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摘 要: 英國作家毛姆作品里有三類“中國形象”:古典中國、落后中國和田園中國。這些形象背后蘊含著復雜的文化心理,表現(xiàn)為對古典中國的景仰和惋惜、對落后中國的鄙視、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對田園中國的向往,以及對中國古典哲學的認同及對中國文化包容和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最終毛姆實現(xiàn)了在中國尋找精神救助,探索人生價值的目標,同時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關鍵詞: 毛姆 中國形象 文化心理
毛姆是一個極富于東方情調的作家,一生游歷了東方的很多地方,熱衷于在西方文化以外的世界里尋找人生的意義。1919年底到1920年3月,毛姆到中國游歷,回國后寫就了游記《在中國屏風上》和以中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不僅描繪和論述了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古典哲學,還利用中國元素營造了濃郁的東方情調。毛姆在哲學、文學、倫理學、宗教、繪畫、歷史方面有廣博的知識,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有豐富的知識和濃厚的興趣;他深受叔本華和王爾德的影響,對中國哲學尤其是老莊哲學有較多的了解。毛姆來中國之前就有豐富的“中國知識”和濃厚的“中國情結”,他的中國書寫和想象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異國形象是“在文學化的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對“他者”的認識反映了認識者的自我身份定位和“他者”與自我的相互關系。以上兩部作品中的“中國形象”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背后蘊含復雜的文化心理。
一、古典中國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毛姆來中國的目的之一是探尋古代文化遺跡。他如愿以償?shù)乜吹搅诵哪恐械拈L城、天壇等古跡,但他并不滿足于此,還借助豐富的想象抒發(fā)對古文化的景仰之情和對逝去的古文明的惋惜之情,他的《在中國屏風上》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古典中國的畫卷。看到“金碧輝煌的古鋪面,精雕細鏤的雕花”,毛姆感到它們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衰落的豪華,并聯(lián)想到待售的各式各樣的神秘莫測的東方的稀奇物品。當一輛北京轎車經(jīng)過時,毛姆猜想,坐在轎子中的或是一位博洽通儒,將拜訪一位朋友,“共同傷感時乎不再的唐風宋采”;或是一位歌女:“穿著花團錦簇的刺繡緞褂,青可鑒人的頭發(fā)上簪著一塊翠玉”,即將在宴會上演唱小曲并與那些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們雅致地酬答。毛姆看到天壇便想象了一幕盛大的祭祀場面:“王公大臣們各安其位,恭候皇上,樂工和舞者表演著儀式性的樂舞,在巨大火炬昏黃的火光下,官員們的朝服發(fā)出暗淡的火亮。在昊天上蒼的牌位前,皇帝獻上馨香、玉帛、珍饈和佳釀,他虔誠地俯下身子,三跪九叩?!泵利惖奶飯@風光令他聯(lián)想到古代皇帝的御花園,甚至想象一位不問國事的亡國之君與美麗的妃子游樂的情景。一片在微風中婆娑起舞的竹林在毛姆眼中:“有一種出自名門的優(yōu)雅,看去宛若大明王朝的一群倦怠的貴婦在大道邊休憩。”接下來又想象這些貴婦剛從寺廟進香歸來,想象她們繡花的絲綢衣服、簪著翠玉的頭發(fā)、三寸金蓮的小腳及一邊優(yōu)雅地閑談一邊蓮步輕移等著上轎的場景。毛姆看到一座寺廟便聯(lián)想到一座夢幻般的中國宮殿,其“富麗堂皇完全比得上阿拉伯說書人為之魂牽夢縈的那些宮殿”;一個揚鞭策馬的蒙古首領引發(fā)了他的猜測,懷疑這位氣宇軒昂的蒙古人“是不是在遙想當年,他的祖先便是沿著這條路進入中國,馳騁在中原肥沃的大地上,在富饒的城市中大肆劫掠”。毛姆的這類充滿了歷史的傳奇氣息的“文化中國”想象令人不禁想起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在《忽必烈汗》里的瑰麗想象??吕章芍螐同F(xiàn)了中世紀歐洲旅行家描繪的忽必烈汗的皇宮,他以無比宏偉的宮殿、鮮花盛開的花園、彎彎的小溪、深邃的巖洞,還有那撥動琴弦的姑娘等意象營造出了東方的奇幻意境。
在這些“東方情調”想象的背后,隱藏著毛姆的真實心理動機,他想在中國追尋的是那個歷代西方文人傳頌的有著燦爛文明的古老中國。他饒有興致地參觀內閣部長家的價值連城的瓷器、青銅器和唐代的塑像,盛贊中國畫的簡潔含蓄之美;他為中國建筑師因地制宜的高超設計思想折服并詳細敘述了一座寺廟的設計的精妙之處;他稱贊孔子的風格“是一種華美般的簡潔:簡明而又意味深長,它將一種令人贊嘆的準確與藝術形象的雄渾結合起來,賦予想象以甜美的自由”。毛姆熟悉中國的歷史典故,見到黃河便聯(lián)想起張騫曾追溯黃河源頭,看到銀河想到織女的美麗傳說;毛姆能夠自如地引用莊子的典故,引用《秋水》中北海若與河伯的對話,暗諷中國學者宋春舫見識淺陋;引用《齊物論》的一段話感嘆中國苦力的終日勞碌和不堪重負的生活。他懷著景仰之情拜見保守派學者辜鴻銘,辜鴻銘對西方社會、西方文明的指責和揶揄令他感到佩服。他惋惜辜鴻銘的才能,認為他“多少是一個悲哀的人物”。因為他滿腹經(jīng)綸,雖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沒有帝王來賦予他治理國家的重任”。他不理解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文化改良運動,擔憂古老文明會遭到摧毀,因此他對新派學者宋春舫改良中國戲劇的觀點不以為然。
二、落后中國
曾經(jīng)輝煌的古老文明似乎氣數(shù)將盡,毛姆親眼看到了一個落后、愚昧、貧窮的中國。“中國的街道常常是擁擠的,旅店是骯臟的,隨處可見的苦力永遠穿著破舊的藍衣”?!对谥袊溜L上》描寫了一個破敗、貧困而又骯臟混亂到極點的山城:“與你厭煩了的人群和噪聲混合在一起的,是一種惡臭。歲月和經(jīng)驗教會了你辨別各種不同的臭味?!边@就是中國人的生存環(huán)境,連城外墓地的死人“也密集地擠在一起”,中國墓地顯得極其怪異而可怕。毛姆帶著獵奇心理參觀了一家鴉片館,起初,氣氛詭異,留著長辮的中國人顯得“冷漠而陰郁”,他期待著毛骨悚然的體驗,最后卻出人意料地感到這里“像家里一樣,舒適而溫馨”。他寫到中國的棄嬰塔,雖沒有直接評論丟棄女嬰的行為,但中國人愚昧又殘忍的形象已經(jīng)躍然紙上。《面紗》的主人公凱蒂到達霍亂流行的梅潭府后,發(fā)現(xiàn)這里彌漫著死亡肅殺之氣,人們成批死去,哀號遍野,到處可見衣衫襤褸的苦力們抬著棺材匆忙走過。城里的街道很窄,垃圾“堆積如山”,散發(fā)著難聞的惡臭。牌坊、棺材、苦力、死尸和墳場都出現(xiàn)在凱蒂的噩夢中,讓她感到恐懼不已。不僅如此,連河里的小舢板也“在鬼魅般的光影中顯得沉寂而神秘”,整個城市宛如人間地獄。修道院里的中國孤兒們“面黃肌瘦,身同侏儒,鼻子都是扁扁的,幾乎沒有正常人的模樣,一看便令人生厭”。渡船上的中國人,“一個個眼神古怪,臉如死灰,好像這趟渡船是把他們送到陰間去似的”。
貧困落后又陰森恐怖的景象來源于作家在中國的實地觀察,一方面這是真真切切的歷史影像:20世紀初的中國經(jīng)濟落后、動蕩不安、人們生活困苦,昔日帝國的繁榮強大早已宛如日落西山。另一方面毛姆有時將中國描繪成地獄一般,其夸大的描寫也延續(xù)了德·昆西對鴉片帝國的東方情調想象。啟蒙運動之后,中國在西方自由、進步、文明的宏大敘事中成為與西方現(xiàn)代性相對的停滯的、野蠻的中華帝國形象。在德·昆西的《一個鴉片吸食者的懺悔》里,中國是一個如夢魘般可怕的世界,他聲稱自己寧愿和瘋子、毒蟲、鱷魚或毒蛇生活在一起,也不和中國人在一起?!皻v史在那里(中國)凝結,雄渾與偉大湮沒了一切生命”??梢娒冯m然游離于英國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但畢竟來自當時的英國,面對巨大的中西差距,難免會認可中國歷史停滯、經(jīng)濟落后的觀點,也會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傲慢心理的浸染。但毛姆關注的是人性,對中國底層民眾發(fā)自內心感到同情。他注意到苦力們的脊背上開裂的瘡疤和由于常年勞累變得畸形的身體,心情沉重,充滿憐憫之情而又愛莫能助,無奈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在中國,駝負重擔的不是牲畜,而是活生生的人?。 彼吹嚼w夫們與無情的激流抗爭,他們的號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絕望的嘆息,是揪心的呼喊”,感嘆:“生活實在是太艱難,太殘酷了,這是他們最后的絕望的抗議?!迸c此同時,毛姆對中國官員和達官貴人腐敗瀆職、寡廉鮮恥、不可一世予以揭露和諷刺,他指出中國淪落到這個地步,行賄受賄、搜刮錢財?shù)膬乳w部長之流難辭其咎。
三、田園中國
20世紀初,歐洲人經(jīng)過殘酷的戰(zhàn)爭,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文人學者們將目光投向中國,希望從中國找到拯救歐洲文明于衰頹的曙光。毛姆帶著這一目的來到中國,他在中國的“屏風”上吃驚地發(fā)現(xiàn):“心靈的眼睛使我完全盲目,以致對感官的眼睛所目睹的東西反倒視而不見?!泵酚谩案泄俚难劬Α庇^測到的中國落后破敗,換之以“心靈的眼睛”觀測中國,卻發(fā)現(xiàn)中國的自然風光寧靜恬淡,百姓的生活平和安詳,中國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誠然,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yè)社會,自然環(huán)境尚未被現(xiàn)代工業(yè)破壞,保留著原始、淳樸的自然風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毛姆回歸自然、追求美和詩意的期望,但這一形象投射毛姆對往的農業(yè)社會的眷戀和向往,這類形象出現(xiàn)在《面紗》里。起初,梅潭府在主人公凱蒂眼中簡直是陰森恐怖的人間地獄,后來凱蒂結識了在華英國人韋丁頓和他的中國公主女友,原本對中國“多少帶著一些蔑視情緒”的凱蒂開始意識到東方的古老、玄異、深邃之處:“與東方的理想和信仰相比,西方人的所謂信念就顯得粗陋野蠻了?!表f丁頓關于“道”的一番闡述使凱蒂開始領悟到安貧樂道的道家思想的意義所在,重新找到人生的信仰。凱蒂開始質疑西方的婚姻觀,質疑西方的實用人生哲學,她主動投入修道院的工作中,走上了個性解放的道路,獲得了靈魂上的救贖。她眼中的梅潭府的風景隨之發(fā)生了奇異的變化,返程時她再次眺望梅潭府的風景,眼前不再是陰森恐怖的景象,而是“安逸而溫馨”的田園風光:“他們穿過粗陋的村落,途經(jīng)人頭攢動的城鎮(zhèn),這些城鎮(zhèn)都拿圍墻護起來,好像是彌撒書里面描述過的古城?!彪鼥V朧的晨光灑在整齊的稻田上,給人“恍如仙境”的感覺。遼闊的原野、明媚的晨光、整齊的稻田、辛勤勞動的農民,一派祥和之氣。這段充滿烏托邦“東方情調”的描寫象征著凱蒂已經(jīng)從愛情、婚姻和道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毛姆作品中的這類出世的、審美意義上的中國形象延續(xù)了18世紀以來西方浪漫主義的“田園牧歌”中國形象的想象傳統(tǒng),是這一傳統(tǒng)在20世紀初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中的復興,也是在美學和哲學上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反思與批判。這類形象出現(xiàn)在同時代迪金森、希爾頓等人的作品中。在毛姆的時代,西方人對工業(yè)文明產生懷疑和失望,精神上感到十分彷徨,毛姆的主人公們往往到東方游歷并在那里找到靈魂的皈依,獲得心靈的平靜和滿足。中國普通民眾持有知足常樂、寧靜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與此相對照的,是在華的英國傳教士、公司股東、代理人、大班、家庭主婦等內心空虛、無聊,精神極度貧乏的生活狀況。通過這種對照,毛姆表達自己希望以中國和諧的自然、質樸的人性及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和文化拯救深陷空虛、焦慮、恐慌的西方人的愿望。同時,毛姆在詩意的中華大地上得到了心靈的慰藉,仿佛回到了美麗的故鄉(xiāng)。當他看到原野上的稻田、牌坊、廟宇、竹林深處的農家和路邊的小客棧,聯(lián)想到萊茵河河谷的絕美景致;經(jīng)過一片林地,毛姆發(fā)現(xiàn)“這林地的氣息與你經(jīng)過布萊恩森林時聞到的肯特郡肥沃的泥土芳香是如此的相似,這一瞬間你的心中已充滿了鄉(xiāng)愁”。長江上擺渡的艄公,被作家比喻成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冥河的擺渡人卡戎:“你知道他的渡客都是憂愁的亡靈?!敝袊拿篮镁吧珜掖问棺骷易窇浧鸺亦l(xiāng)的風光和過往的美好時光,傳達了作家看待藝術和美的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美是相通的,中西之間可以對話、交流、融合,并非是完全對立和相異的。
四、結語
從根本上說,異國形象是異質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接受、相互碰撞的結果,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和對話的一種形式。三種不同的中國形象在毛姆作品中同時出現(xiàn),背后隱藏著復雜的文化意蘊和文化心理。輝煌華美的古文明遺跡、藝術精神滿足了毛姆對古典中國的向往,日暮西山的古老文明又使他感到無限惋惜;貧困、腐敗、愚昧的中國和中國人現(xiàn)狀激起了他或同情或厭惡或鄙視的復雜情感;原始、淳樸的自然風光和民眾知足常樂的生活態(tài)度滿足了他返璞歸真、追求美和詩意的期望,也喚起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對美好的青年時代的追憶,反映了他對異域文明的一種包容的、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毛姆的中國形象融合了美好與丑陋、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這恰好印證了讓·馬克·莫哈的觀點,異域形象“異”的多樣化就建立在(對本國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功能和顛覆功能的“張力”之上??傮w來說,毛姆帶著認識中國和尋求對話的目的來到中國,將中國哲學和文化當做精神上的啟蒙者,以挽救陷入精神和信仰危機的西方世界;而且豐富的東方旅行經(jīng)歷加上豐富的東方哲學和宗教知識,使得毛姆持有多元文化的價值觀,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異域文化,因此,他作品里的中國形象雖然無法避免想象、誤解甚至偏見,但依然對中西文明的交流和理解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毛姆,著.在中國屏風上[M].唐建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毛姆,著.阮景林,譯.面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3]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薩義德.東方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5]史景遷.文化類同和文化利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杜平.論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東方情調[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29-32.
[7]葛桂錄.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學關系論稿[M].寧夏: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周寧.龍的幻象——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度規(guī)劃項目“二十世紀初英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中國形象”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WGW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