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科樺
摘 要:在摸索課堂改革的過程中,尋找適合老師的教學模式非常重要,從物理教學模式來分析,應選擇能夠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教學模式,才能形成學生的理科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初中物理習題課出發(fā),討論習題課的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初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并使老師從課堂不停的講解中解放出來,轉(zhuǎn)變成答疑、解惑的角色,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的效果。
關鍵詞:辯證思維;教學模式;初中習題教學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人們嘗試在教育方面進行改革,于是開啟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的理念是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要突出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為此人們進行不斷地摸索,例如:洋思教育和杜蘭口教育。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課堂要有充分的時間,能讓學生自行發(fā)表自已的見解,并能夠得到充分的討論,進而解決問題,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辯證思維能力。而要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必須改變傳統(tǒng)以老師講為主的教學模式,但是初中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慢慢向羅輯思維轉(zhuǎn)變,并且初中階段物理的學習是一種啟蒙式的教育,力、熱、光、電每一章知識,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新課的教學中要讓他們自行討論,自行分析,自行總結得到結論是一件很難的事,而且還要考慮到教學進度的問題。
但習題課就不相同,習題課一般是在結束了新課程以后,對新知識進行鞏固的教學,此時初中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具備了發(fā)表自已想法,并能夠與他人進行分析、討論問題的能力,所以在習題課上,可以較容易地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而不同學生解題的想法和思路可能會有所不同,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思維進行碰撞,在不斷的分析、討論、總結過程中進而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辯證思維能力。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課堂教學模式要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本文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對初中習題課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1 課堂管理是習題課教學的基礎
一堂課要能夠順利地完成,這里面除了要老師精心備課外,還要有強有力的課堂管理能力,管理好課堂才能為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管理好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石貫穿整堂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且初中生還屬于比較好動的年齡階段,因此,在上課前老師要先制定好課堂的規(guī)則,例如:沒老師的允許,上課不準講話,在討論過程中不準聊天,在老師說停止討論的時候要能夠馬上停止等等。
2 事先周知教學計劃,習題量循序漸進
在交代完課堂規(guī)則后,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跟學生說明課堂的主要流程,讓學生心理有所準備。這樣學生在心中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做事流程,學習才會有計劃、有依據(jù)地合理安排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在做練習時才能有效地分配做題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樣,在老師告知學生課堂的主要流程后,可以使課堂進度有序、緊湊,能夠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當然,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要起主導作用,對時間的安排、任務的分配和課堂的掌控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練習量,需要足夠的時間,但因為很多初中生自覺性較差,這些練習如果都在課堂上完成,就會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就會沒有時間去落實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所以在練習的安排上要循序漸進。
初二階段回家完成的作業(yè)一般在5題左右,其它的作業(yè)要在課堂上解決,不能完全放手給學生回家完成,當然各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各個班的情況也不同,只能從普遍的情況來考慮。在初二階段形成回家完成練習的習慣后,初三就可以加大練習量讓學生自行完成,實現(xiàn)從雙手拉著學生走路,到牽著一只手讓他們自已走的過程。循序漸進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才能使學生形成自行完成作業(yè)的能力。如果一開始就大量布置練習,在學生年齡還太小,思想還未成熟,或者說在離中考很遙遠,還不會去考慮中考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很多學生是不會去自行完成習題的,會出現(xiàn)很多抄襲現(xiàn)象,而這種抄襲現(xiàn)象一旦形成,就會對教學起到反作用,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 交流、討論、總結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
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占據(jù)課堂的大部份時間,讓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可以相互討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應先做題,或者把已完成的練習拿出來,然后老師應給學生對答案,這是一個糾錯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在做完習題后,對自已做題的答案及思路還不是很確信,這時給他們答案就是肯定他們的思路,才能為后面同學間的交流、討論提供可靠的依據(jù)。然后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總結,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辯證思維。在交流、討論、總結中學生之間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觀點,會進行碰撞,去偽存真,從而使思維得到鍛煉,得到提升,形成辯證思維,特別是對學習好的學生來說,很多學習較弱的學生都會去找學習好的學生尋求幫助,所以學習好的學生對問題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思考,從而使他們的思維更加縝密,基礎更加扎實,最后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越。所以有進行交流、討論的班級,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和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尖子生的出現(xiàn)幾率也會增大很多。
有些老師認為做完習題后,應立刻讓學生討論,這種作法對于學習好的學生來講是行得通的,這些好學生真的會去相互交流、討論、總結,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去跟兩個或者三個人去交流、討論,他們更多的是直接問一個比他好的學生,但如果這個學生的答案和思路都錯了,而且這個學生又沒有和其他人交流,那么就會誤導其他的學生。像做事一樣,要先找準方向,所以先給定答案,再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才能惠及所有層次的學生。而對于學習較弱的學生,則應該鼓勵他們離開自已的座位,找學習好的同學請教。熟話說:“樹挪死,人挪活”。當然學習較弱的學生,經(jīng)常是較調(diào)皮的學生,所以要順利指導這類學生,就需要之前所說的課堂管理能力。
4 答疑解惑“解放”傳統(tǒng)教學
在對完答案,學生交流、討論時,老師可以在教室內(nèi)走動,并關注學生不懂的知識點,為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點撥,這樣可以使老師從傳統(tǒng)的大面積講授,轉(zhuǎn)為只為個人的“量身定做”,也使老師從教學中解放出來。在對完答案,學生交流、討論完后,此時整個班級對習題已經(jīng)達到基本解決。如果要知道學生解決了多少,只要請他們舉手就可以知道,當然老師不能對還不會的學生進行批評,而應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良性的循環(huán)。
5 教學效果檢測必不可少
最后必需對習題課的教學效果進行一定的檢測,而檢測的對象也應是精心挑選出來的,有代表性的。如果時間充欲可以在課堂上當場提問,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利用下課進行個別問答,而且在上課前就要要告知學生,這堂課我們在下課時會對個別同學進行提問,這樣可以使學生整堂課都會注意力較為集中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由于初中生思維的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可以從習題課教學入手,從做題、對答案、交流、討論、總結,答疑解惑,教學效果檢測,從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形成習題課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再配予有效的課堂管理來保證課堂的環(huán)境,就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