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若
摘 要:文章先從火把節(jié)的來源及意義進行介紹分析,闡明彝族人對火把節(jié)的崇敬,并結合琵琶曲《火把節(jié)之夜》的技巧,情感,對彝族樂器的模仿等,用樂曲表現(xiàn)出彝族火把節(jié)的優(yōu)美、靜謐到熱烈狂歡的整體氛圍。
關鍵詞:彝族;火把節(jié)之夜;琵琶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163-01
一、節(jié)日背景及創(chuàng)作背景、結構
1.火把節(jié)之來源及意義。在久遠的彝族地區(qū),有一名為恩梯古慈的天神每年都會向人間征收稅,一年他派名為迪沃拉毅的手下來人間收稅,但當年人間恰逢災荒,在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天神還執(zhí)意收稅,于是人們便讓一位力大無窮的人火體拉巴與神界抗衡,將迪沃拉毅給殺死了,于是天神恩梯古慈大怒,用了很多手段來讓人們不得好過最終都被人類想辦法解決,最后放蟲來吃人們的莊稼,男女老少都聯(lián)合起來一起舉起火把來抵抗這種侵害,最終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終于將害蟲們給燒光,至此以后,人們每年這幾天就會燃起火把以示慶祝,祈禱火神保佑,以求來年莊稼豐收平平安安,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節(jié)日每年慶祝。由此一來,彝族人對火也是十分崇敬,在他們的廳堂正中間會用以擺設火塘,若遇婚嫁必定會由家中長者將火塘請出為女兒家燃起新的火種,預示著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可以看出彝族人對于火的尊敬?;鸢压?jié)不僅僅是一次狂歡,它也具有著神圣性,每年六月二十四都會舉行一次莊嚴的祭祀活動“都次”,這是子孫們與祖先進行溝通的一個媒介。
2.火把節(jié)之夜的背景、結構?!痘鸢压?jié)之夜》是作者吳俊生先生創(chuàng)作于1979年的一首作品,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批以民族風格為創(chuàng)作特點的作品之一。因為其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動感,技術創(chuàng)新廣為演奏者及觀眾所喜愛。作者去到彝族聚居地采風參加了火把節(jié),被節(jié)日熱烈氣氛所感染而作,采用E、A、D、G(1=D首調)的特殊四度定弦及挑輪、夾掃、滑音、打音、帶音的運用,刻畫出了火把節(jié)之夜從優(yōu)美、靜謐到酣暢淋漓的一幅熱鬧場面?!痘鸢压?jié)之夜》是一首三段式樂曲?!韭濉績?yōu)美的旋律刻畫出濃濃的彝族風情,讓人心中充滿期待?!究彀濉繗g快而激烈的快板,通過對節(jié)奏重音的運用和夾掃技術的配合,烘托出了男女青年歡快歌舞的場景,逐漸將氣氛推入高潮。【尾聲】在熱鬧的歌舞之夜后由慢慢回到平靜,模仿了彝族樂器巴烏安靜的聲音,漸漸遠去。
二、琵琶對彝族音樂元素的運用
1.定弦的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琵琶的基本定弦為A、D、E、A四二度定弦,然而作者吳俊生大膽進行四度定弦將其改變成E、A、D、G。由此擴寬了琵琶的音域,相應的在和弦、指法方面也有一定改變,讓其更具有民族性。
2.節(jié)奏節(jié)拍。樂曲的45~48小節(jié)處為了樂曲進展的需要由最初的3/4拍過渡到4/4拍停留在sol音上無限延長,進而轉2/4拍進入新的篇章。剛開始時給人以輕歌曼舞的想象,一切都是那么柔美,隨著節(jié)拍的轉變給人們許多時間去享受這一刻的愉悅,仿佛想讓時間停留……突然氣氛轉變彝族男女青年開始展現(xiàn)出他們奔放的情緒,X XX OX OX節(jié)奏型的轉變輕快、諧謔的律動感明顯的刻畫出了人們手持火把手舞足蹈的舞蹈拍點。樂曲59~68小節(jié),樂曲旋律運用頂針的方式節(jié)拍1/4與2/4拍相互交錯,從旋律到節(jié)拍都呈現(xiàn)出輕快、愉悅的氣氛。
3.彝族民族調式借用。彝族民族民間音樂中羽調式的運用是最具特點的,作者吳俊生也巧妙的運用了這一特點。樂曲1~30小節(jié)是B羽調式,是慢板部分。彝族姑娘與小伙子們在火把面前談情說愛,愉快而甜蜜。樂曲31~115小節(jié)轉變成E羽調式,進入熱情奔放的歡歌熱舞的快板階段漸漸氣氛高漲進入高潮階段。樂曲158~211小節(jié)又回到B羽進入尾聲部分,慢慢人們散去只留下了靜謐的夜晚。
三、樂曲中琵琶技巧的運用及民族樂器的模仿
樂曲中運用到了滑音、打音、帶音、夾掃、挑輪。再慢板中遙指配合著滑音的運用盡顯出優(yōu)美寧靜的夜,在快板前滑音再一次出現(xiàn),此時刻畫出的是詼諧、輕快的氣氛。打音與帶頻繁的作為裝飾音出現(xiàn)在此曲中,增添了不少彝族民間音樂特色。夾掃的出現(xiàn)是此曲中最熱鬧的一段,抬起小臂以最快的速度將四根弦一并掃過,配合著明朗熱鬧的旋律用來刻畫此時彝族人民圍著火把載歌載舞進入高潮的情緒最為不過。三個聲部的運用在琵琶中較為少見,雙弦輪加上挑輪三個聲部的疊加,將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熏染,體現(xiàn)出作曲家高超的音樂素養(yǎng)。
口弦是彝族特色樂器之一,它是一種長兩寸寬五分,中間雕出一小齒的竹片,兩端栓有棉線,利用中間小齒的彈動及口型的變化,可以彈出不同的聲音。它是彝族青年男女用之談情說愛的工具,彝族小伙為了展現(xiàn)自己技藝,會在口弦上刻畫出各種精美的花紋圖案,用來送給心愛的姑娘作為定情信物,姑娘也會將其掛在胸前作為紀念??谙乙襞c音之間的轉換與琵琶的滑音很相近,作者便巧妙的運用了這一特點,用滑音來表現(xiàn)口弦的音色。
巴烏是流行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一件吹管樂器,它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指孔,在吹口處按一個舌形銅制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fā)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人們都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傳統(tǒng)的巴烏,音域窄,在個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與說唱,在彝族,人們在放羊或晚間也常吹起巴烏自娛自樂。在此曲中作者運用遙指模仿巴烏低沉的音色并配合左手的滑音來營造出細膩而優(yōu)美的感覺,讓人沉醉于這樣美好的節(jié)日氣氛中不想結束。
參考文獻:
[1]劉堯漢.彝族文化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伍精忠.涼山彝族風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