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兩則關于考試的新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第一則是今年成都有一位名叫毛崢的考生自學11門AP課程(由美國大學理事會主持,在高中階段開設的具有大學水平的課程,使在高中學習階段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先修部分美國大學基礎課程以獲得美國大學學分),而且全部滿分通過,這也是今年成都通過AP課程最多的考生。AP課程總共有37門,除開一些語言學課程,中國考生能參加考試的有18門,毛崢現(xiàn)在正在準備另外3門AP課程,所以最終他通過的課程總數(shù)可能會達到驚人的14門。目前他已被衛(wèi)斯理安大學、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錄取,這兩所學校都給了他全額獎學金,金額分別達到130萬、200萬人民幣。對于這樣的成績,毛崢說原因是“多讀書”。毛崢對于各種教材的學習也不是一概而論,比如他會在前100頁采取一種方法,如果不合適就換另一種方法。
第二則是重慶合川區(qū)合川師范附小語文老師羅曉艷,為了激勵念高二、心理素質(zhì)較差的兒子,44歲的他時隔28年后重拾課本,提前兒子1年,報名參加今年高考。羅曉艷想讓兒子明白:“我一個丟掉書本28年的中年男子都有勇氣再次面對高考,你一直念了18年的小男子漢難道會怕這點小困難?”
述評
首先,我們不得不對兩則新聞中的人物——學生毛崢和父親羅曉艷表示由衷的敬佩,前者學習能力驚人,后者父愛滿滿感人。兩則新聞除了新聞人物所在地臨近,其他并無聯(lián)系,之所以將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來討論,主要是因為這兩者讓筆者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學習是誰的事?
不可否認,父親羅曉艷的行為是偉大的,想必大多數(shù)家長是做不到的。他踐行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準則,給兒子樹立了一個有力的榜樣。但是這樣做,對于“心理素質(zhì)較差的兒子”來說,到底是激勵多于壓力,還是壓力大于激勵,還是個問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學習畢竟是兒子的事,需要他自身通過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績,父親羅曉艷這種行為有情感綁架的嫌疑。
相對而言,新聞中的毛崢言談中透露出的理性和自主更讓人贊賞。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自己選擇學習的教材,會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學習方法,而且他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也一定具備了刻苦的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而這種狀態(tài)一定不是外在力量的逼迫所能達到的,一定有他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量——這是我的學習,這是我的人生,我做主。這種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量正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所缺乏和難以培養(yǎ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