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視傳媒文化的全球化愈演愈烈,最初在美國首播的節(jié)目《美國達人秀》也隨著這陣全球化之風傳播至中國。作為一種新的媒體話語形式,達人秀的舞臺也可凸顯中西文化差異。本文將使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通過對達人秀現(xiàn)場互動話語的分析,揭示中西達人秀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 達人秀 文化差異
2006年6月,電視真人選秀節(jié)目《美國達人秀》在美國NBC電視臺首度開播,節(jié)目從歌手、舞蹈家、歌手、喜劇演員、雜技演員等各類人才中選拔 “達人”, 節(jié)目開播后獲得美國觀眾的熱烈歡迎。次年,英國ITV電臺也推出同類節(jié)目《英國達人秀》。兩國達人秀節(jié)目迅速在全球范圍內(nèi)躥紅,“達人秀“概念也迅速在全球范圍內(nèi)開始蔓延 , 2010年7月上海東方衛(wèi)視推出了該節(jié)目的中國版本《中國達人秀 》,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便廣受觀眾好評。
達人秀節(jié)目的跨文化傳播說明,文化全球化正隨著電視節(jié)目等娛樂產(chǎn)業(yè)的交流合作而不斷擴張。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差異的消失。作為一種新的媒體話語形式,“達人秀”的舞臺也可凸顯中西文化差異。本文將使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通過對“達人秀”現(xiàn)場互動話語的分析,揭示中西“達人秀”文化的差異。
一、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
批評話語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是國內(nèi)外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話語分析方法,它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 揭露意識形態(tài)對話語的影響, 話語對意識形態(tài)的反作用, 以及兩者是如何源于社會結構和權勢關系, 又是如何為之服務的。
批評話語分析以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石,輔以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考察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將語言同社會需求、社會結構、社會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該理論認為社會文化諸方面共同構成社會現(xiàn)實的意義大廈 , 即構成一個總的符號系統(tǒng),而語言只是構成文化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一個 ,并具有它的特殊性, 即語言能夠體現(xiàn)社會文化許多其它符號系統(tǒng)。因此, Halliday認為,只有將語言置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它的本質才能得到解釋。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不僅描述語篇的語言結構, 而且力圖從語篇所完成的社會和交際功能來解釋這種語篇出現(xiàn)的原因。
而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形態(tài),其與話語之間的關系,是批評話語分析首先考察的對象。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 是一中性的概念,指人們安排和證明自己生活的方式。Fairclough認為社會制度由“意識形態(tài)-話語結構” (ideological-discursive formations, 簡稱IDF) 組成。每一個IDF與社會制度中的不同群體相聯(lián)系,大致相當于一種“語言社區(qū)”。每一個 “ 語言社區(qū) ” 都有其各自的話語規(guī)范和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話語規(guī)范包含在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之中,并且通過后者得以象征。制度里的主體按照IDF的規(guī)范被建構了主體位置,卻對此沒有察覺。處于主導地位的IDF具有“自然化”意識形態(tài)的能力,使之變成一種貌似非意識形態(tài)的“常識”而為人所接受。
批評話語分析雖然遵循著一些基本原則,但采用的方法卻各不相同,但被學界公認為是批評性話語分析中最系統(tǒng)和最完備的分析方法的是Fairclough提出的社會文化分析法。該分析法遵循的理念是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社會實踐;而所有的社會實踐都與具體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語境相關聯(lián);社會實踐又影響了現(xiàn)存社會關系的生產(chǎn)或抗爭,并服務于不同階級的利益。順此理念,話語或任何一個話語實踐行為都可以看作一個三維一體的整體結構:(1)語言文本(2)話語實踐(文本的生產(chǎn)和闡釋);(3)社會文化實踐。
這個分析法也指明了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三個步驟:
(1)描述:這個層面的分析是文本分析,即對文本的各種語言形式特征進行語言學描述。
(2)闡釋:闡釋是對話語實踐的過程進行分析,即分析文本的生產(chǎn)過程和闡釋過程與文本之間的辯證關系。
(3)解釋:分析話語實踐與社會文化實踐的辯證關系。
這個分析框架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對任何一個層次的分析都不能脫離其他層次。分析也不是從里到外或從外到里的線性次序,而是在每一個層次上都展開雙向和循環(huán)的分析。
本文將以上訴的社會文化分析法為理論基礎,對真人秀的媒體話語建構進行分類,在正文的分析中,本文將選取當前受到廣泛肯定的《英國達人秀》,《美國達人秀》和《中國達人秀》中評委與選手間的對話或是選手自述為語料,進行分析。
二、中西達人秀差異
1.不確定性規(guī)避。霍夫施泰德認為不確定性規(guī)避是指文化成員對未來不確定性或未知狀況的感知態(tài)度。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數(shù)較高的文化里 , 會有許多法律、道德、行為準則規(guī)范人們的信仰和行為;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數(shù)較低的國家,人們則更加靈活多變,敢于進取與冒險。
西方國家的不確定規(guī)避性相對較低,鼓勵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新,對前所未有的事物有極高的包容性。在美國或英國的達人秀中, 看到?jīng)]見過的“奇觀”或是外表與才華的意外反差較大時,現(xiàn)場觀眾和評委都會忍不住驚嘆。
例如《英國達人秀》第三季亞軍蘇珊·波伊爾初賽登臺演唱完畢時,評委對她做出如下點評:
Piers: 毋庸置疑,這是我身為評委三年來,最驚訝的一次。你剛剛站上舞臺,傻笑著說你想成為名伶Ellance時,所有觀眾都在嘲笑你,但現(xiàn)在絕對沒有人對你有絲毫的懷疑,因為這絕對是一場精彩的演出。太驚訝了,我到現(xiàn)在還很激動。
Amanda:我也是非常激動,因為一開始時,沒有人看好你的表演,我也明白,大部分人都是以貌取人的,您的表演對我們而言,猶如暮鼓晨鐘,發(fā)人深省。我也要表達,再此聽您唱歌,是我的無上榮幸。
Piers 及Amanda兩位評委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起初觀眾和評委均不看好蘇珊大媽,并且評委們絲毫不掩飾自己以貌取人的行為。但與其平庸外貌截然相反的歌聲卻震驚評委,并使得他們大呼“驚訝”和“激動”。從以上語料中可以看出,西方社會對于這種內(nèi)外反差極大,出乎常人意料的事物具有極大的喜愛。
而中國屬于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高的國家。相比“奇觀”,《中國達人秀》 更欣賞選手個人的經(jīng)歷故事。尤其是對傳統(tǒng)道德的捍衛(wèi), 如為博癱瘓妻子一笑的孔雀哥哥:
周立波:這真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男人,我覺得當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并準備為他付出一切的時候,他的智商僅次于愛因斯坦,非常非常聰明所以什么是男人,男人就是擔當,什么是擔當,擔當就是像我們孔雀哥這樣365天的平淡。
高曉松:孔雀哥哥是生活給大家最好的禮物,他給大家看到了,感受到了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那種情感,我覺得他已經(jīng)成功了。他其實并不需要去國際舞臺上跟人去比達人等等,他比達人還要珍貴。
相較于《英國達人秀》評委雖然驚訝但仍然關注選手臺上的表現(xiàn),《中國達人秀》的評委們更加關注地是選手表演背后的情感故事。在點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曉松評委的點評話語中多次出現(xiàn)了“男人”、“擔當”等詞,這是因為中國社會重義務本位,做事往往考慮他人如何想,如何做才能不辜負家庭及社會對自己的期望。此外兩位評委不斷強調(diào)孔雀哥哥和他妻子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這是因為中國社會重人倫本位,或者說群體本位或集體主義,說話做事總是繞不開家屬、朋友等組成的一種群體磁場。
2.榜樣力量。人倫本位、義務本位的中國人從來重視榜樣的力量。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的歷史上,中國人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不斷歌頌圣人,效法英烈,直至現(xiàn)代提倡“五講四美”、“學習雷鋒”,無一不是相信榜樣的力量,相信公眾輿論能使人抑惡揚善。在《中國達人秀》的舞臺上,精神榜樣也很常見,如斷臂用腳彈鋼琴的劉偉:
高曉松:我覺得匪夷所思,我們用手學鋼琴都要學很多年。
劉偉:我覺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沒有人規(guī)定,鋼琴一定要用手彈。
高曉松:我覺得,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包括現(xiàn)場三位評委在內(nèi),包括現(xiàn)場的觀眾,我們看看劉偉,聽聽他的音樂,我覺得生活中有任何的抱怨活著不滿,都應該沒有了。你看看這樣的一位年輕人是怎樣彈動鋼琴并且打動人心的。我們都應該放棄所有對生活的抱怨,像你說的,精彩的活下去。謝謝你。
伊能靜:你讓我看到了達人中的達人,我覺得他是在用生命在展示他的才華,而不是在秀什么東西。我很感動,我會讓我的小孩看這一期你的節(jié)目。
從高曉松和伊能靜的點評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對劉偉的才華的贊同,他們更多地表達的是對其堅強意志的贊賞,并且鼓勵現(xiàn)場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學習劉偉自強不息的精神,而對其的鋼琴演奏并不做細節(jié)性的點評。
而崇尚法律力量的西方,似乎并不特別標榜“榜樣”。例如在《美國達人秀》中,因為聲帶受傷闊別舞臺的歌手維加斯再度回歸時,歌聲依舊令人著迷,此時評委對他的表現(xiàn)作出了如下的點評:
Amanda:在一開始,我覺得所有的觀眾都想把你給噓下去,你讓他們都站起來了,因為你11年后的回歸,感動了他們所有人,多么難以置信的成就啊。
Piers:要想讓觀眾融入你的表演,你必須得充滿感情。我看的出來,你都快流淚了,
我也看得出來這對你而言意味著什么。再次回到舞臺。
David:我想說,你絕對讓大家都為你傾倒。
以上語料便可以看出同為“身殘志堅”者,西方評委更為注重對選手的表演的點評,雖然也多次出現(xiàn)了“感人”或“感動”一詞,但是卻是對選手的表現(xiàn)的點評,而不是對選手的生活態(tài)度或精神面貌的點評。因此,《中國達人秀》更喜歡通過對選手的精神面貌進行話語構建,從而樹立起榜樣力量,西方的達人秀更加求真務實一些,既為達人秀,就只進行達人選拔,更專注于評判選手的實力是否突出。
3.長短期導向。長短期導向涉及人們對時間的態(tài)度及對其如何控制使用的問題。長期導向重視過去與未來的延續(xù)性, 強調(diào)長期承諾, 尊重傳統(tǒng) , 其核心價值是長遠利益。短期導向的文化著眼于眼前與未來, 傳統(tǒng)和承諾不會成為絆腳石。
中國文化屬于長期導向型,尊重傳統(tǒng),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在《中國達人秀》我們時??梢娫u委們對于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表演的喜愛,比如為信守對父親的承諾而傳承口弦的湯康敏:
楊瀾:真的很棒啊,不會想到她并不是一個專業(yè)演員,但她站在這個舞臺上,完全有駕馭這個舞臺的氣場。很多人會覺得80后,90后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沒有興趣了,但是我相信你們只是在找到自己的語言把它重新表達出來,你覺得代表你的同學們,你們 想對那些對傳統(tǒng)文化非常擔心的人說些什么呢?
湯康敏:我們會把傳統(tǒng)文化好好傳承下去,無論是傳統(tǒng)音樂,還是傳統(tǒng)醫(yī)學。
我們可以看到,評委楊瀾對湯康敏的點評一開始是集中在選手個人的表現(xiàn)上,但是點評至中途,用湯康敏所處的年齡層80后,90后作為切入點,開始談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并用提問,徹底轉變了舞臺上對話的重心,將選手和觀眾們的注意力放置到文化傳承上來,升華了選手的參賽目的,同時奠定了《中國達人秀》對文化傳承極其重視的話語基調(diào)。
而西方文化則屬于短期導向,因此在談及參賽目時,很多選手們的回答只是為了展現(xiàn)自我,為了挑戰(zhàn)自我等等短期目標,比如《英國達人秀》中的蘇珊大媽在表演前就簡單明了的陳述了自己的參賽目的是“我一直希望在一大群觀眾面前表演,我一定要讓這些觀眾為我瘋狂?!?/p>
4.“好人社會”。從上述提及的語料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國達人秀》的選手和評委都在使用話語盡力搭建“好人社會”,無論是為妻子表演的孔雀哥哥還是身殘志堅的斷臂鋼琴演奏者劉偉,或是為完成父親心愿和傳承國藝學習口弦的湯康敏,《中國達人秀》都弱化了赤裸裸的競爭沖突的矛盾情節(jié),以溫情元素取而代之。這體現(xiàn)出意識形態(tài)對節(jié)目話語強大的干預力。中國節(jié)目話語更多強調(diào)了選手們的辛酸故事和人生感悟,而且回避了選手們所暴露出來的貧富不均、生活困頓的現(xiàn)實,事實上,正是普通百姓缺乏改變命運的通道,才令他們依賴電視選秀出名,以獲取金錢名利。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達人秀” 是一劑 “浪漫的麻醉劑”,通過選秀給予底層大眾一個狹窄的向上通道,以神話的形式將被挑中者送進商業(yè)文化的流通中。而與他們相類似命運的更多大眾,卻依然不得不在底層掙扎。
而反觀西方的達人秀,更為注重對客觀事實的呈現(xiàn),盡管有時會觸碰一些敏感話題,比如《英國達人秀》中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男孩安德魯:
Piers:你的夢想是什么。
Andrew: 在舞臺上唱歌。
Piers: 你的朋友們支持你么?
Andrew: 他們欺負我。
Piers:在哪兒欺負你?
Andrew:在學校,從六歲的時候開始,因為我的同伴們告訴我不要再唱那樣的歌了,他們討厭這樣的音樂。
Piers:那你又是怎么做的?
Andrew: 額,接著唱唄。
對于校園暴力等社會暴力或敏感事件,西方達人秀絲毫不選擇掩蓋或是逃避等行為,而選手對于自身的遭遇也選擇坦然面對,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相對而言中國的評委更為傾向于將選手的話語朝向更為積極向上的方面引導,盡力去挖掘選手身上的正能量,西方達人秀更加傾向于還原事實的真相,并毫不避諱對社會陰暗面的呈現(xiàn)。
三、結語
西方和中國不僅相互影響,也鏈接著整個世界,全球文化正伴隨媒體話語迅速擴張。了解中美文化在電視節(jié)目中的差異,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并通過媒體話語這一表象,了解中西方內(nèi)在深層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2.
[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5.
[4]霍夫施泰德著,李原、孫健敏譯.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吳可佳(1988-),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