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明
摘 要:留守高中生在心理發(fā)育過程中,獨立性增強,又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特別容易出現(xiàn)逆反心理。在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和沉重的心理壓力下,解決好“留守高中生逆反心理矯正”問題,不僅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課題,而且是教育為人本質(zhì)的要求。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班主任如何幫助留守高中生矯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問題探究,總結工作實踐經(jīng)驗,更希望引起同仁及社會各界的重視。
關鍵詞:留守高中生;矯正;青春期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22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65
一、“留守高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問題的提出
(一)背景
甘肅省民樂縣是甘肅省的勞務輸出大縣。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進一步放活和土地流轉制度的推進,打工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許多父母面對經(jīng)濟壓力,撇下子女進城務工,僅剩下老輩人在家照顧孩子,有的孩子甚至無人照顧。再加上合村并校,這些留守高中生從小學開始就得不到父母的照顧,缺乏親情的呵護和重要的家庭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特殊心理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嚴重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學生內(nèi)在因素
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青春期,有了強烈的自我存在感,自我的行為、意識不再完全依照家長、教師的訓導。思維很獨立,有了批判精神,對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敢于用自己不夠成熟的觀念去衡量和判斷是非。
(三)學校因素
在高中嚴峻的升學壓力下,學校上下總是想盡辦法,要將學生推向目標為高考的這條軌道上。各個學校無不在強調(diào)習慣養(yǎng)成教育,需要的是“服從,絕對服從。”像在本校,情況雖未發(fā)展到如此地步,但是在考評機制下,農(nóng)村戶口占比較大的現(xiàn)況下,不可避免地也是不斷強化紀律,細化時間,要求學生將全部的精力投放在文化課學習上。
(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就業(yè)的困難,使得一種不好的社會輿論日益強烈,就是上學可能改變不了命運,反而是到頭來增加家庭負擔,尤其影響到一些學習動機薄弱,意志動搖的學生。
二、解決“留守高中生逆反心理”問題的對策
第一階段,自2013年8月起,我對所帶班級45(班級總人數(shù)為66人)名留守高中生做了持續(xù)跟蹤調(diào)查。通過建立詳細的成長檔案、師生交流,家長當面和電話訪談等途徑,詳細了解留守高中生的家庭狀況和性格特征。通過分析,我發(fā)現(xiàn)留守高中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自私型逆反心理:獨生子女成長中的特性,加上越來越好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養(yǎng)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優(yōu)越感。特別是進入了高中后,父母在外,更覺得虧欠了孩子,更多是以優(yōu)越的經(jīng)濟作為補償。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已失去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也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艱辛與不易。
迷惑型逆反心理:高中知識與能力的較高要求,學習難度驟然加大,并隨著高考試題難度居高不下,課堂進程的快節(jié)奏,和分數(shù)差距的拉大,數(shù)理化和英語學習的吃力,導致一些學生或停留在焦灼的狀態(tài),或斗志松懈,成績下滑。
孤僻型逆反心理:本縣學生大多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住校,從兒童心理發(fā)展進程和傳統(tǒng)倫理觀來講,家庭環(huán)境中的父母引導和鼓勵性教育缺失,缺少歸屬感。久而久之,學生個人和家庭成員話語減少,再加上家校互動較差的時效性,他們慢慢會失去上進心,變得封閉和孤僻。
第二階段,主要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溝通,與學生消除師生隔膜。在班級管理中,我充分研讀學生心理輔導資料,認真分析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充分發(fā)揮自己教授的相關知識,以不同內(nèi)容、不同風格的主題,舉辦各種活動,營造一種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協(xié)調(diào)一致,引領學生思考自我的存在價值,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不知所措又自以為然的時段,他們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困擾。那我們就用真誠做鑰匙。持之以恒,有了這樣的決心就會發(fā)現(xiàn),轉化這樣的學生需要的時間其實比預想中的要短。
第三階段,我發(fā)動班級任課教師,開展了“師生情—友誼and親情”交互活動;鼓勵任課教師與留守學生在活動中、課堂外以家庭成員的身份交流,放下傳統(tǒng)的師生對話方式,用一種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訴說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對學生在生活學習上給予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給予教師積極的配合和尊重。讓他們不把教師當外人,在歡樂、和諧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的動力,體會校園環(huán)境的快樂。
第四階段,是正在著手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尤其是高三畢業(yè)班學生普遍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和家長溝通交流,建議他們能與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溝通通暢,配合學校,近期就近打工,假期保障全家團聚,少做學習上的嘮叨,多進行成長階段的指點,把親情化為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
三、總結
經(jīng)過兩年的研究,我們建立了一套囊括問卷調(diào)查、成長檔案、教師幫護、心理咨詢、課外生活等方法教育模式。實踐表明:研究成果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能增強留守高中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達到教育塑造“人格”的境界
我們的心理咨詢、班主任談心、教師幫護、課外生活等方法,能有效地拉近師生關系,打開學生封閉心理,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用富有人情味、民主理念的教育情境去感染留守學生,使他們感受自身并不孤單,是集體的一員,是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將來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獨一無二的個體。
(二)能增強集體榮譽感,促進行為的規(guī)范化
集體榮譽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在教育過程中,小組合作,團體競爭,大大激發(fā)集體榮譽感,使留守學生加深熱愛集體的感情,對集體的信任和依靠,激發(fā)個體奮發(fā)上進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獨生子女的自私性,加強了自律性,使得缺點錯誤,不是依靠說教和懲罰,而是自覺地改正。
(三)能促進家?;?,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位的場所,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啟蒙教師。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要主動溝通家庭,相互支持和合作,達成共識,構建無障礙的網(wǎng)絡,形成教育更有效的合力,積極幫助留守學生矯正青春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