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這座城市的某些記憶
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 張翼飛
穿行于布滿腳手架的思鑫坊,時不時提防著頭頂上有啥東西掉下來……
記憶中到處的“煙熏妝”已經(jīng)不見了,“七十二家房客”不見了;拆除了違建的墻,青磚,斑駁,有的露出了殘缺的紋飾,也許是多少年前哪個家族的徽記或者是多少年前哪家公司的“LOGO”;還有天井里那幾棵閱盡滄桑的參天大樹……
這一切都表明,思鑫坊正在經(jīng)歷又一次變化,不過這次的變化是為了找回這座城市的某些記憶。
當年,思鑫坊,以及周邊的很大一片區(qū)域,杭州人稱之為“旗下”。現(xiàn)如今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地名?也怪不得,畢竟那是100多年前的事兒了。前清,此地為八旗駐防營地,住的是旗人,所以杭州人稱之為“旗下”。
辛亥革命后,旗營被拆除,推倒城墻與城門,修起了一條一條大馬路,一個新的商業(yè)中心在這里興起。一個叫陳鑫公的商人在此買地建造了思鑫坊。思鑫坊一式的西式石庫門建筑,前后48個居住單元,青磚黑瓦,式樣相同,用材相同,規(guī)格一致,每個居住單元為一戶,都是兩層半;內(nèi)有天井、客堂、灶披間、廂房、亭子間,還有曬臺,功能齊全。每戶入口一座雕花石門框,黑漆大門上一對銅門環(huán)。弄堂中有拱門,上面是過街樓,巨大條石上刻著“思鑫坊”三個大字。民國時期,思鑫坊是杭州城里的高檔洋樓之一,入住者有余紹宋、宋延華、何柱國、胡藻青、李茂之、潘尊行、張惠衣、胡海秋等名士官商……
星轉(zhuǎn)斗移,世事滄桑。上世紀50年代,思鑫坊涌入了“七十二家房客”;再后來有了菩提寺路菜場,有了花鳥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開始在這里賣電風扇零件、倒賣舊西服。思鑫坊被破墻開店,朝著馬路的那一面,都把石庫門拆了,青磚墻面敲了,裝了玻璃門和卷閘門開服裝店。后面弄堂里是一間接一間的餐飲店,煙火升騰,污水橫流。有一年誰家店里的電線老化,大火燒毀了幾間廚房,所幸消防車及時趕到,把大火撲滅了。要不然,火燒連營,就沒有思鑫坊了。
沈園非復舊池臺。
現(xiàn)在,上城區(qū)下大決心恢復思鑫坊的歷史風貌,善舉。這是給杭州找回一處城市記憶。一座城市的記憶不應該只存在于歷史書籍里和博物館櫥窗內(nèi),還應該盡可能地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否則,人們怎樣感知歷史文化名城?
從蜘蛛網(wǎng)般的腳手架下鉆出來,看著一排思鑫坊整治效果圖,暢想若干時日以后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思鑫坊——建筑修舊如舊。雖然比較難做到,還是盡量去做了。不是創(chuàng)造歷史,而是還原歷史。
每一個建筑單元都標注著記憶元素。遍找史料,搞清楚名人在思鑫坊的居住歷史,在建筑外立面上可以看到鑲嵌的銘牌,它告訴人們,誰誰誰曾經(jīng)在這里……
流連于縱橫交錯的弄堂里,可能是被某個窗口的盆花所吸引,也可能是把玩小店里的工藝品,還可能坐在咖啡館里啥也不想靜靜地看著窗外飄過的男男女女,留聲機里正輕輕地播放《昨日重現(xiàn)》……
但愿這將成為現(xiàn)實。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