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
[摘要]縱觀霍建起的創(chuàng)作,精致唯美的鏡頭語言、平緩溫和的敘事節(jié)奏、含蓄雋永的意境營造是其電影的典型特征。書寫普通人的生存危機、探討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贊揚人性中的真善美是霍建起電影的敘事主體,而貫穿其中的是強烈的生命意識,彰顯了導演深厚的人文情懷。本文即以生命意識作為切入視角,從苦難人生的詩意呈現(xiàn)、生存困境的溫情表達、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析霍建起電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霍建起;電影;生命意識
自1996年執(zhí)導的第一部電影《贏家》上映伊始,在近20年間,霍建起相繼拍攝了《那山那人那狗》《暖》《臺北飄雪》《1980年代的愛情》等13部影片,這使他在中國當代導演陣營中異軍突起,同時也樹立了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精致唯美的鏡頭語言、平緩溫和的敘事節(jié)奏、含蓄雋永的意境營造是霍建起電影的典型特征,散發(fā)著濃濃的東方韻味。[1]縱觀霍建起迄今為止所導演的所有電影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電影始終關注小人物的情感和生存狀態(tài),講述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清新淡雅的畫面下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感傷與哀愁,令人回味無窮。書寫普通人的生存危機、探討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贊揚人性中的真善美成為霍建起電影的敘事主體,而貫穿其中的是強烈的生命意識,彰顯了深厚的人文情懷。本文即以生命意識作為切入視角,從苦難人生的詩意呈現(xiàn)、生存困境的溫情表達、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析霍建起電影的藝術(shù)特色,以便深入理解其電影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一、苦難人生的詩意呈現(xiàn)
霍建起作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中的一員,憑借獨特的影像風格在中國電影界獨樹一幟,深受觀眾的喜愛。在霍建起的電影世界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表達,有的只是若有若無的淡淡哀傷,在悄無聲息之間打動著人心。[2]在這種敘事風格的影響下,霍建起電影中呈現(xiàn)的苦難人生也帶著唯美婉約的詩意之風,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文關懷。
首先,在霍建起唯美精致的鏡頭下,呈現(xiàn)的是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景象?;艚ㄆ鹗种匾曤娪皥鼍暗脑O置、鏡頭的調(diào)度、色彩的使用等方面的內(nèi)容,注重營造電影詩意化的審美風格,散發(fā)著濃郁的詩的韻味。追求意境美是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學中最高的審美范疇,是一種虛實相生、物我兩忘的精神狀態(tài)。霍建起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于是他將“意境說”巧妙地融入自己的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由此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詩意的鄉(xiāng)土中國。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導演霍建起就用自然平實的鏡頭聚焦在一對父子身上,圍繞親情展開敘事,講述了父子倆在鄉(xiāng)郵路上發(fā)生的點滴瑣事。影片將人物置于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之中,構(gòu)建了一幅幅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彎彎曲曲的林間小路、綠油油的麥田、清澈見底的溪水、郁郁蔥蔥的樹木……導演將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湘西鄉(xiāng)村圖景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給人帶來視覺的享受。同樣,在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中,霍建起一如既往地用唯美的鏡頭語言講述了關雨波與成麗雯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叫作“公母寨”的偏遠鄉(xiāng)村。這里風景如畫,綠樹青山、小橋流水、煙雨人家等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令人心馳神往,富有古典意蘊。實際上,無論是《那山那人那狗》中景色宜人的湖南苗寨,還是《1980年代的愛情》中風景秀麗的土家族鄉(xiāng)村,導演對這些景物的刻畫都是為了表現(xiàn)人性之美。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在這片田園式的故土上他們始終保持著善良、純真的本性??嚯y人生的詩意表達正是以這種方式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的。
其次,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也是霍建起詩意地表現(xiàn)苦難人生的方式。霍建起的電影以情動人,注重情感的詩意呈現(xiàn)與含蓄表達,這也是他的電影之所以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講述故事時,霍建起多以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來營造充滿詩意的影像世界,以此來表現(xiàn)苦難的人生。[3]散文化的敘事策略就是淡化影片情節(jié)、弱化沖突矛盾,在平淡舒緩的節(jié)奏中將故事娓娓道來,如潺潺的溪水緩緩地滋潤著人們的心靈,進而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采用的就是散文化的敘事方式,以父子送信作為主線,在意識的流動中穿插著主人公的回憶片段,呈現(xiàn)出濃郁的抒情色彩。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單,主要講述了退休的老鄉(xiāng)郵員因為放心不下剛剛接手自己工作的兒子,于是在他第一次送信的時候與兒子一同出發(fā)的故事。在送信這條主線之下,電影舍棄戲劇的矛盾,采用單線敘事的手段組織情節(jié)。隨著父子二人的腳步,導演將一個個瑣碎化、零散化的片段連綴起來:村民送行、為五婆讀信、遇到侗族姑娘……正是散文化的敘事方式才將這些瑣事串聯(lián)了起來,而貫穿其中的是濃濃的親情。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承載著父親太多的汗水,也正是這條路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清新的畫面構(gòu)圖、內(nèi)斂的情感表達、哀而不傷的溫情敘事……《那山那人那狗》就是以這種含蓄溫和的方式中感動著每一個人。
二、生存困境的溫情表達
關注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刻畫樸實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情人性之美成為霍建起敘事的基點。從1996年正式走上電影道路至今,霍建起始終保持自己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運用詩意化的鏡頭語言講述著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在散文化的敘事下蘊藏的是導演對生命的感悟。
首先,生存困境的溫情表達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霍建起的電影總能在不知不覺間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反映淳樸的民風民俗、展現(xiàn)人性的真善美是他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題,這在《暖》《1980年代的愛情》等多部影片中都有體現(xiàn)。為了彰顯人性之美、表現(xiàn)個體的生命價值,霍建起塑造了一系列善良、質(zhì)樸的人物形象。這些平凡的小人物在面對苦難生活的時候,始終保持善良的本性,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中的種種不幸,他們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影片《情人結(jié)》是一部現(xiàn)代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屈然與侯嘉從小一起長大,愛情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至。當兩人決定在一起時,他們卻遭到雙方家長的強烈反對。原來,當年侯嘉父親是因為屈然父親的誣陷才選擇自殺的。積怨已久的兩家,想要化解矛盾并不簡單。屈然和侯嘉如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糾結(jié)痛苦。在經(jīng)歷了分分合合、逃離與等待后,兩人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中對人性美的刻畫集中表現(xiàn)在屈侯兩家冰釋前嫌,選擇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彼此。而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對父親形象的刻畫更顯內(nèi)斂、含蓄。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辭的鄉(xiāng)村郵員。他善良、淳樸,將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這座大山。在工作上,他兢兢業(yè)業(yè),認真對待每一個信件;在與鄉(xiāng)親的相處中,他更是將他們視為家人,這在他默默照顧五婆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父親是善良與堅強的化身:不管生活如何艱難、不管送信的路途如何坎坷,他都保持自己的初心,不抱怨、不嗟嘆,努力地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
其次,在霍建起的電影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女性人物?!赌巧侥侨四枪贰分械哪赣H、《情人結(jié)》中的屈然、《臺北飄雪》中的五月……她們總是善良又執(zhí)著,在飽經(jīng)生活磨難的洗禮下,她們的心靈更加純潔、品德更加高尚。電影《暖》運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男主人公井河回鄉(xiāng)偶遇初戀暖,由此勾起一段塵封的往事,在冷靜的敘事中電影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女性充滿悲情色彩的生活經(jīng)歷。暖原本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心懷夢想,渴望走出大山。一次,省里劇團來到村里演出,長相英俊的小武生吸引了暖的注意,最終兩人相戀。單純的暖一心以為小武生會帶著自己一起離開,以為小武生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但是劇團走了,小武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在癡癡的等待中,井河一直陪伴在暖的身旁,讓她感受到了溫暖??忌洗髮W的井河答應暖一定會回來接她,但這一次暖的希望又落空了。小武生沒回來,井河也沒回來,最后暖嫁給了村里的啞巴。生活對暖來說,太過殘忍。被人拋棄、摔成瘸子、嫁給啞巴……她將希望寄托在兩個男人身上,可他們都辜負了暖的這顆真心。井河對暖一直心存愧疚,這也是他不敢回鄉(xiāng)的主要原因。但是,對于井河沒能信守承諾,暖沒有怨恨,沒有聲嘶力竭地控訴。她用自己善良的心寬恕了井河的負心,原諒了他的背叛。
三、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
霍建起的影片題材豐富、類型多樣,帶給觀眾持續(xù)不斷的驚喜。但無論怎樣變化,生命意識始終貫穿在霍建起的電影作品中,呈現(xiàn)出濃濃的人文情懷。實際上,生命意識就是對人的關注、對生與死問題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認識等等?;艚ㄆ鸬碾娪霸诓皇聫垞P的風格下刻畫最真實的人性,審視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彰顯了強烈的悲憫意識。[4]
首先,生命意識的呈現(xiàn)表現(xiàn)在書寫苦難中個體生命的生存狀態(tài)與頑強的抗爭精神。無論是《贏家》中的殘疾運動員常平,還是《藍色愛情》中年輕的警察邰林,抑或是《秋之白華》中的大學教授瞿秋白等,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活著,在困境中顯現(xiàn)著自己的生命光彩。電影《暖》中,溫柔善良的暖始終在和命運抗爭著。她不甘心在大山里過一輩子,于是和小武生戀愛;苦等愛人不回的時候,她將希望寄托在了井河身上。但她的抗爭,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等待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當井河得知她嫁給啞巴的時候驚愕不已,但只有暖知道在自己最無助的時候,是啞巴一直守在她的身邊,同她一起度過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艚ㄆ鸩]有否定啞巴與暖的生存狀態(tài),而是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訴說著暖的故事。同樣在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中,關雨波與成麗雯之間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更是令人唏噓不已。關雨波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小鄉(xiāng)鎮(zhèn)工作,這令他一度感到十分沮喪。沒想到,他在這里邂逅了自己的初中同學成麗雯——這個自己曾經(jīng)暗戀的姑娘。于是,在麗雯的陪伴下,公母寨的日子變得豐富多彩。兩人在朝夕的相處中,在互相的慰藉中,一份獨屬于80年代的愛情在悄悄發(fā)芽。但是,麗雯卻不敢愛,也不能愛。她要守在父親身邊,不想走出大山。然而,她希望雨波能夠回到城里,希望雨波能過得幸福。麗雯的堅持、麗雯的隱忍只為了自己所愛的人能過得更好,從這一點來看,她無疑是善良的。
其次,霍建起的影片以情動人,凸顯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囤A家》中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那山那人那狗》中溫柔質(zhì)樸的濃濃親情、《暖》中朦朧青澀的愛情、《秋之白華》中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都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表現(xiàn)出導演獨特的人文關懷視角?;艚ㄆ鹩们楦凶鳛槠潆娪皵⑹碌牡滋N,在純凈的畫面、優(yōu)美的音樂中緩緩地講述著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洋溢著強烈的人文韻味?;艚ㄆ痣娪爸腥宋那閼训耐癸@主要是通過電影的改編策略和情感關懷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一方面,霍建起電影的劇本改編中展現(xiàn)了人文情懷,這在《那山那人那狗》《暖》《1980年代的愛情》等作品中都有鮮明的體現(xiàn)。以電影《暖》為例,這部改編自莫言小說《白狗秋千架》的電影,無論是在情節(jié)的設置上,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與原著呈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小說中的暖命運極其悲慘:她不僅腿瘸,還瞎了一個眼睛。與啞巴生下的三個孩子也都或聾或啞。為了生出一個健康的孩子,暖提出要和井河野合的要求。而電影只保留了故事的框架,在淡淡的憂傷基調(diào)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霍建起電影以情感關懷來凸顯人文精神。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之間深沉、溫馨的情感尤為感人。當兒子背著父親過河的時候,父親眼里流下的是幸福的淚水。
對苦難人生的書寫、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探究構(gòu)成了霍建起電影敘事的主要內(nèi)容,而生命意識是其電影作品中一以貫之的精神氣韻。在霍建起的電影中,我們看不到爾虞我詐的勾心斗角,也看不到轟轟烈烈的情感爆發(fā),看到更多的是他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對善良人性的謳歌?;艚ㄆ鹕朴谟梦赖漠嬅妗⒕碌溺R頭、悠揚的音樂構(gòu)建自己的電影世界,演繹著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涌動著強烈的生命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斌寧.繾綣纏綿的人文傳統(tǒng)——霍建起電影的文化與美學[J].當代電影,2014(12).
[2] 張燕.詩樂之唯美,平民之質(zhì)樸——霍建起電影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06).
[3] 陳陽.文化精神與電影詩意——以霍建起電影中的詩意為例[J].文藝爭鳴,2007(03).
[4] 霍建起,田卉群.意義產(chǎn)生于善與悲憫——霍建起導演訪談錄[J].當代電影,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