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一、試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不吃粗糧了,他們認為粗糧口感差,吃起來費力,忽略了粗糧中含有細糧缺少的營養(yǎng)成分。其實,不吃粗糧,是導致現(xiàn)在很多人身體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的原因之一。當然,長期過度食粗糧也不好。生活中,很多事也是這樣。
印度古諺:“人要吃些粗糧。”
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以“要吃些粗糧”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二、例文呈現(xiàn)
要吃些粗糧
——致沒機會吃粗糧的時代
當今社會,大家都痛斥大學生是要老媽送上學的一代人,也難怪大學生們生活優(yōu)越,未經(jīng)磨難,因此,出現(xiàn)了幼童化現(xiàn)象。事實果真如此?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開頭,引述當今社會大學生幼童化現(xiàn)象,直接將“粗糧”簡化為“磨難”,很迅速也很關鍵。然后簡單分析原因,用反問引出下文,簡練。)
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加,這些80后90后便順理成章地晉升為掌上明珠。父母對子女更是疼愛有加,子女連見到風雨的機會都被扼殺了,談何磨難?就如當代社會,粗糧已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香滑小米,想吃粗糧對于城市人竟成了奢望。(這段先簡明扼要分析當代獨生子女受寵的普遍情況和原因,然后用當代社會“粗糧”被“細米”替代的事實類比,很自然,確能引發(fā)思考,概述反例,論證導致“幼童化”的原因。)
香港的大學教授不時抱怨,內(nèi)地來的學生樣樣都比香港的學生強,就是依賴心理太強了,每逢開學介紹選課資料時,家長提的問題比學生還多。再看內(nèi)地的某些重點大學新生入學時,家長在校園里睡滿一地的盛況,這些“吃粗糧”的家長正在培養(yǎng)吃香滑小米的寶貝孩子,你就能理解大學生退化成小學生的原因了,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沒有將他們當作大人看。(先引香港大學教授抱怨內(nèi)地學生依賴心太強,繼而引出內(nèi)地某些大學新生入學情景,直接指明幼童化原因在父母。還是反例,但例子更具體,分析在推進、深入。)
“難吃粗糧”會導致大學生幼童化,這些“難”有父母給予的,還有學校給予的??傊?,對大學生來講,吃粗糧,不僅口感不好,而且取之不易,想經(jīng)歷磨難,豈不是難上加難?(先承上,歸納,從父母、學校方面看。然后總結(jié),從大學生自身分析。但從下段回頭看,刪“總之”句,也許能更好地銜接下段所分析的學校原因。)
最近,著名的南大與浙大都頒布了新禁令,禁止新生自備電腦返校,據(jù)說是為了避免他們沉迷網(wǎng)絡游戲。這條禁令可笑之處在于它一方面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把學生的個人電腦全部看成游戲機;另一方面則暗示了學校會緊密監(jiān)控校內(nèi)電腦的使用情況,學生全無隱私可言。更嚴重的,是假設了大學生都是孩子,毫無自律能力,就管不住自己。(再舉例,以證學校約束過多,“粗糧”太少,并從個人角度探討學校喜歡給學生“細米”、約束的原因,是非比較清晰,令讀者對作者的分析能力看高一等。)
回想中國百年大學史,那真是一部大學生幼童化的漫長過程。五四時期的學生可以上街打倒軍閥,今天校方則要為大學生代行父母之責。可另一方面,現(xiàn)時法律卻允許大學生結(jié)婚,他們依法也要負完整的刑責。這就有點自相矛盾了:為什么需要一個年輕人為自己的人生大事負責,為作奸犯科負法律的責任,卻不需要他們?yōu)樽约河螒蛲娴萌朊远撠熌??或許只有一條理由,大學要為他們的學業(yè)負責。只是,大學之后,他們的人生之路依然漫長,禁控,也許只能延緩他們的成長、成熟。(承上段分析,回溯歷史,把視野推向更遠,展示深邃的思考力。然后用大學對學生所做的反邏輯的規(guī)定,進行質(zhì)疑反問,有力。足見該生思考深度。)
追根溯源,就是社會壓根不給學生們“吃粗糧”的機會,這正是教育的問題。你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學生,他們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老把學生當成“未來”的主人翁,他們就不會成為“今天”真正的主人翁。(總結(jié)、推理、假設,結(jié)論自然合理。)
我們的社會如此對待學生,又憑什么抱怨如今的年輕人不成熟,經(jīng)不起磨難呢?(反問作結(jié)。似乎多余,可刪。)
三、化實為虛,反向切入——本文寫作成功的兩個關鍵
顯然,這是個比喻性的題目。“粗糧”,對人生或生活而言,可從多個方面來聯(lián)想:最直接的比如吃的喝的,那就是粗茶淡飯五谷雜糧,比如穿戴,那不是綾羅綢緞而是布衣素裳。這是較明顯的方面,命題顯然不是要作者去探討這些飲食醫(yī)學或美學問題,而意在現(xiàn)實背景下,激發(fā)學生思考,關注和打破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全程保姆式服務以及過度干預學生生活的不良現(xiàn)象。應該說,這是個很有針對性的話題。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生活中,與青少年相關的“粗糧”大體指的什么,這是要寫作這個題目時首先要弄清楚。不少學生就是在這個問題上耽擱了很多時間,最終也難以條列幾項具體內(nèi)容,是因為平時很少對此做認真思考和比較。于是,考試時真的要你拿起來“說事”,就越寫越急,下筆梗阻。實際上,這有技巧。不諳此道,往往毫無所獲;妙悟天機,則往往輕而易舉事半功倍。此道就是,不易正面回答或羅列的問題,往往可以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以虛對實,反向切入觀照。你看這個學生就是這樣,他基本沒有去解釋什么是“粗糧”,而是從“細糧”這一角度予以破題。且他對認定的“細糧”,也不糾纏概念,而是直接指向家長的保姆式服務包辦和學校對學生生活的過度干預以及生活的“磨難”。而全文用“磨難”喻“粗糧”也只有一次,在文頭的歸因句中快速“閃”了一下,但卻很重要,也很有考慮。清楚地表明,小作者下筆時不僅已經(jīng)迅速考慮并確定了“粗糧”的虛實轉(zhuǎn)換問題,而且還恰當?shù)卮_立了全文“駁論”的論證方式。這種解讀和分析,應該說是很關鍵的,做得明確而到位。試想,若用“立論”方式,則需要正向論證“吃粗糧”的好處,從道理和例子上展開論述,實事求是地說,恐怕恰恰是多數(shù)學生思維和材料準備中相對欠缺的。所以,選擇更好的論證方式,有時的確是一種必要的應試策略。
可以說,化虛為實,我們平時練得多,比如復雜的道理,我們通常打個比喻化虛為實就懂了。化實為虛,我們似乎看得少練得更少。我們看到許多類似性質(zhì)的具體現(xiàn)象或?qū)嶋H問題,讓大家歸納一下它們所折射或反映的道理,就需要借助化實為虛的手段,比如,我們買葡萄的時候往往要先嘗一嘗,如果幾顆都很甜,就會“歸納”得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這一概念判斷,于是放心地買上一大串。而反向切入,有意識地脫離讀者所熟知的視角和理解意向,與讀者的思維意識形成強烈的反差,規(guī)避了不易正面回答的難度風險,是一種常見的“駁論”論證方式和策略。這些技巧,平時有目的地適當訓練,應考就可能容易些了。
四、考場作文特別提示
觀察研究作文教學和學生寫作實際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也很懂得審題構(gòu)思,積累素材等道理,但一到作文動筆環(huán)節(jié),卻總是百般猶豫,萬分糾結(jié),遲遲難以下筆展開。這是為什么?與下面兩個長期被師生忽視的因素關系很大。
1.心理干擾:構(gòu)思環(huán)節(jié)的文體及論證方式選擇卡殼。
許多教師講寫作理論頭頭是道,甚至讀例文,做下水,也竭盡全力,可學生此類問題依舊不能解決。為什么?是因為寫作者此時思考的諸多問題一起纏繞糾結(jié)沒解決。那么,審題前后要解決哪些問題?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審題后,人們往往并不能立即進入寫作狀態(tài),而是要進入一個快速運思判斷必經(jīng)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既要分析、判斷材料寓意,又要迅速匯聚和處理腦中儲備的大量素材,還要初步安排寫作思路,等等。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后端,一般是迅速分析判斷材料的可寫角度,確認這個題目的適宜文體(如以上對本例所析),排除各種寫作干擾等。例如,《仰望星空》,題目是個動賓短語,你既可寫成抒情散文,也可寫成敘議結(jié)合的隨筆文,甚至可以寫成純正的議論文;《說“中”》,無論如何以寫都以議論文為妙;《要吃些粗糧》恐怕也很難寫成記敘文。有時,你的文字決定用文藝性表達還是紀實性表達,既制約文體,也制約你的特長發(fā)揮和應用。
事實上,在學生們似乎個個都會使用舉例論證方法的背后,還有如何使用論證方式的問題也被忽略。有些學生就是因為在論證方式確立前搖擺,最終在動筆之初陷入糾結(jié)狀態(tài)。
因此,審題與構(gòu)思之間的這些個不容易看見的東西,是我們學生寫作文時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多數(shù)省市考生根據(jù)材料,盡可能選擇議論文體,這是因為全國卷總體指向議論文體寫作,是公認的事實。
2.展開環(huán)節(jié):不是所有議論文都要論述三大 問題。
落實到議論文諸要素來看,一般的寫作原理告訴學生們,無非是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問題。但我們說,這些內(nèi)容是否都要寫,怎么寫,也是有一定制約和訣竅的。不是所有議論文都適合去寫這三個方面。例如,“換個角度”這個話題,其實只是半截話,本身已藏“海闊天空”的結(jié)論,若再去討論“如何保持一個好心情”,要么是回到“換個角度”,這是循環(huán)論證;要么再增加一些限制,或縮小了題意范圍,或?qū)懥祟}外的東西,從而跑題。又如本題,題目上有個“要”字,按思維邏輯,主要就是回答“為什么‘要”的問題,即回答原因。若刪去“要”字成了“吃些粗糧”,就可以較為自由地寫成議論性散文隨筆等等,較為自由不拘了。這似乎又部分地回到了文體選擇上。理念的差異,看似簡單,其實同樣重要。
再舉個例子,龍應臺有篇名作《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你未讀文章之前,應該去想想,若是我,該怎樣去構(gòu)思。請不要這樣質(zhì)問:她是大家,我怎么能寫出來。筆者不是一定要你寫出跟她同樣水平的文章來,而是說你可以考慮大的寫作思路方向。比如,看到這個題目就可以這樣去思考,應該圍繞“中國人受欺侮了往往忍氣吞聲,列舉一定的重要事實、現(xiàn)象,然后論證受欺侮不生氣的嚴重后果”。這就是大方向,只涉及兩個問題。若你把主體部分寫成事實羅列也可以,但每個事實,應該有所區(qū)別,至少是類型的、典型的,這樣才合于變化,有層次。事實羅列之后,你也一定要分析或總論一下不生氣的后果,這也是非常必要的。若你只是羅列而無質(zhì)疑,無歸納,這純?nèi)痪褪晴R頭剪輯而難有深度和力度了。實際上,說到底還是文章需要有重點,不能飄忽滑行,蜻蜓點水。
牢記并沿著這些理念和思路去寫議論文,就不大會偏題跑題,就會有大長進。
(安徽省宣城市宣城職業(yè)技術學院;2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