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來聚 李庚春
?
東北抗日游擊隊挺近冀西
■ 周來聚 李庚春
抗日戰(zhàn)爭初期,由周恩來發(fā)起組建的一支東北新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東北抗日游擊縱隊,在八路軍129師領導下,盡管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在冀西各縣收編原東北軍潰兵,開辟冀西抗日根據(jù)地方面,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由于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zhàn)、消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使日軍長驅直入,大舉南侵。十月十日石家莊失陷后,日軍以數(shù)萬兵力,沿平漢線向南進犯。在平漢線北段布防的原東北軍萬福麟五十三軍和繆徵流的五十七軍,除呂正操團隊留在冀中堅持抗戰(zhàn)外,其他部隊畏敵如虎,不戰(zhàn)自潰。南撤時軍控不住師,師控不住團,官兵不能相顧,號令無法傳遞,猶如烏合之眾。冀西各縣地方官僚早已棄地逃跑,滿山遍野皆是扶老攜幼“跑反”逃難的民眾。日軍占領高邑、邢臺、邯鄲等縣城后,繼續(xù)沿平漢線南侵。大軍過后,有十幾股原東北軍潰兵脫離建制,潰退到冀西邢臺、沙河、臨城、內邱等縣山區(qū),成連、成排的游弋。在這些潰兵中,有相當一部分官兵是飽受國破家亡、背井離鄉(xiāng)的東北人,他們不再隨大軍南退,為了抗擊日寇,進入太行山區(qū)打游擊。其中進入邢臺的潰兵最多,盤踞在漿水一帶的劉韭、劉增義部及明水、宋家莊一帶的徐玉璞、田福義部,脫離建制后,缺少軍需供給,便自行向各村派糧派款,個別兵痞還搶劫民財。盤踞在河岔、龍門一帶的岳鵬部,收買地痞流氓,兵匪合流,綁票架人,糟害百姓。申國棟率領一連潰兵,在淺山區(qū)龍化、賈鄉(xiāng)一帶搶劫難民財物,奸淫侮辱婦女,無惡不作。
1938年5月,129師師部在邢臺縣道溝村舊址
地方封建勢力為保護其財產,抓住民眾對潰兵憤恨之心理,以打潰兵保家鄉(xiāng)為名,組織各種刀槍神會,用“吃符念咒、刀槍不入”的鬼話愚弄百姓,驅使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原始冷兵器與手持機槍火炮的潰兵對壘,給民眾帶來不少災難。邢臺縣放甲鋪村真武道徒去宋家莊打田福義部潰兵,有五名道徒被潰兵機槍打死,并被燒毀房屋幾十間。姚平村紅槍會幾十名會員去打申國棟部潰兵,也被潰兵機槍打死十余人。地方上一些土匪、流氓也趁火打劫,打著抗日的旗號,擴展勢力,“司令”、隊長亂如牛毛,相互吞并,撈錢撈槍。百姓真是一日數(shù)驚,只要看是一兩個穿軍裝的人,全村老少便紛紛上山避難。冀西山區(qū)被潰兵搞得烏煙瘴氣,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將軍被扣押在南京,其東北軍被國民政府分割編遣?!捌咂呤伦儭焙螅哲姶笈e侵略華北,全國掀起了救亡運動。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刻,蔣介石被迫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即十八集團軍),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這時有不少飽受國破家亡、背井離鄉(xiāng)之苦的東北籍軍人及愛國救亡學生,為了抗擊日寇,收復東北失地,投奔了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八路軍。退役的原東北軍五十三軍110師師長張廷樞(號尉九,張作相的兒子)和五十七軍112師師長張正枋(號立衡),到太原找到周恩來同志,講了欲組織隊伍抗日的愿望。周恩來向當時中共北方局負責人彭真同志提出利用原東北軍將領的影響,到冀西收編他們的舊部潰兵,創(chuàng)建一支東北新軍,開創(chuàng)抗日根據(jù)地的設想。經研究后決定給兩位師長一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東北抗日游擊縱隊”的番號,簡稱“東縱”。由張廷樞任司令、張正枋任副司令。這樣既能滿足東北軍迫切要求抗日救國的愿望,也可解除冀西民眾遭受潰兵騷擾之苦。
“東縱”的番號不小,初建時有三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原東北軍的中下級軍官,其中李澤民、梁成恭、孫東垣是秘密共產黨員,由李、梁分任正副參謀長,孫任參謀。第二部分是在太原參加程子華主辦的游擊干部訓練班和“民先總隊”所組織的東北大學救亡學生,有關山復、高揚、杜者衡、王一倫、王旭、王錚等十幾人,多數(shù)是共產黨員。第三部分是從湖北雞公山東北中學到延安去的十幾名救亡學生,有解放(張華廷)、余飛(龐然)、陳星、李勃、王玨(田哨)、趙向、尚坦等,少數(shù)是“民先”隊員。此外還有零星來的幾個東北籍知識分子,有顧卓新、李都、王向予、張慶泰等。
關山復、高揚、王一倫到太原八路軍辦事處找到彭真同志,接上黨組織關系。彭真講明這支隊伍是周恩來倡議發(fā)起的,讓他們參加這支隊伍,利用兩名東北軍師長的影響,到敵后收容原東北軍潰兵,建立一支由八路軍總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開創(chuàng)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決定“東縱”建立秘密黨組織,關山復任支部書記,高揚、王一倫為支委,并指示“東縱”到和順縣石拐鎮(zhèn)找八路軍前方總部接受朱德和彭德懷的命令。
1938年5月,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道溝村
“東縱”這支幾十人的干部隊伍,于11月2日夜間從太原出發(fā),經徐溝、太谷,向太行山挺進。路過范村時,遇到廿六路軍的一個潰兵連糟害百姓,群眾要求游擊縱隊制止,但是縱隊武器很少,除幾個舊軍官有手槍外,其余人都沒有武器??v隊與當?shù)乜谷請F體“犧盟會”借了十幾支槍,夜間將潰兵住的古廟包圍,經過談判,潰兵交出幾十支步槍,一挺機槍,百十枚手榴彈,游擊縱隊給每個潰兵發(fā)了幾塊大洋做路費,將潰兵遣散。
游擊縱隊于11月中旬初到達和順縣油坊嶺,幾天后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等首長帶領八路軍前方總部到達石拐鎮(zhèn)。關山復、高揚、王一倫及張廷樞、張正枋持周恩來的親筆信,到八路軍前方總部報到,總部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同志接見,決定派總部政治部組織部長周桓(東北人,老紅軍,1955年授上將軍銜)擔任“東縱”政治部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關山復為副書記,王向予、顧卓新為支委。還派茍興陽、孔駿彪、郝六保等幾位老紅軍帶一部電臺,隨周桓工作。
1982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高揚到漿水鎮(zhèn)慰問老房東、老黨員、老農會會員,并視察胡家樓寺溝治理工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十八集團軍)后,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平型關一戰(zhàn)威震全國,人民把抗日救國的希望寄托在八路軍身上。邢臺漿水鎮(zhèn)知識分子李夢萍、梁如月等人,聽說紅軍到達山西,幾次到山西和順縣,通過地下黨員劉振河聯(lián)系,請紅軍下山到邢臺領導抗日。八路軍前方總部即派周桓率領東北抗日游擊縱隊到冀西收編潰兵,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部主任(后稱政委)張浩指揮部隊炸毀日軍陽明堡飛機場和七亙村兩次伏擊戰(zhàn)擊斃日軍400多人后,根據(jù)中央指示,由晉中地區(qū)轉入晉東南地區(qū)、依托太行山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師部于10月底進駐和順縣石拐鎮(zhèn),在部署開辟晉東南工作的同時,決定將教導團改編為抗日先遣支隊,由支隊長張賢約率改編后的編余紅軍干部兩個連,從青城、松煙分兩批跨越太行山,挺進冀西的邢臺山區(qū),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在西黃村與地方抗日武裝取得聯(lián)系,特別是與參加渭華暴動負傷后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紅軍干部胡震接上關系,將其率領的抗日游擊隊收編為先遣支隊二大隊,經師部批準,在營頭鎮(zhèn)成立邢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由胡震兼任縣長,對于開辟冀西山區(qū)抗日局面起到示范作用。張賢約率部在皇寺鎮(zhèn)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時,平漢路以東的隆平縣地下黨派代表要求紅軍部隊到隆平領導抗日工作,支隊即派孫繼先、冷赤齋隨同代表進駐隆平縣魏家莊,協(xié)助地下黨組成戰(zhàn)地委員會,建立冀南抗日模范支隊。繼而又抽調30多名連排干部組建東進支隊,孫繼先任支隊長(1955年授中將軍銜)、胥光義任政委(1955年授少將軍銜),到魏家莊后與中共冀南特委書記馬國瑞取得聯(lián)系。這是129師派往冀南開辟工作的第一支部隊。
東北抗日游擊縱隊從油坊嶺移駐青城,部隊進行整訓后,加強了政治部的領導力量,關山復任組織部長,高揚任宣教部長,王敬桓任保衛(wèi)部長,顧卓新任民運部長。縱隊決定周桓及少數(shù)人員留守青城,作為與前方總部及129師聯(lián)系的后方機關。其余人員除少數(shù)人到元氏、贊皇、臨城等縣聯(lián)絡潰散的東北軍外,大部人員在張廷樞、關山復、高揚等人帶領下,經松煙翻過太行山,進入河北邢臺山區(qū)的桃樹坪、坡子峪等村,于11月20日到達漿水鎮(zhèn),當?shù)刂耸柯拾傩諍A道歡迎??v隊到漿水后,決定派高揚、杜者衡、王旭率東北大學及東北中學來的學生,開辟地方工作,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fā)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政權。決定派關山復、孫東垣、王敬桓、張華廷隨兩位司令及十幾名東北軍舊軍官,到邢臺將軍墓、宋家莊及內邱縣等地收編五十三軍潰退的散兵。
這時京津著名大學教授楊秀峰同志,根據(jù)中共北方局指示,以“冀西民訓處特派員”名義,帶領一批平津救亡學生也到冀西,著手建立抗日根據(jù)地。
盤踞在邢臺宋家莊一帶的潰兵是原東北抗日義勇軍馮占海部一個營,營長田福義是在東北靠打游擊起家的,進關后因不是蔣氏嫡系,國民政府不予補充給養(yǎng),只好依托太行山發(fā)展力量,渴望打回老家去。因為沒有后方,軍隊缺少彈藥及棉衣,天寒地凍,官兵悲觀失望,前途未卜。少數(shù)不軌之徒,趁機敲詐勒索,搶劫民財,奸淫婦女。游擊縱隊與田營聯(lián)絡后,官兵們看到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東北人,倍感親近,頓覺有了依托,順利地接受游擊縱隊的收編。
盤踞在馬嶺關下明水一帶的一連潰兵,也是原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一部。冀西民訓處曾派田潤之(東北人)去做爭取工作,同鄉(xiāng)相見,共訴流亡之苦。連長徐玉璞是個有正義感的軍人,他痛斥中央軍保存實力,率先南逃,我們義勇軍改編后退入關內,政府不補充彈藥軍餉。他的士兵確實沒發(fā)棉衣,只好穿著百姓雜色棉衣御寒,有的還穿著女人的紅綠色棉襖。經田潤之聯(lián)絡,徐連與冀西民訓處建立了關系,并贈送兩挺機槍,表示愿隨楊秀峰先生抗戰(zhàn)。待“東縱”派老參謀孫東垣去收編時,徐便率部參加東北抗日游擊縱隊。
盤踞在龍門川的岳鵬部潰兵,也是原東北抗日義勇軍改編的,手下有三百余人,曾在長城外打過游擊。經冀西民訓處說服,名義上加入了國共兩黨在西黃村成立的戰(zhàn)地動員委員會。“東縱”兩司令去收編時,岳鵬驕傲自滿,不服收編,繼續(xù)糟害當?shù)孛癖?,后被地方民團打垮,率殘兵投靠駐邢臺日軍。1938年9月在石家莊率偽軍千余人反正。
原東北軍潰兵排長馮煥陽,因其人少勢單,在西黃村作了本地土匪司令李本卿(番號河北民軍第×支隊)的干兒子,游擊縱隊決定不再收編。經與申國棟連潰兵多次聯(lián)絡,該連拒絕接受游擊縱隊收編,仍然四處流竄,糟害百姓。1938年5月被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陳賡部消滅。
東北抗日游擊縱隊經過一段聯(lián)絡,在邢臺、內邱共收編潰兵600多人,隊伍在將軍墓村整編為三個支隊、一個特務營。一支隊長田福義,教導員王一倫;二支隊長李××,教導員王敬桓;三支隊長徐玉璞,教導員薛平;特務營營長賈恩氏。
東北抗日游擊縱隊收編冀西潰兵之后,內部發(fā)生了矛盾。兩位司令都是舊軍官,過慣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習慣帶正規(guī)軍隊,面對這幾百人的游擊隊以及敵后的艱苦生活環(huán)境,產生了失望和動搖思想。同時兩人為爭權奪勢也發(fā)生了矛盾。另一方面,這些東北軍軍官不愿接受八路軍嚴明紀律的約束,加上舊軍人呂立芒等人從中挑撥,張廷樞、張正枋與周桓也產生了矛盾。為了避免發(fā)生沖突,周桓率政治部機關干部撤到桃樹坪村,召開了支委會,決定派關山復等人到和順縣向一二九師匯報情況。師部派民運科長孫達生前來調解。孫是老黨員,過去長期在原東北軍中從事上層統(tǒng)戰(zhàn)工作,他到漿水住了三天,對雙方做了一些工作,并決定開除呂立芒、任之平等人。這支收編的潰兵部隊,武器裝備雖然精良,但是紀律不好,沒有戰(zhàn)斗力,不久,一二九師調游擊縱隊到山西潞城鎮(zhèn)整訓??v隊決定高揚、王旭、杜者衡帶領原東北大學、東北中學來的同志,繼續(xù)留在漿水開辟地方抗日工作,周桓、關山復、王敬桓及兩位司令率縱隊官兵開到遼縣(今左權縣)城關。1938年1月1日,東北抗日游擊縱隊在遼縣城分別召開了干部會議和軍人大會,劉伯承師長、張浩政委、倪志亮參謀長均講了話,動員部隊去潞城整編。在部隊調往潞城途中,縱隊司令張廷樞、副司令張正枋經師部同意,離開部隊往大后方走了。
1月上旬,游擊縱隊在合室鎮(zhèn)整訓時,駐防該鎮(zhèn)的國民黨川軍李宗枋178師,看到游擊縱隊武器裝備精良(多是捷克式機槍和七九步槍)十分眼紅,便突然包圍了游擊縱隊。由于游擊縱隊都是剛收編的潰兵,沒有戰(zhàn)斗力,除徐玉璞率少數(shù)基本隊伍突圍到東陽關并入原東北軍騎兵第六師外,多數(shù)官兵被川軍繳械軟禁。后來周桓派王敬桓帶上“犧盟會”的袖章混出去,到遼縣西河頭一二九師師部匯報,經倪志亮參謀長與川軍交涉,才允許周桓帶縱隊的司政機關干部回到一二九師師部,所收編的潰兵被川軍扣留,從此,十八集團軍東北抗日游擊縱隊的建制就不存在了。
負責開辟地方工作的高揚、杜者衡、王旭、顧卓新等,組成抗戰(zhàn)工作委員會(即中共邢臺縣委前身),于1937年11月25日,在邢臺縣漿水鎮(zhèn)建立起抗日救國臨時政府,推舉地方名流李夢萍任臨時政府主席,吸收當?shù)貝蹏嗄陞⒓诱ぷ?。政府派出工作隊,到各村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動員群眾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槍出槍,積極參加抗日工作。同時組織起180多人的抗日游擊大隊(最初番號為“東縱”一大隊),由任縣地下老黨員劉振河任大隊長,王旭任教導員,高揚、杜者衡、李勃、趙向分別任過中隊指導員。除配合一二九師主力部隊阻擊進山日軍以外,還到平漢線扒鐵軌、炸橋梁,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1938 年2月,這支部隊編入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獨立團。1938年1月,高揚擔任中共邢臺縣委書記,以八路工作團主任的名義,在漿水、稻畦、宋家莊等地發(fā)展一批黨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
1938年4月,新成立的晉冀豫省委決定,將在營頭成立的邢臺縣抗日政府與“東縱”在漿水成立的抗日臨時政府合并,胡震任抗日縣長、高揚任中共邢臺縣委書記。并決定“東縱”留下的東北籍干部關山復、李都、顧卓新、王錚、王旭等人,派往武安、內邱、臨城、沙河等縣任縣委書記。
根據(jù)中央及八路軍總部關于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qū)大量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的指示,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與新接替張浩任政委的鄧小平,率三八六旅到邢臺西部地區(qū)組織指揮山地和平原的對敵斗爭,并由副師長徐向前率769團和一一五師689團及五支隊開赴冀南。4月28日陳賡率部從遼縣下莊開赴路羅鎮(zhèn),將阻撓破壞抗戰(zhàn)、殺害115師6名偵察員的“紅學”會門宣布為非法組織,將其會首公審槍斃。為了鞏固初創(chuàng)的邢西抗日根據(jù)地,與潛伏在敵后的國民黨“軍統(tǒng)”情報組織,建立了相互交換情報的關系。29日,771團將盤踞在東、西牛峪的土匪司令申國棟部一百余人全部圍殲,并開赴皇寺鎮(zhèn),將不服從“東縱”收編的東北軍潰兵岳鵬部大部聚殲。
5月5日,劉伯承和鄧小平率129師部從遼縣移駐路羅川道溝村,指揮三八五旅及先遣支隊等部,由北向南橫掃邢臺、沙河、武安、磁縣以西的偽軍、土匪武裝,掩護徐向前率部跨越平漢線,與年初挺進冀南的東進縱隊會合。至五月底基本改變了平漢路西一度出現(xiàn)的混亂局面,特別是對邢臺山區(qū)建立基層抗日民主政權發(fā)展抗日武裝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6月23日,劉、鄧首長率師部轉戰(zhàn)到豫北和冀南開辟新區(qū)。經過邢西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不久漿水地區(qū)成為太行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腹心地區(qū),為抗大總校進駐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
附記:邢臺縣是一二九師和“東縱”在河北南部開辟最早的地區(qū)。經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絕大多數(shù)參與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的人成為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他們離休后便回漿水看望老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并尋找自己的青春年華。高揚同志(1909-2009)從縣委書記起,歷任地委書記、遼東省委書記、國家化工部長、河北省委第一書記、中央黨校校長,非常關注太行山老區(qū)建設。關山復離休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旭(新三)為國家煤炭部副部長,王錚為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張賢約1955年授中將軍銜、任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他們都先后回訪邢臺漿水。這份材料是根據(jù)他們回憶整理的,并得到王玨(即田哨,國家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尚坦(河南省軍區(qū)司令員)、解放(即張英輝,太原市委書記)等十余人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