大利底層市民、農(nóng)民的日常生活,美國紐約上流人群的經(jīng)濟、政治活動,電影完全切近于一部紀實片。堅實的社會背景和宏大的時空跨度,為《教父》的角色設定和事件演繹打下了堅固的基礎,讓電影顯得更有史詩風格。
從敘事范式方面分析,電影主要把柯里昂家族作為主要社會關系紐帶,其中每個人物角色都有其特定作用,各個人物角色都或多或少與柯里昂家族產(chǎn)生一定的關聯(lián),而且隨著新角色的不斷出現(xiàn),影片事件的發(fā)展也變得順理成章,有條理性。作者只需要稍微為新的角色指明一個去向,就可以讓已經(jīng)完成表演的角色順利離開觀影者的視線,并且為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但如果再次需要這個角色,也可以輕易地請入到電影里。就拿面包師恩佐這一人物角色解析:在電影的剛開始,恩佐有事需要老教父幫助而出現(xiàn),在得到了老教父的幫助之后,他開始自己新的生活而離開觀眾的視線;然而當老教父受傷入院,邁克需要人手保護父親的時候,恩佐又適時出現(xiàn),其原因是因為自己在報紙上看到老教父受傷,特意前來慰問。恩佐的進入和離去,總是自然和適時,情節(jié)自然不牽強。
整個電影里面出現(xiàn)了大約一百多個人物,他們的出現(xiàn)促成了不同的電影情節(jié),他們的多樣化命運也讓電影主題更加深刻和復雜。該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是闡述柯里昂的家族史,但主要故事是柯里昂家族的復仇。身為文學的永久主題——復仇,總是會吸引者不同的人們。電影《教父》中,講述了一大批來自于美國的意大利移民,他們以復仇為主要目的進行了一系列的行動,從而升華了作品復仇的主題,不僅渲染了作品中的異域情調,還再現(xiàn)了不同背景下的歷史風貌和文化背景。
考慮到電影的時間限制,不可能在電影里將所有人物的生活進行展示,只能在一些小的口語表達中體現(xiàn)出來,例如:才華橫溢的意大利歌手尼諾雖然經(jīng)過了無數(shù)的挫折后達成了愿望,得到了成功,但是,最后卻用酗酒的方法選擇了自殺,這個任務的設定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杰克·倫敦《馬丁·伊登》的真實寫照;美國主流社會的優(yōu)秀女青年凱誠實善良,她和邁克爾的愛恨糾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對她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衍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推動了電影情節(jié)的發(fā)展;警員奈里,原本是一個具備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人,最終卻淪落為黑幫成員……這一系列人物的命運,在情節(jié)線索的推理下,顯得那么真實和悲慘,不僅使觀影者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內涵,還能更進一步的加快電影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升華。
三、 敘事理性中的角色創(chuàng)設
電影《神父》身為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塑造了不同的生動感人的人物角色,角色的獨特魅力既來自于其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成功創(chuàng)設,也來自于電影對人物介紹的別具一格。
電影對來教父這一角色的創(chuàng)設方法深入人心:對于老教父的經(jīng)歷活動,觀影者可以借助人物角色之間的交流透漏出來,或者是借用鏡頭語言來進行第三人稱的敘述;相對于老教父的心理活動,其他人物角色只能觀察其聲音、動作和表情來揣測和分析,需要觀影者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觀察。老教父是一個西西里孤兒,他的父母親被仇人殺害,無奈自己孤身一人逃往美國,在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之后,他成為黑幫勢力、政治界和商業(yè)界影響力最大的“教父”,電影把老教父這一角色表述得合理且史詩化。老教父雖然身在美國,但其仍然無時無刻不遵守著西西里的道德傳統(tǒng),雖然是黑幫的老大,但是卻也有他自己的底線,他甚至創(chuàng)建了西西里式的地下帝國,公然藐視現(xiàn)實法律。老教父角色的創(chuàng)造在內容、描述和風格上有很多相同之處,電影主要把人物經(jīng)歷作為主線索,在第三人稱的描述方式下,讓情節(jié)更加浪漫和懸疑。總的來說,老教父形象具有傳奇的英雄主義和浪漫色彩,在電影敘事語言的引導下,突出了強大的主觀性,進而導致觀影者和影中人物都無比崇拜和信服老教父。
在老教父形象的強烈對比下,新教父邁克的形象就顯示出了其性格的完整性和混亂性。電影剛開始介紹邁克在知名大學就讀,志愿從軍,參加二戰(zhàn)并且獲取了光榮勛章,最后升任為軍官,也就是說,邁克是一個在美國主流價值觀影響中長得的具有健全性格的優(yōu)秀青年。電影的最后,邁克雖然繼承了父親的“家族事業(yè)”,成為柯里昂家族的第二代教父,但是,邁克的這種身份轉換并不牽強,對于整個電影的發(fā)展和事件的推進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他特有的知識背景以及生活閱歷,使其看到了美國法律背后的荒誕以及執(zhí)法人員的虛偽,再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毅然逃往西西里,并在西西里遇見了自己的愛人,然后與之結婚,當邁克看到自己心愛的妻子阿波羅尼亞被敵對家族所殺,與此同時得到消息自己的大哥也在美國被殺,邁克西西里的幸福生活最終還是被摧毀了。為了家族的希望和父親的期望,也為了為哥哥復仇,邁克順理成章繼承了黑道家族的事業(yè),對美國社會進行了重新的認識,最終從一個優(yōu)秀的青年轉變?yōu)橐粋€殘忍的黑幫首領。[2]
電影的主題揭示了現(xiàn)實生存的悲劇性,借助邁克坎坷的人生歷程來進行詮釋。(一)終極關懷的缺少源于信仰的破滅:現(xiàn)實世界的法律往往都使信仰幻想走向絕境。邁克的轉變就是其面對社會的殘酷,無奈拋棄了對宗教的信仰,學會了當時教會的虛偽。(二)人際交流溝通的約束條件就是現(xiàn)實關系帶來的孤獨感。在面對至親時,邁克內心的掙扎和困苦不能對其進行傾訴,更無法與家人做到精神上的完美契合;面對現(xiàn)實利益時,邁克只能選擇沉默以對。邁克深知,想要獲得最后的成功,他必須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的骯臟之事,要狠下心來對付敵人,只有承擔了這份孤獨,才能換取更大的成功。
結語
電影《教父》被譽為美國工業(yè)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它被人們喜愛和贊譽,其受喜愛的原因有多種,如情節(jié)扣人心弦,臺詞引人深思,演員的演技較為特色且具有很深的功底,但是追溯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獨特的敘事藝術對其內容的完善和事件發(fā)展的推動。敘事理性在電影的敘事以及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為影片提供良好的基礎,還能提高觀眾的興趣,增加觀眾喜愛的程度。基于此,研究影片敘事理性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對電影《教父》敘事理性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諸多的優(yōu)秀點睛之處,這些敘事優(yōu)點可以為今后的影視發(fā)展提供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蔣薇.從電影《教父》看黑幫類型電影[J].藝術品鑒,2015(8):95.
[2]呂智博.從煉獄到煉獄——論電影《教父》的人道主義雙重性[J].青年文學家,2014(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