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樹敏
摘 要:以“情境教學”促進課堂教學生活化作了些探討,進行了“面向生活,模擬情境;引入生活,選取情境;走進生活,創(chuàng)造情境”的實踐。強調把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事件和經驗當作教學過程中的背景和例證,注重知識教學與生活的整合,使教學生活化,時刻指向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教學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生活化;情境教學;高中生物
時下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十分重視密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強調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煥發(fā)教學的生活氣息和活力,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需要,以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然而,這些課程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課堂“去生活化”的現象依然凸顯。其一,為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各種版本的教材在編制時,學術的理性主義把教材所蘊涵的學科知識以“告訴”方式呈現,忽視學生內在的體驗和感悟設計,造成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脫節(jié);其二,教師的教學常常照本宣科,使學生沉浸在各種概念的邏輯推理、知識的被動接受中,教學“失生活化”。
為此,課堂教學“激生活之源,揚情境之波”已成為教育的呼喚。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設計,要其融入教學活動中,關鍵要使“情境”生活化。教師應根據教材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事件和經驗,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建構適合于學習教材內容的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生動情境,使學生入境會意,在一種極其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去加深理解的問題,去獲取相關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獨立地識別、提出、解決問題?,F談談我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具體做法。
一、面向生活,模擬情境
在新知識點的引入或對知識理解出現盲點時,通過演示、媒體再現的“模擬情境”導入很受學生的歡迎。例如,在講述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yǎng)物質代謝時,引入減肥話題,就曾經流行的Atkins減肥法展開討論:攝入高糖食物為什么容易發(fā)胖?Atkins減肥者為何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通過有氧運動,而不是無氧運動去減肥?這些生活化的模擬情境,將有關糖、脂和蛋白質的代謝、細胞呼吸的知識全部囊括其中。
類似的,為什么長跑時,越堅持呼吸越急促,越感力量不足?為什么尿毒癥患者要定期做血透?為什么人在冬天小便量較多而在夏天小便量少且易覺得口渴?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很容易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在講《蛋白質》時,學生對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肽鏈的結構有認知的難度,可模擬解決:請一位學生站在講臺旁邊,雙腿并攏,提起上肢平行于地面,教師在黑板上寫一個氨基酸通式。讓學生對比觀察:氨基酸有一個中心碳原子,可以視為是人體軀干,相應的氨基、羧基則看成是人的左右手,“氫”好似人體的下肢,R基就是人體的頭部。讓學生明白,如同人跟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頭部不同,R基則決定氨基酸種類。然后依次請2位、3位、4位學生手牽手排成一行,模擬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學生能直觀認識到肽鏈中氨基酸數與肽鍵數的關系、肽鍵數與脫去水分子數的關系、一條肽鏈中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當每個學生的位置改變時,隊列的結構隨著改變,使學生明白氨基酸分子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時,肽鏈的結構也隨著改變……這樣的情境形象直觀,使學生不僅了解生物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知識應用的樂趣,而且能養(yǎng)成平時多觀察、多發(fā)現、多思考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來設置情境,要突出實用性,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二、引入生活,選取情境
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將問題融于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可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
學習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時,通過播放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片段,提出“利用已經滅絕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嗎?”學習“細胞呼吸”時,引入下面的生活問題情境:(1)蘋果儲存久了,會散發(fā)什么氣味?(2)劇烈運動后四肢骨胳肌往往會產生什么異樣的感覺?(3)釀酒時為什么要密封?(4)水淹時高等植物能進行無氧呼吸,為什么水退后有些卻不能成活?(5)水稻等植物的根為什么能比較長時間在水中生存?(6)水生生物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提出:早晨到哪里鍛煉比較好?家庭養(yǎng)花,晚上和白天應怎么處理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家庭應如何儲存水果?等,通過選取問題情境、遷移情境、新奇情境、一些與認知不協(xié)調甚至矛盾的情境,激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致和好奇心,引導他們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去理解問題。
中學生物科的思想方法隱蔽性較強,教師創(chuàng)設恰當的生活情境,挖掘其中隱含的思想方法,使學生結合生活用舊知識去同化吸收新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走進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為實現某教學目標可特意創(chuàng)造遷移提問或活動等教學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這些教學情境中,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
在進行《淀粉與葡萄糖的測定》教學時,展示一張“透明的紙”,讓學生猜想并實驗證明它的成分是否含淀粉或葡萄糖;在進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問題探討”的滲透裝置帶到課堂,讓學生猜測漏斗內液面變化情況等。利用猜想驗證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積極地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
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感知,可創(chuàng)設變式情境,通過概念變式或問題解決變式,讓他們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分離復原的觀察實驗,可變換為新的實驗情景:(1)配置一瓶質量濃度是0.3 g/mL的蔗糖溶液、一瓶質量濃度是0.5 g/mL的蔗糖溶液及一瓶沒有標簽的清水;(2)讓學生利用顯微鏡及相關的器材,實現對這三瓶溶液的判斷。這樣的變式,可以提高學生對該實驗設計原理的理解和拓展,這些變化的、動態(tài)的思維情境,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
知識的引申教學,可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發(fā)現的情境,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參與發(fā)現新知識。如,學習細胞器的知識時,讓學生分析生活現象:為什么魚、肉類宰殺幾小時后煮吃與剛宰殺煮吃相比,肉質會更鮮嫩并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等,從而發(fā)現新知識。
創(chuàng)設情境的結論不一定是明確的,但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高階思維。重操作、重探究,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及經驗是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重要考量的維度。
四、結語
杜威說過:“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碧招兄舱f:“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重視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倡導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學科的核心概念,能催化學生進一步學習,為步入社會提供正能量。
對教學“生活化”的理解,首先,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事件和經驗只是教學過程中的背景和例證,不是教學的內容或目標,它要求知識教學與生活的整合,要時刻指向學生作為現實主體的發(fā)展;其次,“生活化”更多的是指“活動”,它在方法論上強調教學聯(lián)系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在具體方法上強調建立在認識基礎上的理解、體驗、感悟、交往和實踐等學習方式,注重過程的價值;再次,它需要教師選取一個學生生活和發(fā)展的大系統(tǒng),來考量教學意義與價值。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情境”是課堂的波浪,科學知識、教學內容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相掛鉤,才能為學生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參考文獻:
[1]汪忠.劉恩山.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紅雷.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