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銳
摘 要:《出師表》是千古流傳的一篇經(jīng)典名篇。它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文章分析了出師北伐前蜀國自身面臨的形勢,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理蜀漢政權(quán)寄予的期望,表達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豪情。千百年來,無論是最高統(tǒng)治者還是普通文人,他們都表現(xiàn)出對諸葛亮人格魅力的欽佩,對這篇經(jīng)典著作的贊譽。本文嘗試從忠君報效之情、知遇追念之情、父子舔犢之情和英雄悲愴之情四個方面分析《出師表》長盛不衰的原因,以期對讀者有所啟迪。
關(guān)鍵詞:情感魅力;鞠躬盡瘁;英雄悲愴
北宋著名詞人蘇軾曾經(jīng)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痹凇冻鰩煴怼芬晃闹?,作者諸葛亮以質(zhì)樸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表達了一代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悲壯情懷,成為封建時代臣子忠君愛國的典型?;仡欀袊糯膶W(xué)史,優(yōu)秀感人作品充塞歷史長河之間,為什么獨獨《出師表》能感動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呢?其真正原因在于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款款深情和諸葛亮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一、忠君報效之情
人們常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來概括諸葛亮的一生。是的,每當閱讀《出師表》的時候,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這位輔佐兩朝皇帝的老臣的拳拳忠心。作者上奏這篇表文的時候正值蜀國積貧積弱、“益州弊病”之際,當時先主劉備含恨駕崩,肱骨謀臣龐統(tǒng)、法正一個被射死,一個病亡,五虎上將關(guān)羽、張飛、黃忠或戰(zhàn)死疆場或死于非命,趙云不受重用,馬超防守漢中,朝廷之上只有諸葛亮一人獨撐蜀漢江山。由于關(guān)羽的驕傲大意和劉備的錯誤決策,蜀軍慘遭荊州之失和夷陵之敗,益州的豪強地主和南方的夷族也乘機發(fā)動叛亂??梢哉f在內(nèi)憂外患之際,諸葛亮受劉備托孤,真正的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出師表》上奏之時,蜀漢政權(quán)已經(jīng)到了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回顧《出師表》上奏之前的歷史事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在漢中決戰(zhàn)中蜀漢政權(quán)打敗曹操奪取漢中,其實力兵強馬壯,發(fā)展勢頭如日中天。這個時候,遠在荊州的關(guān)羽看到三弟張飛,降將馬超和老將黃忠都建功立業(yè)、揚名立萬,不顧當時的形勢輕率冒進,攻打有智勇之將曹仁防守的襄陽和樊城,被東吳英將呂蒙襲擊后方,大意失荊州,不僅自己身首異處,而且造成諸葛亮《隆中對》構(gòu)想的兵分兩路、會師洛陽的設(shè)想成為泡影;接著先主劉備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不顧群臣勸阻,大發(fā)雷霆之怒,率領(lǐng)蜀國精銳部隊御駕親征,被吳國智謀之臣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打敗,先主劉備險些成為俘虜,帶領(lǐng)少量士兵匆忙逃往白帝城,蜀國數(shù)年來積累的財富、兵員、人才轉(zhuǎn)瞬間毀于一旦,在三國中的優(yōu)勢不復(fù)存在。
一方面是曹魏、孫吳在人力和軍事上的優(yōu)勢,一方面是蜀漢政權(quán)的內(nèi)憂外患;一方面是豪強地主和夷族的不斷侵擾,一方面是后主的平庸無能。面對岌岌可危的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事必躬親,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調(diào)整對內(nèi)對外政策。他首先平定南方夷族叛亂,使國內(nèi)局勢轉(zhuǎn)危為安。為了更好地鍛煉將士,他又七出岐山征伐魏國。這一切都表明了諸葛亮的耿耿忠心。作者在《出師表》中這樣寫到:“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边@不僅是對當時蜀漢一些忠心報效國家之士的真實寫照,也是諸葛亮的內(nèi)心獨白。在這位忠臣的心中留存的永遠都是“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夙愿,“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的使命。他的忠心耿耿,他的鞠躬盡瘁的精神,感動著每一位讀者,難怪蘇軾先生說“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二、知遇追念之情
“三顧茅廬”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成為了歷代文人騷客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人生寄托?!笆繛橹赫咚?,女為悅己者容”,做為德才兼?zhèn)湮氖康闹T葛亮也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在《出師表》中提到先帝達十余次之多。在敘述自身經(jīng)歷時寫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字字用情,字字血淚,對先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報先帝三顧之情,二報先帝任用之恩,三報先帝知遇之恩。
在“白帝托孤”一段,諸葛亮于表中寫到:“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彼膬?nèi)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忘對先帝的報答,對蜀漢基業(yè)不穩(wěn)的痛惜,對先帝任賢用能的追念。這不僅僅是用來勸導(dǎo)后主劉禪的有力證明,更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因為此時的諸葛亮十分清楚蜀國目前面臨的境況,已經(jīng)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一代名將關(guān)羽因為驕橫大意,痛失荊州,蜀漢數(shù)十年的水軍力量損失殆盡,戰(zhàn)略要地荊州九郡拱手讓給東吳;接著,已經(jīng)登基為帝的劉備不顧群臣勸阻,親率蜀國精銳深入?yún)蔷?,在夷陵之?zhàn)中被東吳用火攻打敗,士兵、輜重、軍械、糧草損失不計其數(shù),元氣大傷。這個時候的蜀國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諸葛亮為了報答三顧茅廬之恩,在白帝托孤中毅然接受先主劉備的重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獨抗蜀國復(fù)興的重任,這份苦心,又有誰能知曉?又有誰能理解?
三、父子舔犢之情
《出師表》寫成之時,諸葛亮的地位是較為特殊的。一方面他受劉備白帝托孤,成為后主的相父,劉禪以“父親”禮節(jié)奉之,成為蜀國大權(quán)的掌握者;另一方面他是丞相,是后主劉禪的大臣,臣子應(yīng)以不貳之心輔佐君主。這種特殊的地位使他的這篇文章具有了特殊的動人之處。對于劉禪這個平庸的“兒子”,他臨行前千叮嚀萬囑托。從“廣開言路”到“親賢遠佞”,他深知這個“兒子”的根底——“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后”。這個“兒子”是平庸些,但絕不像一些史學(xué)家和后人所說的那樣昏庸,諸葛亮對他還是寄予深厚期望的。他知道不叮嚀扎實后院就會起火,對他前方的北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他不厭其煩地將后主可親可近之臣郭攸之、費祎、董允、蔣琬、向?qū)櫡磸?fù)列舉、一一道明,就怕這個糊涂的主子聽信饞言而做出傻事不利于出師北伐,希望后主遇事多與這些賢臣商議,為他的北伐提供一個穩(wěn)固的后方。
回顧白帝托孤,面對劉備的次子劉永、三子劉理跪地的場面,諸葛亮扶起他們時的“父相”使命不僅是一種顯赫的身份,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他的良苦用心在于他就像一位能干的老父親,在臨行之前對自己的兒子千叮嚀萬囑咐一樣,既分析當前形勢,指出這樣做的必然性,又“望子成龍”,希望后主能子承父業(yè),“光先帝遺德”。難能可貴的是,在對后主的勸導(dǎo)中,諸葛亮害怕越位被人授以把柄,他又小心翼翼,處處擺正臣子地位,不拿大,不欺主,處處謙虛,不逾君臣之矩,不擺出一副冷面孔訓(xùn)人的樣子。處處以臣子自居,唯愿后主能感其一片赤誠忠心,能“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自己成長起來。讀《出師表》,既有白發(fā)慈父之感,又有臨表涕零老臣之心,頗是感人。這種甘心扶保弱主而無謀逆之心的忠正之臣,自古以來又有幾人?讀之,能不令人感動嗎?
四、英雄悲愴之情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曾經(jīng)寫過一首以歌頌諸葛亮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蜀相》,里面的每一句話都對這位英雄不能實現(xiàn)報效先主、統(tǒng)一三國的愿望而感慨非常。其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對諸葛亮一生奔波、為蜀漢政權(quán)殫精竭慮,維持政權(quán)四十余年功績的肯定,是對他一生雄才大略、報國苦衷的贊揚;“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他滿腔抱負因為現(xiàn)實和人為原因而不能實現(xiàn)的痛惜。
在記載諸葛亮的主要史料《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這位英雄的悲愴和無奈。當年,適逢亂世,年輕的諸葛亮躬耕于南陽臥龍崗,自比管仲、樂毅,好梁父吟,自得其樂,逍遙自在。及至劉備聽從諸葛亮好友徐庶的推薦,三次拜訪諸葛亮于草廬之中,他還未曾出山,便談?wù)撎煜麓笫拢v橫開闔,著名的《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倍嗝创髿?、高瞻遠矚的宏偉藍圖。
上述構(gòu)思不僅反映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且也看出他一生孜孜不倦、努力進取的目標——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美好愿望。他在動亂時期,遍觀天下英雄,不能不對每位英雄的用人策略有所了解,他知道曹操身邊有荀彧、郭嘉,孫權(quán)身邊有周瑜、魯肅,他如果前去投奔只能在曹操和孫權(quán)身邊充當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發(fā)揮不了他的特長,所以,諸葛亮不會去投奔曹操和孫權(quán)。就連自己的親戚劉表,諸葛亮也因為不看好他的前途而沒有前往荊州。諸葛亮在等待一個人,等待一個有發(fā)展?jié)摿Α⒅赜盟⑶乙耘d復(fù)漢室為己任的人,這個人就是劉備。從《隆中對》一直到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都壓在劉氏政權(quán)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上,他沒有為自己置辦家業(yè)、謀取福利,他所做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蜀漢政權(quán)很難統(tǒng)一三國。后主劉禪的相對平庸,朝堂之上缺乏文武雙全人才的輔佐,強大魏國的針鋒對立,北伐很難有勝算的諸葛亮:“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但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興復(fù)漢室的宏圖大志又時時侵襲著這位賢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成為他英雄悲愴的根基。
五、結(jié)語
《出師表》問世已經(jīng)將近有兩千年的歷史。兩千年來,文中語言流露出的忠心可敬可佩,思想情感里流淌的浩然正氣讓人贊嘆不已。諸葛亮的形象已深深地扎入每一個國人的心中,已經(jīng)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忠義和智慧的象征。他憑借博覽群書和滿腔豪情,為劉備集團出謀劃策、嘔心瀝血,輔佐劉備奪得荊州和益州,終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后又火燒新野,赤壁借風,七擒孟獲,七出祁山。從無立足之地到三分天下,從偏隅一方到屢伐中原。雖功垂身敗,薨于五丈原,但是諸葛亮身上的忠君愛國,知恩圖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當我們再次重溫這篇經(jīng)典名著時,我們的腦海里就會有一個一腔忠誠,嘔心瀝血,兩朝開濟,自強不息,忠君愛國,為蜀漢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因此,諸葛亮的形象是立體的、厚重的,也是有強大生命力的,因為諸葛亮的崇高形象和文中流露出的真摯感情,造就了《出師表》無窮的情感魅力,成就了《出師表》千古流傳的佳話。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沙:岳麓書社,1985:24-220.
[2]陳壽.三國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0:18-75.
[3]易中天.品三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10-40.
[4]譚良嘯.三國人物評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15-25
[5]若虛.大謀小計五十年·諸葛亮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19-30.
[6]孫天啟.論<出師表>流傳千古的原因[J].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04(2):45-48.