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蓉
摘 要:指示語,是用作指示的語言單位。該文以語用學為基礎,用指示語來對兩段案件性質(zhì)相同,語境不同的偵查訊問語料進行對比分析,得出語境不同而導致的指示語選擇比重及其內(nèi)部的指示用詞比重差異的結論,以此來說明指示語在分析訊問話語中的作用以及肯定語用學在偵查訊問中的價值。
關鍵詞:語用學;語用學;指示語;偵查訊問
一、指示語
指示語是用來指示的語言單位,是語用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話語與語境關系的最有利的體現(xiàn)。Levinson 指出,指示語是表達話語與語境關系的最明顯的語用現(xiàn)象。通過指示語,話語與語境的關系才可以得以凸顯,其對于交流中話語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illmore 將指示語分為人稱指示語,空間指示語,時間指示語,語篇指示語及社交指示語五類。該文所選取了兩段案件性質(zhì)相同語境不同的語料?!八?*殺妻案”,簡稱“隋案”的訊問是在正常審訊室進行的,而“張*殺人碎尸案”簡稱“張案”的訊問則是在現(xiàn)場指認時進行的。
(一)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是表示人稱的指示語,主要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單復數(shù)形式。以“隋案”和“張案”兩段語料為例:
“隋案”:
被提:我在她手里搶的刀。
偵王:你能從她手里搶來,…
“張案”:
偵:你好好想想。
犯男:我叫我對象把她騙來,…
上面兩段語料都是詢問過程中人稱指示語的運用,“你”和“我”指說話者雙方,第三人稱“她”則指被害人。在“張案”中出現(xiàn)的“我對象”中的我屬于物主代詞我的。
(二)空間指示語
空間指示語是用來表示地點,具體方位的指示語。一般會有表示具體地點的名詞,如上海,或是表示方位的“這”,“那”等。以“隋案”,“張案”兩段語料為例:
“隋案”:
偵王:10月8號。那個———你現(xiàn)在住什么地方?
被提:**區(qū)**鄉(xiāng)=
“張案”:
偵2:那你當時把這個人的**、*卸完都放在什么位置。
犯男:就是**都擱這里,*就在這堆著,完了在這切。
在偵查訊問中,詢問嫌疑人的家庭住址時會使用空間指示語,而“這”,“那”的使用指向性是非常明確的。
(三)時間指示語
時間指示語用來表示時間,可以指說話發(fā)生時的時間,也可以是話語產(chǎn)生前后的時間,兩段語料的時間指示語如下:
“隋案”:
偵王:哪年出生?
被提:82年。
“張案”:
偵:這屋,什么時候退的?
犯男:呃11月。
從上面兩段語料可以看出,在偵查階段的時間指示語一般主要有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這種背景信息,以及嫌疑人實施犯罪相關的事件時間。
在偵查訊問過程中,社交指示語與語篇指示語出現(xiàn)的情況極少,而且也不明顯,所以這里不作詳細的解釋分析。
二、“隋案”,“張案”中指示語使用的對比分析
下面兩表分別是“隋案”,“張案”中指示語使用占的比重
“隋案”:
從上述這六個表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統(tǒng)計出:
(一)“隋案”,“張案”這兩段語料中都存在了指示語使用,指示語在這兩段語料中占有一定量的比重。
(二)“隋案”語料中指示語的總量要大于“張案”語料。
(三)“隋案”語料中指示語比重的排比是人稱指示語>時間指示語>空間指示語,而“張案”語料中指示語比重排比則是空間指示語>人稱指示語>時間指示語。
對于上述指示語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指示語在偵查訊問中大量存在。指示語體現(xiàn)話語與語境關系的一種現(xiàn)象,語境不同,說話人所說出的話會有所不同,從而導致其指示語的分布也會出現(xiàn)差異。話語與語境的關系不變,指示語就會存在,但是語境不同導致了指示語會出現(xiàn)比重上不同?!八灏浮闭Z料發(fā)生在審訊室里,犯罪嫌疑人依據(jù)要求回答問題,陳述犯罪經(jīng)過,使用大量的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與被害人,而偵查人員使用大量的第二人稱“你”來對嫌疑人進行提問。時間指示語與空間指示語的體現(xiàn)不太明顯,只有在訊問背景或是事件經(jīng)過時才會用到。而在“張案”中,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一同進入犯罪現(xiàn)場進行指認。這期間偵查員要具體了解犯罪過程,就要涉及到現(xiàn)場中各種位置的指認,而且此案件為殺人碎尸案,案件性質(zhì)就決定了要區(qū)分被害人被碎尸后尸塊,頭等部位擺放的位置,如此精細的確定位置是為了之后的審判工作提供有力的證據(jù),所以此段預料中使用的空間指示語比重較大,相比較而言,時間指示語出現(xiàn)的比重較少,由于是還原犯罪經(jīng)過,所以人稱指示語還是占據(jù)一定的比重的。
由此看來,雖然案件性質(zhì)相同,但由于語境的不同,指示語分布的比重也會有所差異。指示語的運用是要符合語境的特點的,是依賴于語境而存在的。指示語的使用是帶有說話人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內(nèi)在意義的,既可以表示雙方的社會地位,關系,也可以表示說話人的意圖與意義的。
三、結論
該文通過案件性質(zhì)相同的兩段語料來進行指示語的對比分析,說明指示語在偵查訊問中的應用與重要性,以及其隨著語境的不同內(nèi)部各個具體指示詞語的比重會出現(xiàn)差異。這對于語篇意義的指示語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從而也體現(xiàn)了語用學在偵查訊問中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畢希茜,陳小明.偵查人員訊問語言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14(3).
[2]侯英奇.偵查訊問[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8.
[3]黃衍.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2.
[4]黃萍.走出文學敘事:偵查訊問敘事話語結構研究---偵查訊問話語系列研究之二[J].黑龍江:外語學刊,2012(4).
[5]袁華,黃首華.訊問環(huán)境對偵查訊問的影響[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3,1.
[6]Heydon,G.The Language of Police Interviewing: A Critical Analys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